摘要:“每周3次透析,手臂全是针孔,连喝口水都要算着量”——这是我国1.2亿慢性肾病患者中,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的日常。当透析成为“续命刚需”,肾移植供体又一“肾”难求时,一项全球首创的新技术,正为他们撕开希望的缺口:从尿液中提取细胞,就能修复受损肾脏。
“每周3次透析,手臂全是针孔,连喝口水都要算着量”——这是我国1.2亿慢性肾病患者中,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的日常。当透析成为“续命刚需”,肾移植供体又一“肾”难求时,一项全球首创的新技术,正为他们撕开希望的缺口:从尿液中提取细胞,就能修复受损肾脏。
尿毒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所有肾病的终末阶段。此时肾脏彻底罢工,代谢毒素堵在体内,引发贫血、心衰、骨痛等全身并发症,皮肤瘙痒更是如影随形。
多年来,患者只有两条路可走:
1.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4小时,终身无法停歇,不仅耗费金钱,更让生活失去自由,还会逐渐损耗残余肾功能。
2.肾移植:最理想的方案,却卡在供体短缺的瓶颈上,全国每年等待移植的患者超30万,能等到供体的不足1%。
无数患者在“透析耗损”与“移植等待”中耗尽希望,直到REGEND003自体肾前体细胞疗法的出现。
2025年5月,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吉美瑞生研发的REGEND003进入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个获批临床的肾脏前体细胞产品,直接打破了传统治疗的困局。
更让人惊叹的是它的操作逻辑,全程堪称“科幻级”:
1. 无创取材:无需肾穿刺,只需留取患者少量尿液,就能从中分离出SOX9+肾前体细胞——这种细胞自带“肾脏记忆”,是修复肾脏的核心原料。
2. 体外扩增:通过R-Clone®技术平台,让这些细胞在实验室里“批量生长”,培育出足量的修复细胞群。
3. 精准回输:将扩增后的自体细胞输回患者体内,它们会像“导航导弹”一样直奔肾脏损伤部位。
这些细胞可不是“摆设”,它们自带双重技能:既能直接分化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填补受损的肾脏结构,实现“原位重建”;还能分泌生长因子,改善肾脏微循环,给修复过程“铺路”。简单说,就是让肾脏自己“长回”健康状态。
这项技术不是空谈,早期试验数据已经给出了惊喜:
1.12例CKD4期患者治疗6个月后,肾功能下降速度从每年5.2ml/min减缓至1.1ml/min,相当于肾脏“衰老”速度慢了近5倍。
2.一位透析3年的65岁老人,接受治疗1年后,血肌酐从尿毒症水平降至210μmol/L,透析频率从每周3次锐减到每月1次。
更关键的是安全性——在已开展的试验中,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且因为用的是患者自体细胞,完全避免了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风险。这意味着,它不仅有效,还足够安全。
目前,REGEND003的Ⅰ/Ⅱ期临床试验已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启动,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后续还将扩展到其他病因导致的肾病。
符合条件的患者可通过项目官网进行信息预登记,参与到临床试验中。不过专家也提醒,这项技术仍处于临床验证阶段,从获批上市到大范围应用,大概还需要5-10年时间,但这已经是尿毒症治疗领域最接近“治愈”的突破。
REGEND003的进展并非个例。研发团队的另一款肺前体细胞产品已进入Ⅲ期临床,而“尿液细胞修复器官”的逻辑,未来还有可能延伸到更多器官疾病的治疗中。
对尿毒症患者来说,这项技术最珍贵的意义,不是马上能“摆脱透析”,而是打破了“肾功能只能越来越差”的宿命。从“替代治疗”到“主动修复”,从“靠机器续命”到“靠自身细胞再生”,医学的进步正一点点把“不可能”变成“有可能”。
正如一位透析患者所说:“以前觉得人生只剩透析室的灯光,现在终于敢想‘不用透析的日子’了。” 这场从尿液里开启的肾脏修复革命,或许真的能让尿毒症患者的“春天”,不再只是奢望。
来源:青优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