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峙与麒麟文化之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16:00 1

摘要:当一尊昂首阔步的石麒麟在嘉祥县青年广场矗立,它不仅竖起了一座城市的地标,更唤醒了沉睡两千年的记忆。公元前 481 年鲁哀公获麟于此的典故,曾在岁月长河中渐趋淡去,直到 1975 年那个北京颐和园的上午 —— 高峙凝视着铸铜麒麟的瞬间,嘉祥与麒麟的命运开始重新交

□卞书琴

高峙与麒麟(1975年摄)

当一尊昂首阔步的石麒麟在嘉祥县青年广场矗立,它不仅竖起了一座城市的地标,更唤醒了沉睡两千年的记忆。公元前 481 年鲁哀公获麟于此的典故,曾在岁月长河中渐趋淡去,直到 1975 年那个北京颐和园的上午 —— 高峙凝视着铸铜麒麟的瞬间,嘉祥与麒麟的命运开始重新交织。

泥泞中的星图:从田垄到方向盘

高峙的成长,浸润着传统家教的严苛与“为家国争气”的赤诚。青年时代,他响应号召下乡务农。饥饿的煎熬、超负荷的体力劳作,以及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曲折与耻辱,并未使他消沉。相反,生活的重锤淬炼了他百折不挠的意志。

命运的转机,始于他身处逆境时的“绝地奋起”。在繁重的劳作间隙,高峙将目光投向了《汽车机械常识》。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将书本原理与田间实践巧妙结合。凭着惊人的悟性与毅力,他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柴油机的构造、原理、使用与保养技术,脱颖而出成为生产队里唯一的机械手,成功摆脱了纯粹的体力桎梏。他并未止步于此,利用乘车之机学会汽车司机的操作程序,自通了驾驶小拖拉机。在驾驶实践中,他精益求精,最终考取了大拖拉机驾驶证。这为他日后走出乡村、寻找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心火映征途:方向盘上的崛起与远见

凭借过硬的技术,高峙终于实现了人生的重要跨越——进入嘉祥县物资局,成为一名专业驾驶员。他视这份工作以得业为幸,倍加珍惜,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常“恨”自己力气不足、干的活不够多、跑的不够快,总想着如何才能做得更多、更好、更完美。

这种“极致的敬业精神”,在他调入县委工作后愈发闪耀。白天,他安全、高效地保障领导公务出行;夜晚,当别人休息时,他却一头扎进车库,精心维护保养车辆。一辆车在他手中,硬是跑出了三四辆车的里程和效能。不仅如此,高峙更善于观察思考。他利用随行和工作接触的机会,积极为县里发展建言献策,凭借其朴素的智慧和基层的视角,成功协助领导化解了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他顾全大局,维护班子团结,其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忠诚可靠的品质,赢得了机关上下的一致赞誉,迅速成长为不可或缺的核心骨干。

倾心爱麒麟,家世起因缘

高峙对麒麟有着深厚的感情。自幼,他便听闻春秋时国王来此地狩猎获麟,得吉祥之意的故事,母亲也常给他讲述麒麟送子、麒麟献宝等传说。在家乡,他还常见到鞋帽织品上的麒麟图案,深知家乡 “嘉祥” 之名,正是取祥瑞之意。

1975年,高峙来到北京。在颐和园东门的内院里,他初次见到高大的铸铜麒麟,顿时深受震撼。他随着排队拍照的人流,渴望与麒麟留下一张合影。当他站在麒麟旁,伸手抓着粗大的麒麟须时,一股自豪感涌上心头,因为他知道,这麒麟的根在山东省嘉祥县,是家乡的象征。

岁月流转,高峙对麒麟的向往从未减退,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让麒麟落户到家乡嘉祥县。他感慨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认为麒麟是嘉祥县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是嘉祥县应有的骄傲。

筹划建麒麟,漫漫渡长路

改革开放后,高峙走进嘉祥县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机关,活跃于领导群体之中。

1981年,时任县委书记尹伯敏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期间,高峙和县长张先民去北京农业部争取中低产田开发肥时,看望了尹书记,并特邀他去颐和园观看麒麟。然而,尹书记却有着排斥旧文化的心理,直言 “看什么麒麟?麒麟给我们有什么关系?” 高峙耐心劝说:“看过麒麟,你就了解麒麟的价值,了解国家重视麒麟文化的程度。县委精神文明办已经成立,精神文明的渊源在嘉祥,根子就在麒麟上……”

导游讲解着麒麟的价值,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四灵神兽之首,象征着吉祥太平、仁德才智,公堂上的麒麟饰物更彰显着公正和官威。高峙趁机强调,麒麟是嘉祥县的产物,是嘉祥县的骄傲。此时,张县长也感慨道:“……干脆把它拉回到我们嘉祥县!” 尹书记虽仔细聆听讲解、察看麒麟,但因当时的政策环境,不便轻易表态,此事便暂时搁置。

高峙得知,雕塑一个铜麒麟需十几万,在当时,这是一笔天文数字。彼时嘉祥县经济条件有限,工业、多种经营及城市建设尚未起步,群众温饱问题也未完全解决,实在难以拿出这笔钱来雕塑麒麟。

1982年,嘉祥县石雕业开始复苏。高峙看到了希望,他询问石雕艺人是否会雕石麒麟,虽得到否定答案,但他深知,石雕业的复苏为日后雕刻麒麟提供了条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峙遇到了十五六岁的小石匠杜运标,看到了他雕塑的挺身鲤鱼,栩栩如生。高峙询问他是否会雕刻大型石麒麟,杜运标自信地回答:“只要有实物和图样,我都会做。” 这让高峙心中有了底,但如何向尹书记汇报并确保此事能实现,又成了新的问题。

高峙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向尹书记 “吹风”。他将小石匠的雕塑品备受青睐一事汇报给尹书记,并推荐小石匠,提议让尹书记见见他。尹书记表示等忙完这阵子再说。

这年夏秋,《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志文来嘉祥追踪采访,高峙全程接待陪同。交谈中,刘志文对嘉祥县的发展大为赞叹,留下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北京就是嘉祥!” 的话。高峙借机询问建石麒麟是否违反政策规定。刘志文表示,嘉祥因麒麟得名,雕塑麒麟不仅不违反规定,还能为嘉祥立标,提升其知名度与文化品位,激励全县人民干事创业。刘记者的话,给了高峙极大的启示和信心。

1984年1月,嘉祥县被评为全国 100 个率先翻番县,位列第 44 位,受到国务院表彰。尹书记对高峙的工作高度评价,称 “嘉祥县翻番的成绩是高峙小车开出来的!” 这让高峙在筹划麒麟建设上更有信心。

同年冬,尹书记在地委开表彰会,高峙去接他。临上车时,高峙提议看看嘉祥石雕,借此再次向尹书记汇报麒麟之事。他以刘记者的口吻,强调嘉祥县应建石麒麟作为文化标志,为嘉祥立标,史上留名。尹书记听后,虽有所心动,但仍心存疑虑。高峙列举 “莫高窟” 让敦煌出名、“龙门石窟” 让洛阳出名等例子,劝说尹书记。最终,尹书记表态见见小石匠。

高峙立刻找到杜运标,嘱咐他做好充分准备,要以十足的把握向县委汇报。杜运标没有辜负重托,面对尹书记,他胸有成竹地汇报雕塑麒麟的设想,虽尹书记对大型石料的开采、运输等问题进行问询,但杜运标都回答得十分到位。尹书记最终满意,指示按照北京麒麟的模样,将坐姿雕成行走状,用工和技法要参照单县牌坊的细腻工艺。

1985年开始,杜运标带领家人,经过一年多的辛勤雕刻,完成了石麒麟的雕刻。

1986年5月13日,一座高大雄伟的,屹立在县城中心的青年广场北端中央的石麒麟,成为了嘉祥县的县标。

麒麟作县标,百业放光芒

时如流水,那尊历经四十载风雨的石麒麟,依旧静默注视着日新月异、“强富和美”的新嘉祥。

今日嘉祥,声名远播。她是 “中国石雕艺术之乡”,是 “鲁西青山羊基地”“鲁西黄牛基地”,是活力迸发的 “手套名城”,是底蕴厚重的 “鲁锦之乡”,更是旋律飞扬的 “唢呐艺术之乡”。城中的嘉祥县批发大市场,作为鲁西南最大商品集散地,每日人流如织、商贸兴旺,影响力辐射苏鲁豫皖广袤区域。广场之上,人们或踏歌起舞,或往来穿梭,生活的烟火气与麒麟的守望交相辉映。

麒麟文化早已融入嘉祥肌理:标志、徽章、图案频繁亮相于报刊书籍,工业、农业、文化产业的产品标识随处可见,地名、村名、小区名、铺面名中也常能寻到麒麟的踪迹。嘉祥,当之无愧是座麒麟城。

2024 年 10 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石雕艺术发展史 — 嘉祥卷》中,主编李正荣浓墨重彩地记录了高峙策划麒麟兴建的过程。

麒麟的鳞片上,仿佛折射着春秋的月光;它的蹄印里,似是藏着 1975 年的觉醒;而它的身躯,正托举着新时代的繁华。当年高峙在颐和园点燃的文化星火,如今已燎原成这座城市的精神火炬 —— 石雕匠人手中的刻刀、学子案头的书卷、市场里流通的鲁锦、唢呐声中的欢歌,无不浸润着麒麟文化的基因。 (本文作者系《今日嘉祥》报主编)

来源:立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