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王室的另一面:靠石油发家致富,继承关系复杂,改革前途未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9:11 1

摘要:奥斯曼帝国占领红海沿岸后,勘探队深入腹地,带回一份报告:“除了骆驼与部落仇杀,只剩昼夜60摄氏度的温差。”这片连三体文明都要叹息的土地,成了文明世界的真空地带。

文/红墨

编辑/世界

一提起沙特王室,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十分有钱,但沙特王室除了钱以外还有其他的亮点。

阿拉伯半岛的荒漠曾是被帝国遗弃的角落,波斯、罗马、拜占庭的铁蹄踏过沿海绿洲,却对内陆视若无睹。

奥斯曼帝国占领红海沿岸后,勘探队深入腹地,带回一份报告:“除了骆驼与部落仇杀,只剩昼夜60摄氏度的温差。”这片连三体文明都要叹息的土地,成了文明世界的真空地带。

游牧生态塑造了残酷的生存逻辑,水源与草场的争夺让血缘成为唯一信任纽带,内婚制应运而生。

沙特王室的起源正扎根于此——伊本·沙特与弟弟穆罕默德先后娶哈萨为妻,诞下子嗣阿卜杜拉,后者又娶国王沙特之女努拉,这种看似混乱的联姻,实则是将部落利益编织成网的生存策略。

转机出现在20世纪初,伊本·沙特带着40名骑士穿越死亡沙漠,用弯刀与婚约吞并卡西姆、哈萨地区。

英国殖民官员托马斯·劳伦斯在日记中写道:“他像沙暴般席卷部落,却向伦敦递出橄榄枝——尽管我们只想守住港口。”

1932年沙特建国,次年地质学家在达曼油田钻出黑色喷泉,历史的讽刺在于:帝国不屑征服的荒原,竟埋着改写世界秩序的宝藏。

石油美元让贝都因帐篷变成镀金宫殿,却解不开部落社会的死结,伊本·沙特通过22-38段婚姻生下147个子嗣,每个王子都是与部落盟约的“人质”。

1953年他临终前设计的“兄终弟继”制,本质是把王位竞选包装成家族内部轮换。

首任国王沙特很快暴露制度缺陷,他将石油部门肥差分给部落首领,自己购入黄金浴缸、订购美国豪车。

1956年《纽约时报》嘲讽:“他的宫廷开支超过英国王室,油田工人却住在铁皮棚里。”

与此同时,埃及总统纳赛尔的声音穿越红海:“阿拉伯人民要推翻君主专制!”罢工浪潮中,国王的亲卫队与抗议者在油田对峙,弹壳落在采油井旁。

费萨尔的夺权堪称教科书式的政治手术,他一边用“伊斯兰护法者”头衔压制部落宗教权威,一边将国防、教育等要害部门塞进王室口袋。

1973年石油禁运期间,他面对美国特使基辛格的威胁,冷笑着翻开《古兰经》:“真主赐予的财富,轮不到异教徒定价。”这场豪赌让油价暴涨400%,却也将国家命运彻底绑上黑色黄金的赌桌。

当萨勒曼79岁登基时,沙特已陷入结构性窒息:5000名亲王瓜分国家命脉,石油收入占比75%,青年失业率高达12.8%。

他的儿子小萨勒曼选择用雷霆手段破局,2017年丽思卡尔顿酒店“反腐行动”震惊世界:王爷们穿着奢侈品睡衣被押进大堂,交出千亿美元赎金。

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囚禁期间,有人被迫用瑞士账户转账,有人交出手游公司股份。”

“2030愿景”更像一场世俗化豪赌。在NEOM新城宣传片里,磁悬浮列车穿梭于玻璃幕墙之间,人工智能管理者取代部落长老。

但现实骨感:2023年沙漠中崛起的只有广告牌与地基,原住民胡威塔特部落因强制搬迁发起诉讼。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文化断层:王爷们垄断高管职位,本地青年却连编程课都听不懂。

迪拜的转型神话在此遭遇沙特悖论,当阿联酋用哈利法塔和免税区吸引全球资本时,沙特宗教警察仍曾当众销毁芭比娃娃。

小萨勒曼允许举办音乐节、开放女校,但2021年女权活动家卢贾因·哈斯洛尔仍被秘密监禁。

正如《经济学人》锐评:“他试图用未来城项目跨越千年,却忘了民众还困在传统与现代的断层带上。”

沙特三代统治者的挣扎,映照着所有资源型国家的宿命,费萨尔用石油美元买来现代化外壳,却养出食利阶层;小萨勒曼想用未来城斩断过去,却触动保守派根基。

这种困境在2024年愈发清晰:俄乌冲突让油价再度飙升,改革压力骤然减轻,王爷们重新躺回黑色摇篮。

但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当美国页岩气革命重塑能源格局,当中国光伏产业占领沙漠,沙特王室的“时间特权”正在倒计时。

或许正如伊本·沙特晚年所言:“骆驼能穿越沙漠,是因为它从不幻想绿洲就在脚下。”

这个用血统与石油铸就的王座,终将在时代沙暴中接受最后的审判——是成为迪拜式的转型传奇,还是沦为资源诅咒的又一个标本,取决于他们能否在金色牢笼里找到真正的出口。

来源:云蘅不姓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