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头”是道】定期体检,卒中患者“很必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8:01 1

摘要:卒中(俗称“中风”)不仅发病急、危害大,复发风险也较高。相关数据显示,卒中一年内的复发率约为10%。因此,对卒中患者而言,定期健康体检绝不是走个过场,而是预防复发、评估康复进展、管理基础疾病的关键环节。

卒中(俗称“中风”)不仅发病急、危害大,复发风险也较高。相关数据显示,卒中一年内的复发率约为10%。因此,对卒中患者而言,定期健康体检绝不是走个过场,而是预防复发、评估康复进展、管理基础疾病的关键环节。

那么,卒中患者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体检?体检重点应放在哪些项目上?又有哪些细节需要提前注意?

01

核心体检项目:围绕三大目标系统安排

1. 基础生命体征与一般状况

血压监测:高血压是卒中,尤其是出血性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建议在安静状态下休息10分钟后测量,目标值一般控制在

心率与心律:房颤是导致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常规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可有效筛查心律失常。

体重相关指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理想范围应在18.5–23.9之间。腰围男性应

2. 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代谢与药物安全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尿病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监测空腹血糖(

血脂四项: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推手。建议非急性期患者将LDL-C控制在

凝血功能:对于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或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例如,服用华法林者INR宜维持在2.0–3.0。

肝肾功能:卒中患者常需长期服用他汀类、降压药等多种药物,定期检查谷丙转氨酶、血肌酐等指标,有助于评估药物安全性,防范肝肾损伤。

同型半胱氨酸(Hcy):高Hcy水平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控制在

血常规:通过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排查贫血、感染或血液系统异常,这些都可能间接影响卒中风险。

3. 影像学与血管评估:直视血管与脑部状态

头颅CT或MRI:MRI(特别是DWI序列)对早期缺血病灶更敏感,可评估原有卒中病灶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新发病灶。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系统有无斑块、狭窄,若狭窄程度超过50%,需积极干预,防范缺血事件。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无创评估颅内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还可监测微栓子信号,提示血栓脱落风险。

心脏超声:用于排查心源性卒中的病因,如房颤、瓣膜病、心肌病或心腔内血栓等。

4. 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评估

NIHSS评分:这是国际通用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工具,涵盖意识、语言、运动等功能,可用于追踪病情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估:常用Barthel指数等量表,评估患者穿衣、进食、如厕等基本生活技能,为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02

体检前后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详细告知用药史:体检前主动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抗凝药、降压药),避免因药物干扰导致结果误判。尤其注意: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不能随意停用,否则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避免剧烈运动:体检前24小时内不宜进行高强度运动,否则可能引起血压、心率波动,甚至导致肌酸激酶等指标异常升高。

重视饮食控制:至少空腹8–12小时,避免饮酒及高脂饮食,以免影响血糖、血脂检测结果。检查前也不建议饮用咖啡、浓茶,防止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警惕新发症状:如在体检过程中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症状(如单侧肢体麻木、说话含糊、剧烈头晕),必须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头颅CT等紧急检查。

03

体检频率建议:定期筛查,防患未然

病情稳定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系统评估各项指标与神经功能状态。

高危或病情不稳定者:如有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近期症状反复,又或因服用华法林等药物需密切监测,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等关键指标。

04

体检的深层意义:不止是“查病”,更是“管理健康”

预防复发,主动干预:定期监测并控制危险因素,比如调整降压方案、强化降脂治疗、对房颤患者启动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评估病情恢复与预后:通过影像学与神经功能评估,客观了解卒中病灶的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进度,为下一阶段康复指明方向。

指导药物调整与安全管理:根据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结果,及时调整药物种类与剂量,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卒中患者而言,健康体检是个体化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应根据卒中类型(缺血性/出血性)、既往危险因素、用药史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量身定制”检查方案,并随病情变化动态调整。

关键目标始终如一:控制血管风险、维护神经功能、管理基础疾病,最终实现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结果解读与后续干预同样重要。请务必与您的专科医生保持沟通,根据体检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

稿件报送、一审:葛俊领(脑病科)

二审:张立松、李佳明、康靖恺(宣传科)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