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还是BBC总裁蒂姆·戴维12月9日在议会的一番表态说起,面对议员们的质询,这位同时担任欧洲广播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的媒体大佬显得格外谨慎。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一场音乐盛会,正在演变成外交角力场,当欧洲歌唱大赛遇上中东冲突,艺术与政治的边界再次变得模糊。
如果以色列最终获准参加2025年维也纳欧洲歌唱大赛,欧洲可能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赛事抵制潮。
那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参赛资格问题,为何会引发如此剧烈的连锁反应?
主要还是BBC总裁蒂姆·戴维12月9日在议会的一番表态说起,面对议员们的质询,这位同时担任欧洲广播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的媒体大佬显得格外谨慎。
他一边强调歌唱大赛始终与政治无关,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充分了解各方的担忧,这种左右为难的姿态,恰恰反映了当前局势的微妙。
说白了,戴维的处境就还是非常危险的,一边是欧洲广播联盟的规则和传统,另一边是汹涌的民意和道德压力。
他反复强调要保持比赛的庆祝性质,但谁都知道,当爱尔兰、荷兰、斯洛文尼亚、冰岛和西班牙的广播公司集体发出抵制威胁时,这场音乐盛宴已经变味了。
有意思的是,西班牙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尤为强硬。
文化部长埃内斯特·乌尔塔松直接表态以色列不应参赛,这与该国总理佩德罗·桑切斯的立场一脉相承。
要知道,2024年西班牙可是与挪威、爱尔兰一起承认了巴勒斯坦国的,上周桑切斯更是直接指责以色列犯下种族灭绝罪,还宣布了包括武器禁运在内的一系列制裁措施。
以色列外交部长的回应也很有意思,他指责桑切斯政府具有反犹太主义倾向,使用了狂野而充满仇恨的言论。
这种互相指责的戏码,让人想起了小孩子吵架,但背后的利益博弈却复杂得多。
德国和意大利的态度则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个国家担心在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将以色列排除在外。
德国更是公开支持以色列广播公司Kan加入欧洲广播联盟,这种分歧让欧洲内部的裂痕愈发明显。
要知道,2022年俄罗斯被驱逐可是有先例的,当时欧洲广播联盟的理由是纳入俄罗斯参赛作品将损害大赛声誉。
回到现实层面,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无疑是这次争议的核心,今年8月,联合国支持的粮食监测机构IPC确认加沙部分地区正在发生饥荒。
以色列控制着进入加沙地带的所有边境口岸,被指通过限制粮食和医疗援助导致了这场危机,作为占领国的以色列有责任保护平民生命,包括防止饥荒。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造成约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251人被劫为人质。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至少6487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这种悬殊的伤亡比例,让国际社会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发生倾斜。
内塔尼亚胡一再否认加沙正在发生饥荒,把责任推给援助机构和哈马斯,以色列坚称其行动是自卫,否认构成种族灭绝,但这种说辞在国际舆论场上越来越站不住脚。
其实欧洲歌唱大赛从来就不是纯粹的音乐竞技,翻翻历史就知道,政治信息的传递几乎贯穿了这个赛事的始终。
2023年瑞士派出反战歌曲《水枪》,2019年冰岛因在特拉维夫悬挂巴勒斯坦国旗被罚款5000欧元,同年麦当娜的舞者展示以巴两国国旗以示和平,2016年乌克兰凭借讲述克里米亚鞑靼人遭遇的《1944》夺冠。
当艺术遇上政治,界限从来就不清晰。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场风波或许显得有些遥远,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反映了当今国际秩序的深层矛盾。
一方面,西方国家标榜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总是充满双重标准,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度确实在提升,这种进步值得肯定。
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明确,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支持以两国方案为基础的政治解决进程。
这种平衡而务实的态度,与某些西方国家的选边站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12月6日,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以及北爱尔兰绿党领导人联名致信戴维,敦促英国抵制比赛。
加上早前70多名前欧洲歌唱大赛选手的联名信,压力正从各个方向涌来。
欧洲广播联盟将在12月的会议上做出最终决定,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争议都已经撕开了欧洲内部的一道口子。
当音乐不再纯粹,当艺术被迫选边,受伤的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
或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以色列是否应该参赛,而在于我们如何在坚持原则和包容差异之间找到平衡。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寻找答案的过程,恰恰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复杂与进步,当维也纳的舞台灯光亮起时,聚光灯下的不仅是歌手,更是这个时代的困境与希望。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