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滨州邹平市,两大民企声名远播,一是凭纺织与铝业跻身世界500强的魏桥创业集团,二是产业横跨农业、特钢、金融、地产的西王集团。
在山东滨州邹平市,两大民企声名远播,一是凭纺织与铝业跻身世界500强的魏桥创业集团,二是产业横跨农业、特钢、金融、地产的西王集团。
后者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其创始人曾坐拥百亿身价,它的西王玉米油更是行业隐形冠军。
市场占有率超30%,在山东、河南等主销区,每卖出三瓶玉米油就有一瓶来自西王。
西王玉米油的强劲对手长寿花玉米油,与它同源于邹平西王村,二者曾长期瓜分市场。
不同于长寿花的稳健,西王近年深陷困境,2023年10月,青岛中院发布天价悬赏通告,直指西王创始人王勇、王棣父子,起因是二人拒不履行3.3亿元债务,举报人最高可获990万元赏金。
只不过通告4天后就撤销了,但外界的目光仍旧聚焦西王债务。
2024年西王食品财报更令人震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4亿元,同比暴跌2530%。
这家曾的乡村振兴样板,为何走到这一步?
故事要从1986年说起。
当年,36岁的王勇当选西王村书记,当年他所在的村子一穷二白,连村干部工资都要用河边的树抵扣。
1986年国家农村工作政策带来转机,政策明确农村与农村工业应协调发展。
此后,以企带村模式于天津大邱庄、河南南街村等地悄然兴起,开启农村发展新路径。
王王勇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把握住机遇,率先将自家面粉厂捐予村集体。
他的善举引发示范效应,其他村民纷纷慷慨解囊,有人甚至拿出为子女盖房、办婚礼之资,最终共筹得四十万元。
1987年,西王村的首家集体企业西王油棉厂正式投产。
同年,该厂便创造了23万元的利税佳绩,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全村耕地收益的总和,展现出非凡的经济活力。
初获成功的王勇继续扩大投入。
1988年,西王村与济南浓缩饲料厂签订补偿贸易协议,首次引入60万元外来资金,用于油棉厂扩建。
到1989年,油棉厂产值达1300万元,纯利润突破100万元,村民生活大幅改善。
好景不长,棉油市场逐渐疲软,油棉厂效益下滑。
王勇再次寻找突破口,山东是粮食大省,玉米资源丰富,当地玉米深加工行业尚处空白。
1990年初,西王村靠200万元银行贷款,建成年产能3000吨的玉米淀粉厂。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饼干、糕点需求激增,玉米淀粉作为核心原料供不应求。
淀粉厂投产后,订单很快被临沂沁源饼干厂等企业包揽。
野心勃勃的王勇,计划推动玉米深加工向更高利润领域延伸。
1993年,他带领村支部花52万元购入以玉米淀粉发酵制取甘油的新技术专利,又投资2400万元上马甘油生产项目。
当时甘油在涂料、医药等多领域需求旺盛、价格上涨,可项目投产仅一年,就遭遇全球甘油价大跌与原材料涨价的双重打击,加之西王技术不成熟,直接亏损超3000万元。
亏损引发村民不满,保守派村民联合签名要求拆分集体资产,放弃工业发展。
村集体资产中大部分是银行贷款,拆分后村民不仅分不到钱,每人还需承担5万元债务。
村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向村民解释利弊,最终说服大家放弃拆分,共同投入二次创业。
这次创业仍围绕玉米产业:西王村从浙江、上海聘请专家,改造甘油生产的发酵设备,转产谷氨酸。
1997年国庆节,年产5000吨谷氨酸生产线投产,因谷氨酸经济效益好,仅半年就让企业脱胎换骨。
1998年,又一个机遇降临,北京粮食系统有个上市指标,但计划上市的企业资产不达标,急需资金注入。王
勇果断赴京,提出以西王实业合并该企业的方案,双方一拍即合,组建北京先锋粮农公司。
2000年,先锋粮农登陆A股,作为小股东的西王村获7000多万元资金,正式组建西王集团。
此后,西王集团加大投资力度:将玉米淀粉厂产能提升至10万吨,年处理玉米15万吨(占邹平县总产量80%)。
同时启动结晶葡萄糖与玉米油项目。
结晶葡萄糖项目踩准风口,上世纪90年代末该产业刚起步,产品对糖尿病人友好,甜度高、成本低,还能缓解国内食糖供需矛盾,当时每吨售价达7000元。
到2002年底,西王集团结晶葡萄糖年产能达25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跃居第一。
依托葡萄糖产业,西王还延伸出关联产业。
葡萄糖生产中产生的热能与糖液废水,促使集团自建热电厂。
有了自主发电厂后,西王村推进土地集约化,让村民全部住进别墅与楼房,享受免费供暖、免费养老保险、免费幼儿园、免费生活物资,还提供上学补贴与考大学奖励,65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入住老年公寓。
村民从出生到养老的需求,几乎都能被免费保障。
不过,西王玉米油早期在集团版图中并不突出。
它的发展,离不开同村企业三星集团的影响。
1994年,三位王姓村民组建三星集团,最初生产机械配件。
2000年前后,落户青岛的金龙鱼需玉米油原料生产调和油,三星成为其供应商。
西王也趁机新建油脂厂,涉足玉米油生产,一方面是利用自身玉米淀粉产业的资源,另一方面是想与金龙鱼等大企业合作,最终西王也成为金龙鱼供应商。
此后,西王与三星共同为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代加工玉米原油,西王村玉米油产业进入快车道。
两家企业的战略逐渐分化,西王专注代加工(80%产量供应三大油企),三星却认为代加工利润率低,决定打造自主品牌。
2006年,三星终止与大型油企的合作,推出长寿花小包装玉米油,销量连年增长,两年就站稳市场。
看到长寿花的成功,西王在2009年启动自主品牌计划,2010年推出小包装玉米油零售产品。
为追赶对手,西王聘请北京智启未来咨询集团策划。
邀请张国立夫妇代言,在电视黄金时段投广告。
这一系列操作成效显著,西王玉米胚芽油知名度飙升,当年销量大幅增长,迅速拉近与长寿花的差距。
西王的崛起让长寿花倍感压力,它很快聘请北京精锐纵横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反击。
邀请倪萍代言,同样通过电视广告轰炸提升影响力。
此后,双方竞争全面升级,产品线均以小包装玉米油为主,同步拓展葵花籽油、橄榄油等品类;品牌定位都瞄准高端,长寿花推金胚系列,西王对应推鲜胚系列。
营销层面的较量更显激烈,2014年,西王签约赵薇代言,广告词不管几比几,不要转基因,我只要西王玉米胚芽油,直指以调和比例为宣传点的金龙鱼。
导致金龙鱼在多地举报西王广告,甚至西王的广告代理商都因压力撤换广告。
2015年底,长寿花换范冰冰代言,广告词非转基因,物理压榨,在长寿花只是基本标准,在西王非转基因的基础上,突出物理压榨的品质优势。
从销售额看,2016年西王以33.75亿元略微领先长寿花的32.07亿元,此后凭借渠道与资源优势,西王稳固市场地位,玉米油也成为集团核心支柱产业。
但谁也没想到,2016年也是西王危机的起点。
2016年4月,有人向王勇推荐一家北美运动营养品牌企业科尔(总部在加拿大,当时是全球最大运动保健品公司,2016年1-5月净利润达2.4亿元)。
王勇认为保健品市场潜力大,决定收购。
当时想收购科尔的企业有20多家,包括KKR、鼎晖、中粮、联想等,西王因体量小、无跨国并购经验,甚至未进入首轮招标。
王勇报出高价吸引科尔关注,最终进入谈判阶段。
这是一次典型的蛇吞象并购,西王自身资金有限,为完成收购对外借款30亿元。
收购后,科尔并入西王食品(负责玉米油板块的上市公司),直接导致西王食品资产负债率飙升至58.4%,有息负债率从5.7%升至46.6%。
糟糕的是,收购仅两年,科尔业绩就持续下滑,最终陷入亏损,西王相当于高价收购了一个烫手山芋。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年,与西王同处邹平市的齐星集团资金链断裂,而西王是齐星的担保人,担保余额达29亿元。
虽在相关部门协调下,西王最终仅承担2.55亿元担保金额,但此次事件仍引发连锁反应。
旗下上市公司股价暴跌,部分银行抽贷、断贷,2019年10月,西王未能按时兑付债券,出现百亿元债务危机,濒临破产。
好在2020年10月,经多方协调,债权人同意和解,西王才避免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此时有人疑问,西王旗下其他产业为何不能输血?
先看西王糖业,它是西王最早的上市公司,后更名为西王置业,主营西王村房地产与物业管理,2023年营收仅几百万元,基本丧失盈利能力。
至于玉米深加工业务,行业整体产能过剩,西王多年未建新生产线,发展低迷。
再看西王特钢,它曾是西王最重要的资产之一,2018年山东省严控钢铁产能,西王特钢大部分产能被关停,仅保留少量特种钢产能,最终无奈退市。
如今,西王集团旗下唯一正常运营的上市公司,只剩负责玉米油与保健品业务的西王食品,可它2024年已亏损4.44亿元。
这家曾的山东民企典范、乡村振兴样板,如何走出债务泥沼,能否重现辉煌,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来源:娱妮啵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