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安全”这四个字,如今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正成为悬在中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0月12日,一则消息引爆舆论——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价值超147亿元的资产,外籍高管甚至暂停中企CEO职务。这场看似商业纠纷的事件,实则撕开
“国家安全”这四个字,如今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正成为悬在中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0月12日,一则消息引爆舆论——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价值超147亿元的资产,外籍高管甚至暂停中企CEO职务。这场看似商业纠纷的事件,实则撕开了全球化退潮下,科技竞争的残酷真相。
从商业并购到政治靶心:一场蓄谋已久的“突袭”
时间拨回2018年,闻泰科技以250亿元收购荷兰百年半导体企业安世半导体。这场收购曾被视为中企全球化布局的典范:安世拥有1。5万种产品,覆盖车规级功率芯片到AI模拟芯片,客户包括博世、华为、苹果等巨头,技术底蕴深厚。收购后,安世业绩飙升,2022年营收达23。6亿欧元,毛利率大幅提升,甚至成为荷兰当地的纳税大户。
但繁荣背后,暗流涌动。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出手,要求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知识产权等,为期一年。荷兰籍董事联合两位外籍高管,直接暂停中企CEO张学政的职务。闻泰科技在公告中怒斥:“荷兰政府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实施全球运营冻结,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
“国家安全”的遮羞布下,是科技霸权的焦虑
荷兰的借口,与美国打压华为、中兴如出一辙——模糊的“安全风险”,没有证据、没有调查,只有一句“为了国家利益”。但真相是什么?
安世半导体的核心业务是车规级功率芯片,这是新能源汽车和AI计算的“心脏”。新能源车能否跑起来、AI机器人能否算得动,全靠这类芯片。安世掌握的是未来能源和算力产业的命门。而荷兰手中还有ASML这张王牌——全球唯一能生产高端光刻机的企业,在美国压力下,ASML早已收紧对华出口。
这场冻结,本质是荷兰对“中国技术崛起”的恐惧。过去,西方通过技术封锁维持霸权;如今,中国企业在半导体领域从“被卡脖子”到“硬啃技术”,甚至通过并购快速补足短板。荷兰的“突袭”,既是阻止中国技术脱钩的尝试,也是向美国表忠心的投名状。
147亿资产冻结背后:中企海外布局的“安全警报”
安世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一家企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科技企业在欧洲的并购案同比下降67%,荷兰、德国等国的“安全审查”门槛越来越高。安世被冻结前,刚为荷兰贡献了数亿欧元税收,创造了上千个就业岗位——这哪里是“保护国家安全”?分明是“保护西方技术垄断”。
对闻泰科技而言,经济收益权虽在中方,但管理权已被“架空”。公司声明中那句“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像一记警钟,敲在所有出海企业心头。过去,中企习惯用“资本换技术”;如今,这条路正被西方用“国家安全”的名义堵死。
从“被卡脖子”到“自己造”:中国半导体的破局之道
安世事件暴露的,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深层隐忧:过度依赖海外技术、并购和投资,终究要被“卡死”。华为被断供后,用三年时间突破芯片设计;长江存储在封锁中实现128层3D NAND量产——这些案例证明,只有掌握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能力,才能真正自由。
荷兰的“这一刀”,割的不是企业,而是整个供应链的信任。未来的半导体世界,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合作,而是战略联盟的角力场。中企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科技竞争中,实力才是唯一的话语权。
结语
荷兰冻结的,不只是147亿的资产,更是一次对中国企业的警告:当国际规则被地缘政治绑架,并购和投资换不来真正的安全。未来的科技竞争,比的不是谁买得多、投得广,而是谁能在风暴中心,依然掌握核心技术。
从“被卡脖子”到“自己造”,中国半导体没有退路。唯有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全球化退潮的时代,活得硬气、走得长远。
来源:真诚松鼠n6X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