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周光召院士始终以深邃的科学眼光与强烈的家国情怀,审视着每一项关乎国家未来的前沿技术。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领域之一,虽长期伴随争议,但从周光召院士一生秉持的“尊重科学、服务国家”理念出发,其对该技术的认知与思考,必然围绕科学本
怀疑探索者 2025-10-14
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周光召院士始终以深邃的科学眼光与强烈的家国情怀,审视着每一项关乎国家未来的前沿技术。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领域之一,虽长期伴随争议,但从周光召院士一生秉持的“尊重科学、服务国家”理念出发,其对该技术的认知与思考,必然围绕科学本质、国家需求与民生福祉展开。一场学术会议讲话,能直观呈现他对这一技术的理性判断;而他与张启发、陈君石两位院士的交集往事,则更生动地展现了一代科学家在推动技术发展、化解公众疑虑过程中的携手同行。
一、立足科学本质:不被所谓的“争议”遮蔽技术的核心价值
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周光召院士曾面对台下数百位科研人员、农业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发表过一段关于转基因技术的讲话。彼时,国内对转基因技术的讨论正处于观点分化的阶段,部分公众因信息不对称产生担忧,甚至有乌有之乡的声音呼吁“全面禁止转基因研究”。
周光召院士走上讲台,没有回避争议,而是以平和却坚定的语气开篇:“同志们,我们今天讨论转基因技术,首先要回到科学的原点——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神药’,而是人类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突破后,延伸出的一种精准改良生物性状的工具。”他抬手示意身后的投影幕布,上面展示着转基因抗虫棉与传统棉花的对比数据:“大家看,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不仅让棉铃虫防治率提升了80%,还减少了7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这就是技术的核心价值:用科学手段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既提高产量,又保护生态。”
他深知,争议的根源往往在于“未知”。因此在讲话中,他特意强调:“有人担心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不能用‘担忧’替代‘科学验证’。我们搞了一辈子科研,都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技术的风险,都能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来评估、通过完善的监管体系来控制。就像我们当年研制核武器,既要突破技术难关,也要建立严格的安全防护机制;转基因技术同样如此,从实验室研究到田间试验,再到最终的产业化应用,每一步都必须经过多轮科学评估,确保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无风险。”
这番话,既没有夸大技术的优势,也没有回避潜在的风险,而是始终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引导听众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的“两面性”——既不被争议遮蔽其解决粮食问题、生态问题的潜力,也不忽视对风险的管控,这正是周光召院士一贯的科研作风。
二、紧扣国家需求:把技术发展与粮食安全紧密绑定
作为亲身经历过国家粮食短缺时期的科学家,周光召院士对“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有着深刻的体会。在那次会议讲话中,他将转基因技术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语气中带着紧迫感:“同志们,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随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极端气候增多,未来我国的粮食供需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而转基因技术,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列举的我国转基因研究进展中,便包含张启发院士团队的成果。周光召与张启发的交集,正核心围绕转基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战略布局展开,尤其在张启发提出“绿色超级稻”理念及推动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关键阶段,周光召给予了重要的学术支持与方向指引。2008年,张启发牵头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项目入选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这一旨在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的科研方向,完全契合周光召“科技破解粮食安全难题”的战略判断。在项目启动论证会上,面对部分专家对技术风险的顾虑,周光召直言:“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产能稳定,张启发团队的研究不是对传统育种的否定,而是用现代生物技术开辟新路径,这种创新值得全力支持”,这番话为项目争取了更多共识与资源。
在2008年的会议讲话中,周光召提到:“我们的科研团队已经在转基因水稻、玉米等作物上取得突破,有的品种能耐受干旱、盐碱,有的能显著提升蛋白质含量,还有的能减少病虫害导致的减产——这些技术如果能在严格监管下逐步推广,就能为我国粮食增产提供新的支撑。”说到这里,他的目光扫过台下,语气变得更加恳切:“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争议,就停下研发的脚步。国外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我们如果现在放弃,不仅会错失解决粮食问题的机会,还会在生物技术领域落后于人,最终失去国际竞争力。”
这种将技术发展与国家命运相连的思考,也体现在他对张启发的持续支持中。2013年,张启发牵头61位院士联名上书呼吁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周光召虽未直接署名,却在随后的科技政策研讨会上公开表态:“张启发等同志的呼吁,本质上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忧。我们不能让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实验室,更不能让争议掩盖技术价值”。彼时张启发因“黄金大米品尝会”遭遇舆论非议,周光召还特意通过科研管理部门转达鼓励:“搞前沿科研必然要面对争议,坚持用数据说话、用科学回应,就是对质疑最好的答复”。他也曾在私下交流中提醒张启发:“‘绿色超级稻’的核心是‘绿色’与‘超级’兼具,既要保证产量优势,更要把生态安全、食用安全做到无可挑剔,才能真正说服公众”——这种既鼓励创新又强调规范的态度,成为两人互动中最鲜明的底色。
三、着眼长远发展:以科普与监管化解争议,推动技术落地
在2008年那场会议讲话的尾声,周光召院士没有停留在“为何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层面,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让技术安全、顺利地服务于民生”上。他提出:“要让转基因技术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做好科普,消除公众的误解;二是完善监管,守住安全的底线。”
这一观点,恰与专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陈君石院士形成高度共识,两人的互动也多聚焦于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传播与监管体系建设,共同推动破解“专家认知与公众误解”的信息鸿沟。周光召在讲话中对台下科研人员说:“我们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还要走到公众中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转基因技术——比如告诉老百姓‘转基因作物和传统作物的区别,就像通过手术治疗疾病和自然康复的区别,前者是精准干预,后者是自然选择,但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只有让公众了解科学、信任科学,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这番话与陈君石的长期呼吁不谋而合。陈君石曾痛陈:“转基因食品的争议,本质是风险交流的缺失——公众不知道安全评估的流程,自然会相信谣言”,周光召当即在会议上补充:“陈君石同志点出了关键问题。当年我们搞核武器,靠的是透明的科研流程赢得信任;今天的转基因技术,同样需要把‘为什么安全’‘如何保证安全’讲清楚”。他随后提议由陈君石牵头,联合相关领域专家编写通俗读本,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读转基因安全评估标准,陈君石立刻响应,两人共同审定读本框架,强调“不回避风险、不夸大优势”的传播原则。
在监管体系建设上,周光召与陈君石也曾多次联名提出建议。周光召基于科技管理经验提出:“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是‘三位一体’的,缺了任何一环都不行”,陈君石则结合毒理学研究补充:“评估是科学基础,交流是落地关键,就像转基因食品,我们有世界上最严格的评估流程,但公众不知道,等于白做”。这些建议被纳入后续食品安全法修订的参考意见,推动我国逐步建立起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安全评估公开制度等。晚年时,两人仍常就科普工作交流想法,周光召多次提醒陈君石:“搞风险交流不能‘居高临下’,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他们怕什么、疑什么,我们就解释什么”。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陈君石牵头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周光召虽年事已高,仍特意录制视频寄语:“科学共识的建立,靠的是一次次耐心的沟通,这和攻克科研难题同样重要”。
如今,周光召院士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站在科学与国家的立场上,对转基因技术的理性思考、战略远见,以及与张启发、陈君石院士的同行之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告诉我们,看待前沿技术,既要尊重科学规律,不被争议裹挟;也要紧扣国家需求,不脱离实际应用;更要兼顾公众福祉,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技术发展。这种思考方式与协作精神,不仅适用于转基因技术,更适用于所有关乎国家未来的前沿科技领域——这正是周光召院士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铭记与传承。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