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工作是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的有效方式。2020年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高位谋划、统筹推进、系统布局、规范发展”思路,紧密围绕首都
社会工作是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的有效方式。2020年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高位谋划、统筹推进、系统布局、规范发展”思路,紧密围绕首都卫生健康重点任务,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以专业力量赋能社会共治,助力破解卫生健康发展难题,探索出彰显中国特色、体现首善标准的医务社会工作 “北京模式”。
- Part.01 -
高位统筹谋划
构建系统化发展体系
五年来,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多元探索的发展路径,逐步构建起政社协同、上下联动、系统推进的发展体系。
政府统筹谋划。2020年10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目标、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人才培养及保障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医务社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此后,市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印发,不断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继续教育、职称晋升、财政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机制,推动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各区卫生健康委担负起主体责任,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推进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协同发展。
社会广泛参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搭建社会参与平台,以 “多元合作” 方式激活社会资源,为医务社会工作注入活力。如,加强与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公益机构的合作,以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等方式,为医务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医疗救助和人文环境改善提供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撑;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成立临床实践教学联盟,通过实习基地、工作室、项目合作等方式,建立医校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教学、实务、研究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加强社会力量动员,开发招募社会志愿者渠道,为医务社会工作汇聚群众基础。
各级多元探索。面对医疗资源丰富、管理主体复杂、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等现状,北京市倡导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各自特色,分层级、分领域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探索过程中,坚持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引领,围绕“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就医体验”等目标,鼓励医务社工深入医院管理流程、嵌入临床服务路径,在儿科、老年科、安宁疗护科、康复科、精神科等专科领域,形成一批医务社工服务模式,辐射带动全系统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坚持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聚焦“融入基层治理、打通卫生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对基础相对薄弱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给予政策倾斜和培育扶持。
2025年6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举办2025年北京基层医务社工专题培训班。
尤其是2024年以来,北京市全力推进基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采取政策解读、专家辅导、典型示范等方式,先后深入16个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动员部署,根据单位发展意愿和成熟度,遴选确定15个基层培育基地、200余个基层培育单位,并组建10人精品讲师团提供专业培训,探索建立医务社工与社区社工对接机制,推动基层医务社会工作实现突破性发展。目前,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已初步构建 “以点成线、以线织面、逐步覆盖” 的基层发展体系,“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支撑、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发展” 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 Part.02 -
创新融合驱动
打造本土化发展模式
五年来,北京始终立足国情市情,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模式。
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社工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抚慰患者心灵,守护生命终章尊严,让告别不留遗憾。
转变思想,构建本土化发展认知。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在坚持专业价值基础上,注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筑牢思想根基,从中医传统文化中汲取仁爱价值,从卫生健康职业精神中丰富服务内涵,确保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始终紧扣本土文化与行业特质;既坚持运用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破解卫生健康服务难题,又力求处理好实践多样性和专业性之间的关系;既注重发挥医务社工的专业优势,也注重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学会运用好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卫生健康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入手,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让服务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在为社区居民开展老年认知障碍防治小组活动。
问题导向,坚持融合发展思路。北京市紧密围绕卫生健康重点任务与群众健康需求,将医务社会工作有机嵌入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一是与改善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将医务社会工作融入医学人文建设、“接诉即办”、文明单位创建等工作,深入临床科室、门急诊等场域,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困难救助、医患沟通等人文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患者满意度;二是与卫生健康重点工作融合,介入家庭医生签约、分级诊疗、慢性病全程管理、陪诊、医养结合、精神心理健康、重点人群关怀等重点领域,聚焦患者及群众的非医疗服务需求,协助破解卫生健康发展中的堵点难题;三是与文化建设融合,立足北京文化中心定位,推动“医艺融合”,引导艺术疗愈进病房、进门诊,通过艺术干预缓解患者身心压力,让医疗服务更具温度与人文关怀。
2023年9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2023年至2024年全市医务社工多元培育服务项目工作部署会暨项目培训会。
精准施策,遵循培育发展路径。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以培育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双轮驱动、动态优化”策略,持续激发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动能。如,北京市连续五年开展医务社工多元培育项目,通过精准培训、陪伴督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对基础薄弱的单位进行孵化培育,对发展相对成熟的单位鼓励服务模式探索,形成并行发展、示范引领、梯次联动格局。目前,已基本完成4批次190个培育项目,覆盖儿科血液病、唇腭裂、脑卒中、眼科、安宁疗护、慢性病管理等多个领域,50个项目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模式,140个项目驱动医院实现了医务社工从无到有的突破。此外,北京市连续四年开展医务社工驻点项目,在市卫生健康委统筹协调下,基金会、协会、社工机构、医疗机构四方协作,向有发展意愿但专业能力不足的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医务社工,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目前,已基本完成3批60个驻点项目,第四批15家派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被派驻单位的医务社会工作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内驱力显著增强。
- Part.03 -
注重提质增效
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
五年来,北京市始终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专科化发展为方向,在扩大服务覆盖的基础上聚焦提质增效,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医务社工为住院患儿开展小组服务,通过带领患儿制作“不倒翁”手工作品,引导患儿勇敢面对疾病。
分层次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北京市按照“分层分类、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思路,持续打造专业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针对新入职及转岗医务社工,通过通识培训班、线上精品课程等方式,夯实其基础业务能力;对有一定实务经验的医务社工,采用理论学习与实操演练的方式,开展特训营、沙龙汇等培训,不断增强其岗位胜任力;对实务经验丰富的医务社工,通过陪伴式督导、科研项目参与等方式,强化其实务、科研与督导能力,培养高层次医务社工领军人才。
分类别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北京市着力打造以行业督导为引领、专业社工为核心、志愿者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北京市从医疗卫生机构选拔培育了26名社会工作实务督导,分派至各项目单位和驻点单位开展“陪伴式督导”,既保障服务专业性,又带动了医务社会工作基础薄弱单位的发展。北京市还强化医务社工对志愿者工作的统筹,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在组织策划、项目运作、资源链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以及志愿者来源广、数量多的人力资源优势,将志愿者开发、招募、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倡导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一批志愿服务组织,策划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医务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为医务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专业保障与人力支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医务社工协同志愿者为困难患者提供陪诊服务。
分专科推动标准化服务规范。北京市倡导医疗机构将医务社工融入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促进儿童血液病、康复医学、肿瘤、精神卫生、安宁疗护等领域实现专科化发展。同时,鼓励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规范或指南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探索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北京市依托行业协会,正在制订北京地区医务社工行业标准,逐步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保障服务品质。
- Part.04 -
强化宣传倡导
呈现聚合化发展态势
五年来,北京市通过系统性的媒体宣传、品牌活动打造和文化价值传播,持续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行业影响力,营造社会关注、群众支持、多方参与医务社会工作的良好氛围。
深化媒体合作与主题传播。北京市每年结合年度重点工作与典型实践,组织媒体采访、实地探访等,宣传报道医务社工政策举措与服务成效;举办“我是医务社工”人物短视频展播活动,展现一线医务社工的专业风采与感人故事,拉近公众与这一职业的距离;开展北京医务社工服务案例及模式大赛等活动,挖掘和展示优秀服务模式与实践经验,促进业内外交流与借鉴。
2025年3月18日是第19个世界社工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善若水·润人间”2025首都医务社工展演活动在京启幕。
打造品牌活动与诠释文化内涵。北京市注重打造特色品牌活动,以提升医务社会工作行业影响力。如,以 “国际社工日” 为契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举办 “善若水・润人间” 首都医务社工展演活动。该活动立足中华民族“仁爱向善” 的文化根脉,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视角,以沉浸式舞台演绎医务社工的向善、仁义、博爱的文化传承,既生动诠释了社会工作职业内涵,更成为首都医务社工的年度标志性盛典,显著提升行业辨识度与影响力。
2020年10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医务社工政策发布媒体沟通会。
强化政策解读与平台建设。一方面,北京市在重要政策发布时主动开展舆论引导,同时紧扣关键时间节点深化医务社会工作宣传。如,《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出台后,及时召开媒体沟通会开展权威解读,保障信息精准传递;借“国际社工日”宣传契机,系统总结并宣传本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成效,集中推介多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另一方面,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搭建“北京医务社会工作”线上传播平台,将其打造为信息交流、专业分享与公益传播的重要载体,持续传递医务社工的职业内涵与社会价值,稳步提升其社会认知度。
五年来,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跨越式发展,形成独具首都特色的发展模式。未来,北京将继续坚守初心、融合创新,探索新时代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 “北京经验”,为改善医疗服务体验、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实现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贡献专业力量。
编辑:郭蕾
审核:潘华虹 邢天鋆
来源:首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