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he VIP Effect in Medicine: How Patients' Insider Knowledge, Social Ties, and Authority Shapes Clinical Decisions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141场
经院-全健院
“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Xuan Zhang(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The VIP Effect in Medicine: How Patients' Insider Knowledge, Social Ties, and Authority Shapes Clinical Decisions
主持人:
杨佳楠(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秦雪征教授、施新政长聘教授、石菊长聘副教授、姚奕长聘副教授、王耀璟长聘副教授、袁野长聘副教授、梁远宁助理教授、庄晨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黄成教授、孙宇副研究员、崔知涵助理教授、潘聿航助理教授、林淑君助理研究员、林昊翔助理研究员、蒋少翔助理研究员
讲座内容:
通过分析中国某城市医疗保险数据,杨佳楠的研究探讨了VIP特质(内部知识、社会关系和权威地位)如何影响医生的临床决策。研究利用取消药品销售利润的政策改革作为准实验设计,发现该政策虽然降低了药物使用,但增加了其他医疗服务支出,导致总体医疗成本上升而未改善患者健康。
在因果识别策略方面,研究主要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利用政策改革作为外生冲击,识别医生行为变化的因果效应;二是通过区分患者身份(普通患者、内部知情者、医生直接同事和高层权威同事),构建差异化的政策响应分析框架;三是使用100%医疗保险理赔数据,确保样本覆盖的完整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研究结果表明,医生对政策改革的响应强度随患者身份不同呈现明显梯度:对普通患者最强,对内部知情患者减弱,对直接同事进一步减弱,而对机构内高层权威同事几乎无响应。这揭示了非临床因素如何系统性地影响医疗资源配置。
最后,研究讨论了医疗政策设计中需要考虑医生激励机制和患者社会身份的影响,指出单纯取消药品加成可能引发其他形式的过度医疗。建议政策制定应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监管方案,以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142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高宁(曼彻斯特大学讲席教授)
讲座主题:
绿色转型成本由谁承担?
主持人:
季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随着绿色转型不断推进,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与财务压力也日益增大。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如何吸收转化日益增加的成本,如何顺利完成环境转型,如何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公平转型?高宁的研究以2018年中国环保税改革背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并首次提出公平转型这一核心概念。
高宁谈到,现有研究较多关注绿色转型的经济影响,却较少从企业内部视角出发,探讨利益相关方实际受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环保税改革显著降低了普通员工薪酬,同时提高了高管薪酬,导致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扩大。此外,该发现的强度因各种内部及外部的因素而变化,如税负增加幅度、财务压力等。研究还排除了通过产业链传递或产品市场竞争等其他渠道的可能性,进一步印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高宁还指出,尽管环保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环境改善的政策目标,但企业的各种应对行为一来造成了转型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配不公,反映出绿色转型中亟待关注的公平问题;二来,企业应对行为会降低环保政策的效力。他强调,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公平”,政策设计应更全面考量成本在企业内外部不同群体的分担机制。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143场
主讲人:
何国俊(香港大学讲席教授)
讲座主题:
企业ESG行动的需求、供给和市场反应:来自中国全国实地实验的证据
梁远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公众需求是推动企业行为改变的重要力量。何国俊团队从公众需求视角切入企业ESG研究,探究企业如何回应公众对改善ESG的诉求,积极回应这类需求对企业市场表现的影响,以及企业行为选择背后的动机。现实生活中,公众对ESG行动的需求往往是内生的,难以准确衡量,企业ESG行动背后的动机往往难以确定,所以均衡结果容易受到未观察到的因素干扰,对揭示ESG供需的作用有限。
何国俊采用全国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来探究企业的响应行为。试验依托于中国特有的在线投资者问答平台(由深交所和上交所推出并监管),覆盖了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通过主动提问,研究团队为随机选取的实验组企业创造了改善整体ESG或某一具体E/S/G维度的外部需求。团队从线上到线下全程跟踪这一干预带来的影响,评估此类需求是否以及如何改变企业行为、影响投资者反应和股票市场表现,具体包括上市公司的回复内容、问答平台的评论、ESG报告发布情况、转发至其他投资交流平台和社交媒体相关讨论、ESG评级变动以及股票市值变化等多个维度。
研究显示,接收到公众改善ESG需求的企业普遍作出了高质量回应:它们更积极地披露ESG信息,发布更多ESG报告,在与机构投资者交流时更多提及ESG,但这些举措并未对企业市值产生显著影响。试验也引发了其他散户投资者跟随提问ESG相关内容,企业在回答其他问题时也更多自发地提及ESG。通过随机强调某一具体E/S/G维度来模拟现实中的异质性需求后,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不同维度的需求反应存在差异:对环境(E)的关注提升了企业估值,而对治理(G)的担忧则引发了市场负面情绪和估值下降。此外,质量更高、信息更不透明的企业,以及拥有更多ESG意识投资者的企业,对ESG需求的响应更为积极。这一现象可用Spence(1973)的信号模型解释——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成本较高的ESG行动可以充当企业传递高质量信号的可信机制。总体而言,该研究表明,企业的ESG行为可能更多是出于利润导向的信号传递,而非基于价值观的动机。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145场
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
主讲人:
周恕弘(西南财经大学智慧经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荣休教授)
讲座主题:
Intelligence Darwinism——Brain Plasticity, Consciousness, and Survival of the Smartest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长聘副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曹光宇助理教授、年永威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易君健教授、席天扬长聘副教授、于航助理教授、王轩助理教授、徐化愚助理教授、黄清扬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晓波教授、仇心诚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周恕弘从大脑可塑性、意识形成以及智能演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能量约束下,生物如何通过突触连接与神经调节机制形成记忆、感知和决策的问题。他指出,大脑的突触可塑性使其能够动态存储和提取信息,并通过神经递质对收益、损失、注意和显著性的调节,塑造了个体的激励感受与选择偏好。这一过程使得人类的决策行为具有情境敏感性,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灵活适应。
研究提到脑信息容量(BIC)的概念,用以衡量大脑存储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将其与生物进化相联系。从简单神经系统到人类复杂大脑,信息容量的提升推动了更高质量的目标选择。然而,由于大脑能耗巨大,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吝啬大脑”,通过预测、误差和惊奇来节省能量,并依赖习惯与层级分工提升效率。在个体层面,研究将智能界定为实现目标的能力;在群体层面,进一步提出集体智能的概念,强调文化、制度与环境在群体适应中的作用。由此形成智能达尔文主义的框架,即在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的竞争中,智能水平成为决定性因素,进化不再只是适者生存,而是最聪明者生存。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大脑与意识机制的理解,也为解释经济和社会科学中的决策质量、行为差异与制度适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
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4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103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7场活动,2024年举办了218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闻听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