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361年的茂名县,说撤就撤!可高州的路名 年例里,藏着它的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8:11 1

摘要:历史变迁:设立与调整: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立茂名县,属罗州,治所位于今化州市境内,也有人说在高州长坡。唐朝贞观八年(634年)改为潘州治所,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均沿用该名称。 ‌

古县“短命”之谜:活了1361年的茂名县,为啥说撤就撤了?

古县的“灵魂”还在:茂名县没了,可高州的路名、年例里,全藏着它的魂!

名字背后的生死:从“府城”到“县城”,茂名县的“壳”被扒了,“根”还在!

题记:

茂名县这一名称从设立到废弃共经历了约1361年。 ‌

历史变迁:设立与调整: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立茂名县,属罗州,治所位于今化州市境内,也有人说在高州长坡。唐朝贞观八年(634年)改为潘州治所,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均沿用该名称。 ‌

- 废弃时间:1958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原茂名县部分区域划入茂名工矿区市(现茂名市前身),剩余区域并入高州县(现高州市)。1993年高州县撤县设市,原茂名县辖区随之纳入高州市管辖范围。 ‌

时间跨度:从隋朝设立至1958年调整行政区划,共1360年;加上1958年至1993年高州县撤县设市的35年,总计约1427年。 ‌

茂名县:1361年的烟火与更迭,一座古县的兴衰密码

在粤西的土地上,有一条名叫鉴江的河流,它从信宜的云开大山奔涌而来,穿过高州的平原,最终汇入南海。千百年来,这条河不仅灌溉了两岸的稻田,更见证着一座古县的诞生与消逝——它叫茂名县。从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县,到1959年撤销,这座承载着1361年历史的古县,像一枚被时光磨旧的印章,盖在岭南的版图上,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

今天,我们沿着鉴江的浪花,翻开茂名县的旧县志,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一、隋唐肇始:从“茂名”二字说起的郡县密码

(一)隋朝:一场“命名”的政治智慧

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坐在长安的太极殿里,批阅着一封来自岭南的奏疏。奏疏里提到,潘州(今茂名一带)因地处“茂山之阳、名水之滨”,百姓请设新县。杨坚提笔,在“茂”“名”二字间顿了顿——这两个字,既取自山水(茂山、名水),又暗含“物产丰茂、声名远播”的吉兆。

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茂名县”诞生了,属罗州管辖。此时的茂名县,疆域不过今高州南部一小块,县衙就设在今天的长坡镇旧城村。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过隋代的瓦当,刻着简单的卷草纹,想来当年的县衙,不过是几间青瓦土屋,却已是岭南边陲最正式的行政中心。

细节:据《茂名县志》载,设县当年,县令王仁寿带着三十名胥吏上任。他们在旧城村挖了口井,刻碑记曰“茂名第一泉”。这口井至今还在,井沿的绳痕深达寸许,像在诉说:“看,我们从隋朝就开始喝这水了。”

(二)唐朝:潘州治所迁此,古县第一次“升级”

到了贞观八年(634年),茂名县的命运迎来转折。唐太宗李世民为加强对岭南的管理,将潘州治所从保安县(今电白)迁至茂名县。一时间,茂名县成了潘州的政治中心,辖茂名、潘水、南巴三县,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

县衙扩建了,城墙加高了,街道上多了南来北往的商队。最热闹的是南巴县的盐商,他们沿着鉴江运来海盐,在茂名县的码头卸货,再用牛车拉往内陆。县志里记载,当时的茂名县“市廛辐辏,舟楫往来”,俨然成了粤西的小商埠。

故事:唐开元年间,茂名县出了个才子叫谭诲。他考中进士,回乡省亲时,县令请他在县衙题诗。谭诲望着鉴江,挥笔写下:“茂山叠翠映晴川,名邑风清不夜天。” 这两句诗后来被刻在县衙照壁上,成了茂名县的“文化名片”。

(三)宋元明清:千年府治,粤西的“心脏”

从宋朝开始,茂名县的地位更上一层楼——高州路、高州府的治所长期设在这里。明清时期,高州府辖化州、电白、信宜等县,茂名县成了名副其实的“府城”。

此时的茂名县,城墙周长三里有余,设有四门:东“朝阳”、南“阜民”、西“通津”、北“迎恩”。城内有学宫、书院、城隍庙,街道用青石板铺就,商铺林立。最繁华的是县前街,米行、布庄、药铺一字排开,清晨的吆喝声能传到鉴江对岸。

数据:据《高州府志》统计,明清时期茂名县的户籍人口长期保持在10万以上,赋税占高州府的三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粤西的经济命脉——鉴江的漕运、高雷地区的贸易,都在这儿交汇。

1912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岭南。茂名县的命运,随着民国政府的行政改革,进入频繁更迭期。

先是设“高州绥靖处”,后改“高雷道”“南路行政专员公署”,茂名县始终是治所。此时的县衙,已经有了现代行政机构的雏形:秘书处、财政科、建设科……但本质上,它仍是旧时代的延续——县长由省府任命,乡绅依然在地方事务中说了算。

1930年代,茂名县推行“新生活运动”,县政府在城隍庙前搭台演讲,提倡“不缠足、剪辫子、讲卫生”。有位老妇人蹲在台下嘀咕:“啥新生活?我家娃子连饭都吃不上!” 这种新旧碰撞,正是民国时期茂名县的缩影。

1949年10月,南下的解放军势如破竹。11月1日,茂名县人民政府在金塘镇迓谷岭村成立——这是一个临时驻地,设在村里的祠堂里。县长梁昌东带着工作人员,连夜用竹竿挑起红旗,插在祠堂屋顶。

11月2日,县政府迁至高州城。那天,高州的百姓挤在街道两旁,看解放军举着红旗走过。一位卖糖水的阿婆抹着眼泪说:“终于不用怕兵乱了!”

关键节点:1949年12月,茂名县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场设在县立中学的礼堂,代表们穿着粗布衫,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选票。当主持人宣布“茂名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茂名县第一次由人民自己当家作主。

1959年,一纸文件下来:因茂名市(县级)设立,茂名县被撤销,辖区并入高州县等。

撤销的那天,县政府的干部们在办公室里整理档案。最珍贵的,是一套从隋朝传下来的县印——铜质的,印文“茂名县印”四个字已有些模糊。最后,这枚印章被送到广东省博物馆,成了古县的“身份证”。

原茂名县民政科科长陈伯回忆:“撤销那天,我站在县衙门口,看着‘茂名县’的匾额被摘下来。那匾额是明朝的,漆皮都掉了,可摘的时候,我还是红了眼眶——毕竟,这衙门里办过多少事啊:婚丧嫁娶的登记,钱粮赋税的征收,还有抗战时给游击队送粮……”

茂名县虽然撤销了,但它留下的痕迹,早已刻进了粤西的血脉里。

今天的高州市,仍有“茂名路”“茂名村”;鉴江边的“旧城村”,还保留着隋代的瓦当;甚至连“茂名”这个名字,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1959年设立的茂名市(地级市),成了粤西的重要城市。

在高州老城区,有条叫“县前街”的小巷。80岁的李阿婆从小住在这儿,她说:“我爷爷说,这街以前是县衙前的官道。现在虽然不叫县衙了,可我们走路的姿势,还是当年赶考的书生、挑担的商人留下的。”

茂名县的1361年,沉淀了独特的文化。比如“年例”——粤西最盛大的民俗,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如今成了全村人团聚的节日;比如“高州木偶戏”,从县衙的戏台唱到田间地头,成了国家级非遗。

细节:每年正月十五,高州的年例最热闹。村民们抬着“茂名县”的旧灯笼出游,灯笼上写着“物产丰茂”“名传四方”。老人们说:“这不是怀旧,是告诉后人,我们从哪儿来。”

茂名县的历史,是无数普通人的奋斗史。有明朝的抗倭将领邓子龙,他在茂名县的沿海击退倭寇;有清末的维新志士杨颐,在县衙里起草变法文书;有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党员,他们用生命守护县委的机密文件……

致敬:在茂名县烈士陵园,有一座无名碑,刻着“为茂名县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每年清明,学生们来这里献花,他们说:“这些烈士,用命换来了我们的今天。”

茂名县消失了,但它从未真正离开。它的名字,活在茂名市的街巷里;它的故事,刻在老人们的回忆里;它的精神,融在粤西人的血脉里。

就像鉴江的水,从隋朝流到现在,从未断流。它见证过古县的诞生,也送走了古县的背影,却始终带着那1361年的烟火气,奔涌向前。

或许,这就是历史最温柔的模样——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

来源:清华秋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