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4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李今年刚满35岁,是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平时忙起来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日三餐靠外卖解决,最爱的是炸鸡、奶茶和烧烤。最近体检时,医生一句话让他愣住了:“你这已经是中度脂肪肝了,要立刻调整生活方式。”
小李一脸茫然:“脂肪肝不是胖人才得的吗?我才刚超重几斤啊。”
其实,像小李这样的年轻患者,在门诊里越来越常见。《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2021年版)》指出,我国脂肪肝患者已超过1.2亿人,并逐年增长,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脂肪肝,正悄悄成为国民健康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是胖人的专属,其实不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是两种最常见的类型。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在没有饮酒或仅轻度饮酒的情况下,肝脏出现脂肪堆积的现象。这类脂肪肝的“元凶”,主要是高热量饮食、久坐不动和代谢紊乱。
据《中华肝脏病杂志》研究数据,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29%,在城市白领群体中甚至更高。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等到肝功能异常甚至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小李也许不知道,自己每天点的那杯奶茶和那份炸鸡,正是“升脂”的罪魁祸首。
1. 高糖饮品,尤其是含果糖饮料
研究显示,果葡糖浆是诱发脂肪肝的重要因素,它会直接促进肝脏合成脂肪。奶茶、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中普遍含有大量果糖,哪怕你看起来“不胖”,肝脏早已“超重”。
2. 高脂炸物和加工肉制品
炸鸡、香肠、培根等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后容易在肝脏形成脂肪沉积。反式脂肪酸还会诱发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剧脂肪肝的发展。
3. 精制碳水
蛋糕、白米饭、甜点这些精制碳水,摄入后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过多的血糖最终会转化为脂肪,“囤积”在肝脏里。
4. 酒精
即便不是“酗酒”,但长期每周饮酒超过指南推荐量(男性>140g,女性>70g)也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而很多人对“酒量”毫无概念,聚餐一场,肝脏可能就“超负荷运转”了。
别以为脂肪肝只是“脂肪多了点”,它的演变路线图很清晰也很可怕:
脂肪肝 → 脂肪性肝炎 → 肝纤维化 → 肝硬化 → 肝癌
一项发表于《中华消化杂志》的追踪研究显示,约2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会进展为肝炎,其中约10%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更重要的是,脂肪肝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组成“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信号。也就是说,肝脏出问题,可能是全身代谢的“红灯亮了”。
1. 管住嘴:饮食调整是根本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脂肪肝患者应减少总热量摄入,控制每日糖分不超过50克,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绿叶蔬菜。
2. 迈开腿: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坚持运动3个月以上,可显著改善肝脏脂肪沉积。体重每减少5%,肝脏脂肪含量可下降20%以上。
3.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是筛查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尤其是BMI超过24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脂血症的人群,建议每年体检一次。
脂肪肝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它是我们生活方式的“照妖镜”。吃得多、动得少、睡得差,肝脏自然吃不消。
我们不能等到肝功能异常、B超提示脂肪肝,才开始慌张补救。与其悔不当初,不如现在就从少喝一杯奶茶、少吃一顿炸鸡开始,给肝脏减负,给自己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2021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3] 沈莹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中华消化杂志, 202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外科丁医科普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