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门口的超市老板王强对这些数字没概念,但他清楚地记得,2021年时,店里每天的营业额平均在8000元左右,到2024年,这个数字稳定在了1.2万元。“进货的渠道多了,老百姓手里也有钱了,”他一边扫码收款一边说,“以前卖得最好的是平价大米,现在有机蔬菜和进口水
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约140万亿元,这是令全球瞩目的里程碑!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这一预测数据,标注出发展的新刻度。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十四五”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连跨越。
小区门口的超市老板王强对这些数字没概念,但他清楚地记得,2021年时,店里每天的营业额平均在8000元左右,到2024年,这个数字稳定在了1.2万元。“进货的渠道多了,老百姓手里也有钱了,”他一边扫码收款一边说,“以前卖得最好的是平价大米,现在有机蔬菜和进口水果的销量涨得最快。”
在东莞开电子厂的刘梅感受更明显。2022年,厂里的订单还集中在低端配件,利润薄得像纸。这两年,他们跟着政策搞研发,拿下了新能源汽车的传感器订单,生产线从2条扩到5条,工人工资涨了三成,还招了不少大学生。“以前愁订单,现在愁产能,”她看着车间里运转的机械臂,“这在‘十四五’刚开始时,想都不敢想。”
农村的变化藏在田埂上。河南种粮大户张建国的合作社,2021年只有500亩地,如今扩到了2000亩,用上了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手机上就能看土壤湿度,”他点开手机里的农业APP,“去年亩产比五年前多了200斤,国家给的农机补贴也实诚,光买收割机就省了三万多。”
城市的地铁线路像毛细血管一样蔓延。2021年,西安的地铁只有8条线,现在已经通到了12条,郊区的居民半小时就能到市中心。“以前去高新上班得倒三趟公交,现在地铁直达,”上班族李娜展示着手机里的通勤记录,“这几年新开的线路,基本都覆盖了咱们常去的地方。”
外贸数据的变化写在港口的集装箱上。宁波港的调度员老周记得,2021年,出口的货物里,衣服、玩具占了大半。现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的集装箱排成长队,“以前发往欧洲的船,一个月三班,现在每周两班都装不满,”他指着远处的巨轮,“这些高科技产品,比卖衣服挣钱多了。”
医院的走廊里少了些焦虑。社区医院的医生王芳,这几年明显感觉到设备变好了:2021年只有一台普通B超机,现在新增了血常规自动分析仪,连CT都能在社区做。“以前查个血糖都得去大医院排队,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搞定,”她给老人量着血压,“国家给基层医院投的钱,真用到了咱们老百姓身上。”
年轻人的机会藏在创业园里。95后小林在成都的文创园开了家工作室,做国潮设计。“2021年刚起步时,租办公室还得靠家里补贴,”他翻着租赁合同,“这两年园区给了减免房租的政策,订单也多了,去年光线上销售额就破了百万。”
这些变化凑在一起,就成了GDP数字里的温度。140万亿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超市里多出来的进口水果,是工厂里新增的机械臂,是田埂上的无人机,是地铁里缩短的通勤时间,是港口里的新能源汽车,是社区医院里的新设备,是年轻人工作室里的国潮设计。
国家统计局的专家说,这些年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更高了。单位GDP的能耗降了不少,服务业占比超过了50%,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些话听起来专业,但普通人能感觉到:天更蓝了,工作机会更多了,手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更实在了。
2025年的这个春天,公园里放风筝的老人多了,广场上跳广场舞的队伍壮大了,写字楼里加班的年轻人脸上少了些疲惫。140万亿元的里程碑,就立在这些寻常日子里,提醒着每个人: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改善,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的踏实。
来源:橘猫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