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研究的有力武器——ChIP-seq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5:56 1

摘要:在表观遗传研究中明确蛋白质如何与DNA相互作用对揭示转录调控机制至关重要。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是破解这一密码的关键钥匙。但单靠ChIP本身还不够,ChIP技术常与二代测序技术(NGS)结合,形成ChIP-Seq技术。今天小源将带大家一起来走进ChI

在表观遗传研究中明确蛋白质如何与DNA相互作用对揭示转录调控机制至关重要。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是破解这一密码的关键钥匙。但单靠ChIP本身还不够,ChIP技术常与二代测序技术(NGS)结合,形成ChIP-Seq技术。今天小源将带大家一起来走进ChIP-Seq技术。

在介绍ChIP-Seq技术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ChIP,ChIP是研究植物中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关键方法,广泛应用于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组蛋白修饰鉴定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ChIP实现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通过交联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超声破碎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并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捕获目标蛋白结合的DNA片段,解交联后,通过对目的片段的纯化与检测,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

ChIP实验流程图

近年来,ChIP‐seq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ChIP‐seq将二代测序技术与ChIP实验结合,目前广泛应用于分析全基因组范围内DNA结合蛋白位点、组蛋白修饰、核小体定位研究中,在解析基因调控网络、揭示基因组三维结构基础、解读染色质“密码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ChIP‐seq原理

在完成标准的ChIP实验(交联、裂解、染色质片段化、抗体特异性富集目标蛋白结合的DNA片段)后,将富集到的DNA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定位基因组信息,从而获得全基因组范围内与组蛋白、转录因子等互作的DNA区段信息。

二、ChIP-seq实验流程

1.样本固定

首先使用甲醛等交联剂将DNA与其结合的蛋白质固定,形成稳定的化学共价键。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保持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染色质片段化

接下来,通过超声波或酶解将基因组DNA切割成小片段,通常为200-500 bp。DNA片段大小的均一性非常重要,通常在实验中会对剪切效率进行检测。

3.免疫共沉淀

利用特异性抗体富集与目标蛋白结合的DNA片段。抗体特异性结合目标蛋白,然后通过磁珠或蛋白A/G树脂捕获抗体-蛋白-DNA复合物,并进行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

4.解交联和DNA纯化

通过加热或化学试剂(如蛋白酶K)解除蛋白质和DNA的交联,并提取DNA,得到目标蛋白质结合的纯化DNA片段。

5.文库构建

将提取的DNA片段转化为高通量测序平台可用的测序文库。步骤包括末端修饰、加接头和PCR扩增。

6.高通量测序

使用Illumina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目标蛋白结合DNA片段的序列数据。

杨薇, 刘若水.河南科学,2014.

ChIP‐seq实验流程图

三、ChIP‐seq优势及局限性

1.优势:

(1)精准分析:实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蛋白潜在结合位点,精准测定特定基因或区域的结合情况

(2)高分辨率:结合分辨率可精确到10~30bp

(3)样本量需求小:样本起始DNA量较少,资源有限或稀缺的样本也能获取全基因组范围内特定目的蛋白与DNA互作信息的直观量化数据

(4)多维度数据兼容性:ChIP-seq数据可与RNA-seq、ATAC-seq等数据整合分析

2.局限性:

(1)成本相对较高

(2)数据分析复杂

(3)对于极少数关键位点的绝对定量和快速验证效率不高

(4)抗体高依赖性,ChIP-seq结果很大程度依赖于抗体质量和特异性

四、ChIP‐seq经典应用领域

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研究

ChIP-Seq在该领域的应用最为经典,通过确定特定转录因子在基因组上的精准结合位置(如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揭示其直接调控的靶基因。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发表的一篇名为“MYB57 transcriptionally regulates MAPK11 to interact with PAL2;3 and modulate rice allelopathy”研究性论文中,作者利用ChIP-Seq技术筛选出3个受OsMYB57转录调控的基因,并从两个基因(OsMAPK11和OsRTP)中预测到10个OsMYB57在启动子转录调控区的结合位点。

图注:ChIP-Seq预测到的10个OsMYB57结合基序

2.组蛋白修饰图谱绘制

组蛋白修饰图谱绘制是ChIP-Seq极其重要的运用领域,通过使用针对特定组蛋白修饰:H3K4me3(活跃启动子)、H3K27ac(活跃增强子)、H3K4me1(增强子)等的抗体,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绘制这些修饰的分布图谱,进而研究其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发表的一篇名为“An integrative multi-omics analysis of histone modifications and DNA methylation reveals the epigenomic landscape in apple under drought stress”的论文中,研究利用ChIP-seq技术对干旱处理下(0 d、3 d、6 d)苹果中6组蛋白修饰(3ac、H3K9ac、H3K14ac、H3K4me3、H3K27me3和H3K36me3)分布区域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有干旱处理下6种组蛋白修饰主要分布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TSS)后2 kb区域中。

图注:基因区域周围6种组蛋白修饰的分布情况

3.核小体定位

核小体定位在基因转录起始阶段、转录延伸阶段、基因表达模式多样化以及可变剪接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研究核小体定位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ChIP-seq常用于核小体定位研究中。在 Genome Research 上发表的一篇名为“Determinants of nucleosome positioning and their influence on plant gene expression”的论文中,作者利用ChIP-seq评估核小体占有率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与转录丰度较低的基因相比,转录本丰度较高的基因在核小体耗尽区(NDR)和基因区域的核小体占有率往往较低,紧邻TSS下游的核小体定位良好,结果表明核小体占用率与基因表达呈负相关。

图注:不同转录水平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TSS,左)和转录终止位点(TTS,右)两侧区域的核小体占有谱

五、ChIP‐seq实验常见问题及解答

1.ChIP实验推荐多少个生物学重复?

答:这个根据实验目的来判断,如果仅仅只是想知道目标转录因子结合的靶基因,可以考虑1-2个样本进行实验;如果需要探究不同处理之间的结合差异,则推荐2-3个生物学重复。

2.ChIP-seq在找到感兴趣的靶基因后,要如何进行结合验证?

答:体内实验可以选择ChIP-qPCR、酵母单杂、双荧光素酶实验;体外实验可以选择EMSA。

3.目的蛋白没有ChIP级别抗体怎么办?

答:可以考虑构建目的蛋白与标签(如Flag、His、HA、GFP/eGFP等)的融合蛋白,这样可以利用ChIP级别的标签抗体去进行富集实验。

4.ChIP-seq为什么要进行Input分析?

答:Input是染色质片段化后不进行免疫沉淀的那部分DNA片段,通过后续数据分析,可以通过Input对照排除背景噪音,排除因本底表达水平高或者一些非特异性结合所造成的假阳性,验证染色质断裂的效果和整个实验中IP效果,所以Input对照是IP-seq实验必不可缺少的步骤。

5.ChlP-Seq是否适用于所有物种?

答:研究对象应是有参考基因组的物种,且基因组拼接到染色体水平,注释完整。

6.打断后的DNA片段范围的跨度是否会影响后续测序?

答:会影响定量准确性、测序质量和数据产量,跨度越大,影响越大。通常要求打断后的DNA电泳主带在100-500bp范围内,主峰介于200-300bp。

7.哪些因素会影响ChlP-Seq的结果?

答:抗体的质量与特异性、实验设计、ChIP操作、DNA片段长度范围、测序深度、测序质量等都会影响ChIP-Seq的结果。

8.ChIP-seq的分析流程是什么?

答:首先对原始测序数据(Raw Data)进行过滤,得到高质量序列(Cean Data),然后将这些序列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根据比对结果寻找峰(Peak)。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与峰相关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对样本间进行差异峰分析,并对差异峰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还可以对峰的motif进行预测。

来源:老周的科学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