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仅两万余,揭开“神秘族群”的文化密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17:43 1

摘要:10月12日,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迎来一场特别的演出——由普利策音乐奖得主杜韵与国际知名舞美设计师朱利安·克劳奇联合主创的音乐剧场《刻在森林的海》,在北京喜剧院完成世界首演。

文 | 纪晨

10月12日,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迎来一场特别的演出——由普利策音乐奖得主杜韵与国际知名舞美设计师朱利安·克劳奇联合主创的音乐剧场《刻在森林的海》,在北京喜剧院完成世界首演。

这部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纽约林肯中心联合委约的作品,以云南基诺族传统音乐为灵魂,融入现代电子音效与先锋编曲,由杜韵携手国家级非遗基诺大鼓舞传承人何桂英及纽约完美错乐队(Ok Miss)共同呈现,为观众揭开了这个1979年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人口仅两万余的“神秘族群”的文化密码。

演出开场,8名赤脚的基诺族孩子踏着轻快的步伐走上舞台,他们瞬间成为全场焦点。清脆的镲声响起,孩子们舒展肢体跳起传统舞蹈,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未经雕琢的灵动与质朴,仿佛将西双版纳的山林气息直接带到了剧场。

随后,何桂英身着民族服饰登场,她用醇厚的基诺语缓缓讲述族群的历史,唱起古老的歌谣。舞台上,基诺族小女孩用普通话翻译何桂英的讲述,也有手语翻译,背景垂幕上的中英文双语字幕,让这份来自西双版纳大山的声音打破了语言壁垒。

舞台中央偏后是乐队,四人以双打击乐、吉他、管乐与原生态演唱进行配合——时而为原生态歌舞铺垫质朴底色,时而奏响杜韵创作的现代旋律,让《采花舞》的活泼、《种茶歌》的轻快、《猎归歌》的豪迈在剧场中流淌。

更令现场观众们感兴趣的是孩子们手持的“宝贝”。朱利安·克劳奇在云南集市淘来的竹簸箕、茶叶罐、笤帚、草帽等日常物件,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拼出大象、蜜蜂、人物等形象,将基诺族种茶采茶、狩猎归家的生产生活场景,乃至墓葬习俗一一呈现,每一个造型都透着生活的印记与艺术的纯粹。

整场演出最动人心扉的一幕,来自听障女孩资艳——当所有目光聚焦于她,这个从小生活在特殊教育学校、极少与外界接触的孩子,双手握住鼓槌,奋力敲响了象征基诺族“族魂”的大鼓。鼓身震颤的低频透过舞台传递至全场。“她听不见声音,却能通过共振触摸到文化的根。”杜韵的话语道出深意,这一幕恰是作品的核心:让以往被遗忘的文化真正“被听见”。

在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音乐节特别将“青年音乐家奖”授予这8名孩子——飘妞(飘云仙)、资艳、周布鲁(周嘉辉)、车杰、苗基(苗欣睿)、腰微、布鲁叶、扫布鲁(周浩),以此致敬他们用纯真演绎的文化传承。

早在2017年,杜韵就发起“未来传统”(Future Tradition)创想计划,越来越多地让自己投身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创造。她带着好奇心去往世界各地,向当地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学习,并和他们一起创作,打破规则、打开视野,让新与旧、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今年夏天,杜韵带着艺术家团队扎根西双版纳基诺族村寨。她与老人、非遗传承人促膝长谈,采集《贝壳歌》等古老歌谣与传说。“一位80多岁的长老唱《贝壳歌》时,想起自己的人生,那种彻头彻尾的真情流露,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心灵震撼。”杜韵坦言,古歌里藏着突破时空的力量,能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

在村寨里,杜韵遇见了她眼中“真正的先锋”何桂英。在基诺族的传说中,大鼓是创世女神“阿嫫尧白”拯救祖先的神物,“女性不得打鼓”的禁忌流传千年。而何桂英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束缚——她不仅坚持学鼓、打鼓,更于2018年成为基诺族大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用自己的方式,让这门古老技艺挣脱博物馆式的沉寂,走向活态传承。

现在,何桂英既教本民族的孩子们打鼓、学唱民族音乐,也通过做雨林徒步向导为人们介绍基诺族文化。此次《刻在森林的海》演出中,她带着小孙女和学生们同台,完成了一场文化传承与接力。

谈及此次《刻在森林的海》的创作理念,杜韵直言:“真正的融合不是拼接,是从内心望向外界、再从外界回望内心的自然过程。就像我们希望每个孩子的脸都被看见,每个人都该在文化里找到真实的自己。”为了让这份文化被更好地传递,团队与当地文化站逐词核对内容,反复打磨英文翻译,希望能精准地将基诺族的语言用汉字、英文表达出来。在原创音乐创作中,杜韵与何桂英展开了深入且充分的讨论,让现代创作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本真内核,既保留古歌的韵律灵魂,又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力。

对8个孩子而言,这场演出更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成长。他们大多来自基诺族巴朵村,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从西双版纳到北京的航班上,孩子们频频扒着舷窗眺望;演出前,他们围着杜韵追问不停,而杜韵总能耐心解答。演出结束后,团队还特意带资艳前往北京的医院,为她寻求更精准的听力诊断。

据悉,《刻在森林的海》将于11月7日登陆美国林肯中心。杜韵介绍,接下来会继续打磨作品细节,未来希望带着它走向更多地方,“去‘山那边’看看是人的本能,城市孩子能看世界,大山里的孩子也可以。”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