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在一次下乡义诊时,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林丹丹遇到一位失明多年的老人。老人手里捏着皱巴巴的几百块钱——不知攒了多久——怯怯地问她:“医生,这些…够不够治好我的眼睛?”
十年前,在一次下乡义诊时,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林丹丹遇到一位失明多年的老人。老人手里捏着皱巴巴的几百块钱——不知攒了多久——怯怯地问她:“医生,这些…够不够治好我的眼睛?”那一问,让林丹丹心里一酸。她忽然明白,比白内障更蒙蔽双眼的,是深不见底的贫困。她想起吕帆教授的话,守护光明是医者的神圣使命,再多的付出都值得。从那一刻起,这个念头就成了她和同事们心里的一盏灯,照亮了往后十年的公益路。以下是林丹丹医生记录下的部分工作点滴:
林丹丹(左)在为患者做眼睛检查我是一名眼科医生,也是追逐光明的一名同行者。十年了,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走在公益医疗的路上,最盼着的,就是用我们的技术与服务,为白内障患者拨开眼前的迷雾,把他们重新迎回这个明亮的世界里。这一路上,感动很多,体会也很深。 我们明白,复明不只是手术刀下的事。为了让乡亲们不因无知而错过光明,我们把课堂搬到了田埂上、村头边,用尽可能通俗的话把眼健康知识说透,让大伙儿心里有底。我们还学着拍短视频、发公众号,就是希望能把这份善意传得更远,让需要帮助的人,能看见我们,找到我们。我们是用脚步丈量光明的团队。每年近百场义诊,让我们熟悉乐清每一个村落的模样。无论是白内障筛查、日常义诊,还是特殊的爱眼日活动,都有我们和党员志愿者共同忙碌的身影。记得有位带队医生,自己关节积水严重,拄着拐杖也要坚持下乡,他生怕错过哪怕一个需要帮助的老人。团队的专家长期在大荆、南塘、清江、智仁、天成卫生院坐诊。如今,线上会诊更是延伸了我们的服务,让距离不再成为阻碍。十年耕耘,我们亲手为超过一千位患者迎来了光明。今年六月,乐清市慈善总会的加入,让我们感觉从一个人走到了一群人同行。这条路越走越宽,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们送还的,不只是眼前的光亮,更是往后日子里的盼头与希望。我总想起四都陈坦村那位独居老人。她来看病时,眼前只有一点微光。我们为她免费做了手术。第二天揭开纱布,她颤颤地转过头,盯着身旁的儿子看了好久,突然抹着泪说:“儿啊,你头发啥时候白的?”那一刻,满屋寂静,我们都红了眼眶。有一位环卫工人,眼睛看不清后,家里就断了收入来源。我们为他申请的费用只够一只眼睛的手术,另一只的手术费用是团队里大家偷偷凑钱解决的。手术结束后,他和老伴就那么相互望着,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笑。那笑容,像刻在了我心里,怎么也忘不掉。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背弯得都躺不下。手术时,主刀医生就全程半蹲着,做完后双腿打颤,扶都扶不稳。我们当时都笑了,但那是我们见过,最让人心疼的背影。这些年,老人们寄来的感谢信,我们都收着。那歪歪扭扭的字,是我们最珍视的礼物。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太多“重生”的瞬间。那些失而复得的光明,那些发自内心的笑容,是推动我们走下去的全部力量。一台白内障手术,对我们而言是十几分钟的日常工作,对患者而言,却是重启了整个的人生。这也让我们懂得,慈善医疗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它更像是一道光的回响——我们送去一点亮,他们反馈一份暖,这温暖又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未来,我们愿继续做光的守护人,让这份希望,生生不息。内容审核一审:赵鑫娜二审:张园园三审:梁 蕾


—End—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未经公众号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截图、复制、传播、展示、转载、摘编等)。如需授权请在本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已经获得公众号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点赞
来源:县域卫生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