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幸福感,靠父母“传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17:28 1

摘要:想象一下:在这个全球最顶尖的学府里,一群高智商的大学生,不是去卷科研,不是去抢实习,而是排着队去学一门选修课, 而课程内容是怎么快乐。

耶鲁大学有一门叫《幸福课》的课程,居然成了全校历史上最火的课,选修人数超过了三百万人。

想象一下:在这个全球最顶尖的学府里,一群高智商的大学生,不是去卷科研,不是去抢实习,而是排着队去学一门选修课, 而课程内容是怎么快乐。

具体是什么课程内容呢?在耶鲁教授的 PPT 里,这些看似“鸡汤”的小事,被总结成五个实践:

1、保证充足的睡眠

就像为身体这台精密的机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每一个细胞都能在深度睡眠中得到修复和滋养。例如,有一位学生曾经长期熬夜赶论文,导致白天精神萎靡,学习效率低下。

在选修了这门课后,他开始调整作息,保证每天七到八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一段时间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不仅在课堂上更加专注,思维也变得更加敏捷,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2、每天写感恩日记

把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记录下来,如同在心灵的花园里播撒下感恩的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绽放出温暖的花朵。有一位女生,曾经因为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而陷入抑郁情绪。

自从开始每天写感恩日记,记录下那些让她感到温暖和幸福的瞬间,比如朋友的关心、家人的陪伴、一次美好的日落,她的心态逐渐发生了转变,开始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3、偶尔做善事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

有一位男生,在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帮助一位孤寡老人打扫房间、陪他聊天。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和感激的话语,让这位男生深刻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从那以后,他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4、冥想或静坐

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浮躁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与放松。有一位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常常感到焦虑和压力。通过学习冥想和静坐的技巧,他学会了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5、保持规律运动

让身体在运动中释放活力,如同给生命注入一股强大的能量,让生活充满激情与动力。有一位女生,曾经是一个“宅女”,很少参加户外活动。

在选修了《幸福课》后,她开始尝试每周进行几次跑步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看到这五个实践方法,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早点睡觉,多出去走走,心态放轻松。”这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爸妈还有爷爷奶奶常常挂在嘴边的唠叨吗?

然而,就是这看似简单、平常的五条建议,却有着巨大的魔力。成千上万的人慕名而来,走进《幸福课》的课堂,在聆听教授的讲解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许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这门课改变了我的人生”。

它让我们明白,幸福其实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践行。

一、幸福,原来是可以训练的

你或许会满心疑惑地想:“这玩意儿能有啥用啊?尤其是想到我家孩子,每天作业都堆成山,连正常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有闲工夫去写什么感恩日记?”

可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此处。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幸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品,非要等到成绩名列前茅、住上豪华的大房子、拥有花不完的钱财时,幸福才会姗姗来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幸福,它和肌肉锻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肌肉不会凭空变得强壮,它需要经过一次次有针对性的训练,在不断的刺激和恢复中逐渐成长。

幸福亦是如此,它不是某个终极目标的附属品,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取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的行动去培养和强化。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这一点,给大家看一个学员分享的真实案例:

之前,我有幸和一位陪读妈妈聊天。她向我倾诉了自己曾经被失眠折磨了整整三年的痛苦经历。每当夜幕降临,别的家庭都沉浸在宁静的梦乡中时,她却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与煎熬。

孩子作业写到深夜,她只能在客厅里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心里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着,担心孩子学习进度跟不上,害怕孩子未来没有好的发展;孩子考试成绩稍有下滑,她就整宿整宿地盯着天花板,长吁短叹,自责自己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学习环境。直到有一天,她偶然在短视频上看到了睡前冥想的练习方法。

虽然最开始尝试的时候,困难重重,“闭眼数呼吸时总走神,满脑子都是补习班的事儿,孩子的作业、未来的升学,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循环播放”,但她没有放弃,坚持了两周。奇迹就在这看似平凡的坚持中悄然发生了。

她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看到孩子做错题就急得跳脚,“就像突然学会了把烦心事暂时放到抽屉里,等合适的时候再去处理”。现在,每晚陪孩子写作业时,她会先静坐五分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这一小小的改变,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以前看他磨蹭就上火,现在居然能笑着说‘慢慢来’,气氛变得融洽多了,孩子的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

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只要我们愿意迈出那一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去培养和提升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幸福就会悄然降临到我们身边。

二、孩子的幸福感,靠父母“传染”

在管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咱们中国家长最喜欢干的事是什么?可能逼孩子写作业算是一个。

因为很多父母总以为孩子幸福的关键在于成绩、在于未来能不能考上好大学。

但耶鲁告诉我们,幸福感的关键变量其实是生活方式和心态训练。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每天板着脸焦虑、失眠、熬夜刷手机,孩子怎么可能学会幸福?

心理学有个经典观点:孩子的幸福感,其实是跟着父母的幸福感走的。

父母会睡觉,孩子才敢休息;父母能感恩,孩子才懂满足;父母能笑,孩子才敢开心。

你自己天天喊“我太累了”“生活好无聊”,孩子怎么可能学会活得轻松?

说白了,孩子根本不是在听你讲道理,他是在看你怎么活。

所以啊,如果你真想让孩子未来快乐,不是把他送去十个补习班,而是先把自己练成一个能感到幸福的人。

家长怎么练?不如从一条“感恩日记”开始。

你可能会说:“道理我懂,可是我就是焦虑啊,怎么把自己练成一个能感到幸福的人?”

来,试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今晚写一条感恩日记。

可以随便写下今天让你感到还不错的三件事,哪怕特别小,比如:

• 今天没堵车

• 晚饭比昨天好吃

• 孩子主动跟我说了句话

别嫌小,别嫌假,坚持写。你会发现,一周后,你看世界的眼神会不一样。

从盯着“缺什么”,慢慢变成看到“有什么”。

这不是玄学,这就是心理学。

感恩日记的效果,已经被无数实验验证过有效:长期坚持,能显著提升幸福感,减少抑郁焦虑。

所以,别再只喊“孩子,你要努力”,或者告诉他“孩子,你要阳光”。先自己练一练幸福感吧。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很好, 很优秀, 他们身上藏着家长平常忽略掉的闪光点。 当你尝试写感恩日记,你会发现,自己家的孩子远远比你之前看到的要加“优秀”, 而在这个不断看到美好的过程中, 你也会逐渐变得的幸福,变得更好, 变成配得上好孩子的好家长。

三、写给家长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别再把幸福当作“以后”的事。

什么考上大学再说,赚钱了再说,买房了再说……到头来,你就会发现,“以后”永远不来。幸福只能发生在当下。

第二句话: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父母,他需要一个会笑的父母。

你焦虑,孩子就紧张;你轻松,孩子才敢呼吸。

第三句话:教育的秘密,不是逼孩子更努力,而是让家庭氛围更有爱。

感恩、陪伴、笑声,这些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心理安全感。

现在,相信您各位已经明白了,幸福也需要练习。就像锻炼体育,或者是乐器,幸福感也要靠日常的练习。

给自己一个小仪式感,今晚试着给自己留个小作业:睡前,少刷会儿手机。拿张纸,写下三件你今天感恩的事。明天早上,醒来之后,再写三件。

坚持七天,你会发现:不止孩子,连你自己,也慢慢开始觉得,生活,没那么糟。

你会开始理解,幸福,其实真的就是一种练习。

来源:胜者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