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自8月23日起,检察日报《绿海》副刊连续推出6期“寻访文艺经典中的抗战原型系列报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自8月23日起,检察日报《绿海》副刊连续推出6期“寻访文艺经典中的抗战原型系列报道”。
记者从文艺经典中重新了解抗战英雄,在岁月长河中寻觅真实故事,并用充满诗意的方式呈现。这组报道经多媒体平台传播后,全网总阅读量达到数百万。
副刊参与重大主题报道,有啥“秘诀”?
如何从副刊的角度参与重大主题报道?
副刊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品格,要想让报道真正感染人心,策划必须契合副刊的定位与特色。
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大量讲述抗战故事、反映抗战精神的作品,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淬炼和人民检验,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绿海》副刊将系列报道的落脚点放在抗战文艺经典上,既紧扣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主题,也符合副刊的文化属性。
那么,如何呈现?
这些经典之所以深入人心,离不开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于是,我们选择了寻访。找到人物的历史原型,重新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故事。
系列报道第一期,记者来到湖南衡阳,寻访《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的原型文立正。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文立正烈士放弃优渥家境、投身革命的一腔热血——如果没有参加革命,他或许会成为学者,但正是他的选择,让一度涣散的铁道游击队重新团结在一起,创造出“彭口闸脱险”等战场传奇。
文立得(右一)、文立徕(右二)两位老人向《检察日报》记者讲述家人寻找文立正的经过
傅文忱侄孙傅胜海向《检察日报》记者讲解“红灯”的用途
“寻访”系列报道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不仅在于史料价值与新闻意义的结合,更在于它找到了一种属于副刊的独特表达方式:
既有散文的抒情与细腻,又不失纪实文学的严谨与深度;
既是文艺的,也是历史的;
既是个体的,更是民族的。
文艺经典,怎么做出“检察特色”?
每一份副刊都有自己的定位,契合自身定位,才能做出特色。
《检察日报》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报,《绿海》副刊是所有检察人的精神家园。因此,系列报道报道想要做好,不能抛开检察特色。
在策划之初,团队就决定,要找到寻访文艺经典、传承抗战精神和展现检察履职的结合点。此时,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检察公益诉讼,进入团队的视野。
英烈保护是检察公益诉讼的重点领域之一,指的是检察机关充分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依法维护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纪念设施等合法权益,对于侵害英烈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以及破坏或怠于保护英烈纪念设施等行为的,检察机关均可依法提起公益诉讼,捍卫英烈尊严。
《绿海》副刊精心谋划,统筹安排记者分赴湖南、河北、黑龙江、河南、上海、山东等地。这些地方,有的是文艺经典作品中人物原型的故乡,有的是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记者撰写的报道,将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实践巧妙融入。
《检察日报》记者与检察官一同查看耿风泉收藏的军用头盔实物
在湖南衡阳,记者通过采访得知,文立正烈士故居在检察建议下得到系统性保护;
在河北枣强,记者寻访《平原枪声》中老孟大爷的原型张永言,得知检察机关不仅推动修缮张永言烈士墓,还借此契机推动修缮保护全县59座散葬烈士墓;
在黑龙江密山,记者探访《红灯记》李玉和的人物原型之一傅文忱,并了解到,检察机关曾推动傅文忱的工作地——北满(密山)交通站遗址从濒临湮没到走向重生;
在河南辉县,记者寻访《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人物原型之一郭兴,感受“李向阳精神”成为激励检察履职的内在动力;
在山东海阳,记者寻访《地雷战》中赵虎队长原型之一于化虎,体悟一代代海阳检察人传承弘扬“地雷战精神”的履职实践;
在山东沂南和上海黄浦,记者感受两地检察机关在办理秦鸿钧烈士电台遗址保护和秦鸿钧烈士故居保护两起公益诉讼案中作出的共同努力。
《检察日报》记者聆听郭随军讲述郭兴将军的战斗故事
要做好报道,还必须做足功课。出发前,记者充分研究经典作品的背景资料,深入了解作品。
在撰写系列报道第二篇《平原枪声里的“七星子”》时,记者在阅读原著后发现,小说中在农业合作社安度晚年的“老孟大爷”,其原型张永言早在1940年就已壮烈牺牲——而他当年舍身掩护的战友中,就有小说《平原枪声》的作者李晓明。小说里那个温暖的结局,不妨看作是作者对战友最深切的怀念与祭奠。记者捕捉到这种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后,构建出一个多层次、有温度的叙事空间。
系列报道第三篇《一盏红灯,照亮前行的路》中,记者在寻访傅文忱时,了解到他为了完成革命事业,多年未能与家人相见。傅文忱“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感动了创作《红灯记》原剧本《自有后来人》的作家沈默君,感动了记者,并通过报道,将这份感动传递给无数读者。
系列报道第六篇《嘀嗒、嘀嗒……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中,记者踏遍秦鸿钧烈士的故土与他奋斗过的热土,触摸到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乱世裹挟,他毅然将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与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一道,照亮了通向今日盛世中国的壮阔征程。
报道经过多轮打磨,力求做到有经典、有人物、有故事、有履职,在回溯历史的同时观照现实,在叙事的过程中注入深沉的情感。
《检察日报》记者与检察官一同了解槐抱松背后的故事
“先网后报”AI上阵,探索融媒创新
融媒体时代,副刊的表达也要与时俱进。从策划之初,报社领导就明确提出,要把“寻访文艺经典中的抗战原型系列报道”做成一组融媒报道。
遵循“先网后报”的融媒宣传思路,记者完成采访后,立即启动视频制作,并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出。视频经过最高检新媒体、检察日报正义网首发,并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播发后,共吸引20余万观众观看。
编辑在设计版面时,在文章最后都配发了二维码,读者可以扫码观看视频,循着记者和检察官的视角,共同完成这场跨越时空的寻访。
版面配发了大量珍贵图像:傅文忱使用过的马灯、郭兴佩枪的老照片、于化虎之孙于树良收藏在家的地雷和石雷、秦鸿钧烈士使用过的电台复制品……其中,在设计第四篇报道《“双枪李向阳”,鬼子见了胆打颤》的版面时,编辑借助AI技术修复了郭兴的老照片,画面中的他正在为手枪填装子弹,这张修复后的照片也得到郭兴将军之子郭随军的高度认可。
为了增强版面的可读性,编辑也精心选择了配发的稿件,确保信息量充足。同时,每篇均附“经典回眸”,介绍作品背景,方便不熟悉原著的读者快速进入叙事语境。
重读文艺经典,寻访峥嵘岁月,既是对英雄的崇高致敬,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溯源。它帮助我们看清“我们从哪里来”,更明晰“我们要向何处去”。唯有不忘曾经的牺牲与奋斗,我们才能在新征程中步伐坚定,将历史的回响转化为时代的强音。
来源:黄浦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