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十四期区域国别论坛“隋唐以来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成功召开。南京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刘迎胜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讲解。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法浩特·马克苏
2025年10月1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十四期区域国别论坛“隋唐以来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成功召开。南京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刘迎胜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讲解。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法浩特·马克苏多夫(Farhod Maksuduov)、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延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付马、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研究助理苟煜恒等参与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发言。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亚洲独一无二的大国。中亚作为欧亚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便与中国存在技术与文化往来。刘迎胜教授系统梳理了隋唐以来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历史脉络,中原王朝强盛时期通过设置羁縻州府等制度与中亚建立政治联系,而元清等王朝则通过整合农耕与游牧力量,将中亚纳入更广阔的政治文化体系。这种“多元一体”的治理智慧,体现了中国作为历史国家的包容特性,应从“多民族国家”与“文明互鉴”的视角理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关系史,构建更具包容性与解释力的国家安全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亚的语言变迁、文化认同、宗教传播与地缘政治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探讨了如何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构建中国的中亚叙事,并强调当前中亚研究需具备“蓝军意识”,应加强对中亚地区历史与现实的系统性、在地化研究,推动学术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服务于国家周边外交与区域安全战略。本期论坛不仅深化了对中国—中亚历史关系的理解,也为当前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与学术支持。
主讲人简介: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曾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2003-2022年)、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内陆亚洲史、中外关系史。代表著作包括《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丝路文化·海上卷》《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
撰稿:苟煜恒 吴睿琪
审核:许勤华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来源:人大国发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