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战输赢不关心,但是:450万快递员,700万网约司机,千万骑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16:03 1

摘要:这8400万人,不是什么模糊的群体标签,而是活在你我生活里的每一个身影: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直播带货主播……他们穿梭在城市的缝隙里,是平台经济的肌肉和血液。

我不关心美团和京东谁能赢下这场外卖大战。

资本怎么打,市场怎么卷,咱吃瓜就行,真没必要跟着站队。

这场看似输赢未定的战争背后,藏着的是一场更大的较量——全国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命运

这8400万人,不是什么模糊的群体标签,而是活在你我生活里的每一个身影: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直播带货主播……他们穿梭在城市的缝隙里,是平台经济的肌肉和血液。

这场“火拼”究竟是一次商战的高潮,还是劳动力结构变革的拐点?

全国有超过1300万外卖骑手800万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约450万人。再加上主播、电商仓储、即时配送等无合同、无保障的新业态工种,这类“斜杠打工人”总数已达84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五分之一

五分之一!这不是几个APP公司的人事问题,这是全社会都绕不开的劳动大命题。

现在这些人的工作,究竟算不算“工作”?

大多数没有劳动合同,没社保,没工伤保障,没加班工资,出了事自己兜着,忙得晕头转向,到头来连工牌都算不上一张。

别告诉我这是“自由职业”,这自由,是被算法困得死死的那种单子怎么派,路线怎么走,超时怎么罚,都是平台说了算。你跑快点、跑慢点、绕远点,该罚的钱一分钱都不会少。

有些平台甚至把配送规则写得跟三国兵法似的,真出问题,比如出交通事故、被投诉了,谁来承担责任?没几个人说得清。

不过平台其实早意识到了,靠压榨和补贴再卷一次,已经卷不动了。

城镇化红利消失,运力瓶颈已逃不掉,抢人已成兵家必争之地。

2024年,中国外卖市场的增速掉到7.2%,预计2027年还会掉到5.8%左右。就是说,单量增长正在见顶,市场天花板已经清晰可见。

这时候,一个核心现实摆在台面上骑手、司机、快递员,不再只是平台的“螺丝钉”,而是唯一不可替代的生产力。谁能掌握足够的人力调度能力,谁才能在混战中活下去。

但人不是永动机。

多个省份的城镇化率接近甚至超过70%,意味着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输送接近枯竭。而20岁到4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从十年前的近40%下滑至27.6%

劳动力成本和压力持续攀升,却没换来同等价的保障和体面。这不是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而是认知滞后的结果。

这让我想到日本。

1960年代,日本GDP大涨,可普通工人收入原地踏步,全社会消费力被限制在低位。结果政府干了件事,喊出一个口号:“收入倍增计划”。几十年看,人家其实干了一件事:把投资从钢筋水泥转向了人本身。

扩大保障,提升底层消费群体的能力,结果经济噌噌往上窜。

彩电、冰箱、洗衣机全普及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日本从出口大国真正转型成了强消费内需引擎。这才撑起了后来几十年的辉煌。

反观现在的我们,不正站在相似的转折口吗?

楼市冷了,制造业压力大了,高基建期已经过去了。要经济搞得动,谁才是真正的“底层动力”?很显然是那8千多万人,是你楼下的骑手,更是每一个跑单累到凌晨两点还在等订单的年轻人。

外卖大战的意义,不在于新老平台斗法斗到谁满身金甲,而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已经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需要重构对劳动的理解方式。

像现在法院、社保、总工会都在积极调研、试点。有的地方法院已经明确用“支配性劳动管理”来决定是否构成劳动关系。翻译成人话就是:不是你有没有签字盖章,而是你是不是被管理、被审核、被平台实质控制了。

这叫“以事实为依据”的认定方式,才是对这些人最基本的尊重。

回到刚才的热点,美团和京东都在说“我们没有骑手二选一”,几年前正是因为“二选一”被罚了整整34亿元人民币

美团高喊“饿了么不是我们说的某平台”、京东发文排比成诗、饿了么顺势澄清……这些手法再精妙,都盖不住一件事:人力资源争夺战已经上演白刃战了。

用户的忠诚度,早输在了骑手不够用了。

外卖能补贴,运力补不了。用户多点几次屏幕,是订单;骑手一转身,可能是一家人的饭吃不饱。

投资逻辑也变了。

以往是“投物”钢筋、水泥、楼房、工业化,现在要转向“投人”教育、社保、培训、权限、保障。一个人能稳定地跑单、送货、生活得体面,就是对GDP的直接贡献。

否则,系统性疲软就会全面显现:送餐慢了,交易掉了;司机流失了,打车难了;快递转行了,电商变瘸了。

而整个社会经济离不开这几个高频场景的流动,一卡壳,连锁反应就来了。千万别低估一个行业“跑不动”的系统性风险。

该怎么转?

明确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地位,出台针对性强的劳动法细则,配套社保模式、最低标准和工伤兜底机制。

引导平台尊重人,别再靠“隐性管理”“算法剥削”当手段,在派单和打压之间设定清晰边界。

把算法从“监管替代”变为“监管辅助”,把骑手从“快递机器”变为“社会资源”,把人当作活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可换可抛的一次性劳动力。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你点的那一次外卖、下的那一单打车,其实都背后是一次劳动确认,也是一次价值选择。

平台之间斗个天昏地暗,谁能最早把“人”看作战略资源,而不是可消耗的流量?

我们需要外卖大战,也许必要,但我们更需要它引爆一个全民讨论:“8400万人,凭什么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从快递员的权益,到骑手的生存价码,再到司机的工作尊严,这一战,是新劳动时代的起跑枪。

别再当他们是工具人,他们本身就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

来源:中医谢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