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1点,手机屏幕光映着我眼窝的黑影,手指戳着那篇刚发3小时、阅读量没过百的头条,最后还是点了删除。
凌晨1点,手机屏幕光映着我眼窝的黑影,手指戳着那篇刚发3小时、阅读量没过百的头条,最后还是点了删除。
客厅传来老婆翻身的轻响,我赶紧把手机亮度调到最低,她白天带娃收拾家够累了,不想让她看见我这副丧样。
说实话,咱打工人兼博主的日子,谁没遇过这糟心事儿?
白天在公司对着Excel表敲到手指发麻,晚上哄睡孩子后,
挤在阳台小桌子前写文,结果发出去像石沉大海,你说能不难受吗?
但上周删完文的第二天,我蹲在公司楼下吃煎饼时突然想通了:
比起追“爆火”,不如先解决“没阅读就不想写”的破问题。
以前写文总想着“怎么才能火”,开篇就憋金句,结果坐在那儿半小时,键盘都没按几个字。
后来有天晚上,我累得不想动,就拿手机备忘录瞎写:
“今天早上老婆煮的玉米有点老,嚼着费劲;
中午食堂的番茄炒蛋太咸,配了两碗米饭;
下班路上看见卖烤红薯的,10块钱买了一个,烫得手直搓,甜到心里。”
就这么一段大白话,发出去居然有200多阅读,还有人评论“跟我今天好像”。
我发现,咱打工人的日常,不用装不用端,把吃的、看的、摸的写出来,
反而能戳中别人,谁没在下班路上攥过一个烫手的烤红薯呢?
之前总想着“要写就写一篇完整的”,结果下班到家,陪孩子玩会儿、帮老婆搭把手,再坐下就快11点了,脑子昏沉沉的,根本写不出来。
后来,我改成“见缝插针写”:
早上蹲厕所时,用手机记一句“今天要写昨天加班吃的泡面”;
中午午休,花3分钟把泡面的细节补上——“桶装面泡开时,热气裹着调料包的香味儿往上冒,汤有点烫嘴,吸溜着吃,面条软乎乎的,连汤都喝光了”;
晚上再花2分钟改改,直接发。
这样一来,不用挤整块时间,也不跟工作、家庭抢精力,反而每天都能写出点东西。
你知道的,咱打工人哪有那么多“整段时间”,碎片时间用好了,比硬扛着写强多了。
最开始没阅读的时候,我总刷新后台,越刷越焦虑,甚至想放弃。
有天老婆收拾抽屉,翻出我以前写的工作笔记,里面记着:
“2023年5月12日,第一次独立完成项目报告,领导夸了”
“2023年9月3日,加班到10点,楼下的路灯很亮”。
我翻着那些字,突然觉得,写头条不也一样吗?
就算没人看,等过两年再翻,看见自己写的“今天吃了烤红薯”“加班吃了泡面”,就能想起当时的日子。
其实,咱记录日常生活,本来就不是为了“爆火”。
没人看的时候,就当是写给自己的日记,等以后跟老婆、孩子聊起来,
还能说“你看,爸爸那时候上班还吃了这么多次泡面呢”。
心态一稳,反而能一直写下去,阅读量也慢慢涨了。
你们写东西的时候,有没有过“明明写了很多,却没人看”的情况?
那时候你是咬牙坚持,还是先放一放了?评论区聊聊。
来源:杉杉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