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升是什么概念?对比来看,日本人均年消费为9升,世界排名第一,但他们多数用的是偏甜偏鲜的改良口味。反观欧美,德国0.37公斤、瑞典0.5公斤、匈牙利0.4公斤,一年一瓶都用不完。而你我平时做菜放个酱油,几乎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甚至肠粉、卤味、凉拌菜,没有酱油都
中国普通人一年能喝下去的酱油是7.2升,换算一下,相当于14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这玩意几乎被我们每顿饭“安排”上,但在欧美国家,甚至连厨房常备清单都排不上号。
酱油明明这么好吃,咸香提鲜百搭到底,老外就是不感冒?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口味不同。确实,这只是表象。
真相是酱油之所以飞不进欧美人的锅铲,是中西餐饮文化、烹饪方式、健康观念以及历史渊源产生的结果。
7.2升是什么概念?对比来看,日本人均年消费为9升,世界排名第一,但他们多数用的是偏甜偏鲜的改良口味。反观欧美,德国0.37公斤、瑞典0.5公斤、匈牙利0.4公斤,一年一瓶都用不完。而你我平时做菜放个酱油,几乎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甚至肠粉、卤味、凉拌菜,没有酱油都不香了。
酱油不是调料,是中国厨房的基因。从北魏时期被晒出“清酱”,到宋代才有“酱油”称谓,再到今天八大菜系统统不离它,这是数千年口味堆砌出来的“民族味觉”。
而这个味道,发酵过程中保存的“谷氨酸钠”就是天然的味精。这才是酱油吃得上瘾背后最大的秘密。
别看全世界都吃饭,但厨房装备完全不同。欧美家庭对烤箱的依赖度超过70%,而中餐魂系“爆炒”。
烤箱是什么?它强调时间和稳定温度,常见烘烤温度在180度-220度之间,时间三十分钟起步。而酱油呢?它是高温短炒的绝配,出锅前十几秒点一圈,鲜味就锁进去了。但你烤一个鸡腿涂上酱油,长时间加热反而让它发苦,颜色发黑,味道寡淡,根本失去灵魂。
酱油在欧美厨房,是没有使用场景的。
如果说烹饪方式只是工具差异,那欧美消费者的味觉偏好,简直就是一场“北斗对GPS”的对抗。
中国酱油那种“咸中带鲜”的味道,在我们这边是顶配,但在美国人舌头上就是一个字:咸。美国人长年累月习惯的是番茄酱、沙拉酱、BBQ等偏甜佐料。
你知道美国人一天能吃多少糖吗?成年人平均77克/天,这可是健康建议摄入量的3倍多,一年下来直接吃掉56斤糖!
当我们拿着正宗中国生抽敲门时,美国人摇头说“太咸”,而日本酱油品牌同时推出“低盐+超甜”美式特供版,马上封神。
十瓶酱油卖出六瓶都是它,不是酱油更好,是更懂美国胃。
这年头,欧美消费者一个个成了“配料控”。他们买食品第一件事,不是看价格,而是看成分表。配料越少、越天然,越受欢迎。
但偏偏中国酱油以“增鲜著称”,不少品牌为了提升风味等级,会添加味精、核苷酸等增鲜剂。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这没啥问题。但欧美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这叫“不天然”。
日本品牌早早蹭上“纯天然发酵”“不含味精”“无麸质”人设,甚至推出一款售价16.95美元/250ml(折合人民币243元/斤)的高端无麸质酱油,照样大卖。
欧美不是不吃酱油,是不吃“你这种酱油”。他们想要的是心理上“纯净”的故事,而不是价格战。
别看我们家家户户离不开酱油,但出口这块,2022年中国产量高达788万吨,出口却只有18.34万吨。刚刚公布的2024年出口数据是23.3万吨,同比增长18%,却依旧只占产量的零头。
日本酱油靠改良、教育、营销三位一体的打法拿下美国市场。从“没人懂”到“家家吃”,背后是几十年的精耕细作。
近年来,中国酱油企业也陆续推出“零添加”“低盐版”新产品,试图改变欧美人的刻板印象。像海天、李锦记、千禾都在逐步推新品、试图贴上“健康”标签。
只不过口味太深、文化太久,短期内很难拐弯。我们面对的不是换个包装的事,而是重新塑造“中式风味”的全球人设。
但也不是没机会。
亚洲料理在全球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中餐、日料在北美、欧洲快速扩张,这是中国酱油可以融入的天然桥梁;下一代消费者对异国风味接受度更高,我们或许正站在风口前。
继续发力“零添加、低盐版”的同时,中国酱油的核心突围点应该是联合中餐出海浪潮实现“借味传播”。
不必固执于“一瓶酱油能不能单卖到美国主流超市”,而是让你的酱油在“全聚德烤鸭饭”、“海底捞在伦敦”的火锅锅底里亮相。路径从“产品出海”变成“味道出海”。
日本的成功不是因为产品领先,而是把酱油当奢侈品讲了出来。我们有没有哪家中国酱油敢冲上来喊一句“这是一瓶喝得出来工艺的酱油”?如果没有,就缺了灵魂。
这不是味道不好,是我们讲得还不够动听;不是欧美不爱,而是还没学会如何让他们尝出那口鲜香。
未来,中国酱油的目标,不该只停留在超市货架上,而应登上更多米其林望向东方的餐桌。这不是调料的战争,是味觉文化的角力,也是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转型必经之路。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