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集《佛法修学概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15:50 2

摘要:我们这一科里面是说到了菩萨乘,整个菩萨乘的内容就是要我们发菩提心,修习六度的法门。菩提心和六度,可以说是一个体用的关系:菩提心是我们在整个行为当中所依的理体;这个理体表现出来就是六度——也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这六度当中,每一度都

请大家打开讲义一百一十八面,辛三、忍辱度。

我们这一科里面是说到了菩萨乘,整个菩萨乘的内容就是要我们发菩提心,修习六度的法门。菩提心和六度,可以说是一个体用的关系:菩提心是我们在整个行为当中所依的理体;这个理体表现出来就是六度——也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这六度当中,每一度都包括了上求佛道,也都包括了下化众生。

六度里面,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两度,布施度和持戒度,今天接着讲忍辱度。第一个我们讲到忍辱的自性。

辛三、忍辱度


一、忍辱自性

《广论》云: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

这个地方的忍辱等于是讲到了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讲到耐他怨害。我们一个菩萨的行者,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忍耐,这个他是他人,忍耐他人所加给我们的怨恨和伤害。他人所加给我们的怨恨和伤害,包括以恶言的嗔骂,乃至于以这个身业对我们的打害等等。这件事情,菩萨都要加以忍耐,耐他怨害,这是第一个内容。

我们看第二个,安受自身所生众苦。菩萨道行者,也要能够安然地承受,我们自身所生起的种种的痛苦。这个地方所说的痛苦是指的外在的环境给我们的,并不是人给我们的。包括了我们因为外在环境的缺乏,产生的饥饿、寒冷,这种逼迫我们身心的痛苦,我们应该忍耐。安受自身所生众苦,这个是就着外在环境所引生的饥饿寒冷的痛苦。

第三,及善安住法思胜解。这三种忍的自性,我们如果以两类来安配的话,就是说一个是生忍,一个是法忍。前面两个是属于生忍,对于人、对于环境的一个忍耐;第三个是属于法忍,这个法忍是就着佛法,我们能够如实的安住。我们看内容,及善安住法思胜解。我们的内心能够善——这个善指的是如实,我们内心能够如实的安住在佛法上。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在佛法上安住呢,法思胜解。我们透过对佛法的如理的思惟,乃至于能够对佛法产生坚定的理解。经过这两个次第,我们能够在佛法上安住。

比如说我们刚出家,那么刚出家等于是过去有栽培佛法的善根,我们接触到佛法,对佛法有信心来到了佛门。来到佛门当然刚开始是闻思修,我们必须经过听闻来学习佛法。佛陀告诉我们,《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刚开始接受这个法的时候,内心不能安住,我们的内心坚固地安住在无明的烦恼当中,认为一切境界是真实的。这个财、色、名三关,慈舟老法师说出家人三关;金钱,我们对财物认为是真实的;男女色,对这个男女恩爱的眷属,我们也认为这个是真实的;对于名,众生对我们的恭敬,我们也认为是真实。那么既然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就会去追求就会去攀缘,当然就造作了杂染有漏业。

但是佛陀他很认真的告诉我们,这一切的境界都是如梦,都是像一场梦一样;又如幻,好像一场幻术、幻相;又如泡,好像肥皂泡,肥皂泡很快的就破掉;又好像镜中的影像,没有真实性;又如露,好像早上的露,太阳一出来马上消失掉;又如电,像闪电一样,刹那的生灭。

我们经过这样子每天的熏习,你每天读诵,今天法师跟你这样讲,明天法师又这样讲,你经常这样子熏习,哦,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你内心经过佛法长时间的熏修,如理的思惟,慢慢慢慢内心跟这个法就相应,你完全被无明覆盖的内心当中,欸,现出一丝的光明出来。取而代之的,你内心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菩提幼苗,慢慢的萌芽,你慢慢能够以佛法的知见来观察世间,哦,的确是这样,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这样子看,这些东西都是无常无我的,佛陀真正是大智慧。那么这样子的话,表示你在内心里面跟佛法已经慢慢的安住。这种也是一种忍,这种忍叫做法忍。

前面的生忍这个忍是就着忍耐来说;这个法忍当作如实的安住,在佛法能够如实的安住。这三个都是属于忍的自性。

接着我们看第二段,趣入修习忍辱方便。(这个修习它打成修理,对不起,这个“理”把它改一下,修习。)这一段也是说明一个初发心菩萨,我们愿意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修习忍辱的法门。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便,使令我们能够修习忍辱。我们也是分成两段:第一个是加行,第二个正修。这个加行,它的意思就类似前方便,在正修之前的一个前方便。我们怎么透过文字的认识,对整个忍辱波罗蜜有一个善法欲,知道这个忍辱波罗蜜对我们的重要,我们愿意去学习。

二、趣入修习忍辱方便

一、加行《行论》云: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

这段偈颂是说明一个菩萨要修忍辱之前,你必须要观察如果不忍辱,这种嗔恚所产生的过患。“千劫所施集”,这个劫是一个时间的一个单位。佛陀告诉我们,我们众生的寿命,一个人类的寿命,从十岁到八万四千岁,最小的是十岁,人类当中最高的寿命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这个是随时期的改变而不同。

从人寿十岁开始,每隔一百年众生的平均寿命就增一岁,就到了十一岁。如此的辗转增加,每一百年增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么久的时间,这个叫做一个增劫。接下来到了八万四千岁,等于人类的寿命到顶了,这个时候再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再减一岁,一直减,减到了十岁,这个叫做一个减劫。经过一个增劫和一个减劫,这两个时间加起来叫做一个小劫。我们从算数来换算的话,大概是有一千六百多万年,下面的这个零的数目我就不说了。

一千六百多万年,这个地方讲千劫,再乘上一千,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所施集”,这个施是布施。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去布施,积集了布施的资粮,布施所成就的福德资粮。到底做哪些布施呢,下面举例子,“供养善逝等”,乃至于供养善逝,这个善逝是佛。佛有十种名称,十种德号;我们讲“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种德号都是诠释佛的一种功德。这个地方讲善逝。凡夫的死亡,我们凡夫死亡并不是表示事情结束了,我们死亡以后,会随着我们有漏业,又去招感一个生死的果报。

佛陀的死亡不同,佛陀他来到这个世间,我们讲从本垂迹,从法身现出应化身;等到众生得度的因缘结束以后,这个时候佛陀摄迹归本,从生死的这种应化身当中进入了涅槃。前一念灭,后一念无生。所以这个地方善逝,是赞叹佛陀在整个生死大海当中能够得到自在,他有这种生死自在的功德,叫做善逝。这个地方是讲“供养善逝等”,我们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乃至于曾经供养佛陀,佛陀是最殊胜的福田。这个“等”指的很多,我们所修的布施波罗蜜的项目相当的多,叫做等。

此一切善行,我们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乃至于曾经供养佛,积集很多的布施的这种善的行为,这种资粮;一恚能摧毁,一念的嗔恚心就全部破坏了,就破坏了。所以古人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这个嗔恚心好像我们内心的一把火。千劫当中积集的资粮,就好像种树一样,好不容易今天种了一棵树,明天又种了一棵树。经过千劫以后,这个树慢慢的扩增,变成一个功德的树林,相当的多。但是这个嗔心火一生起来以后,全部烧毁,一恚能摧毁。这个地方是说明了嗔恚心对我们产生的伤害,我们必须如实观察这个嗔恚的过患,才能够真正的知道说,哎呀,我们真正是需要修忍辱波罗蜜。

这个地方我就讲一个佛经的小故事,佛陀以这个小故事来说明嗔恚的过患。佛陀说,有一个家里面住了一个主人,也住了一个佣人,养了一头羊。有一天佣人煮菜,煮这个豆子。这个佣人煮豆子煮完以后,就把这个豆子放在桌上,准备要吃饭,他就继续去煮其他的菜。这个时候羊从外面跑进来,跑到房子里面它看到桌上一碗豆子,它肚子饿就把这个豆子全部吃光,喝光以后又跑掉了。这个主人要吃饭的时候,哎呀,盘子被吃光了,他很生气,就把佣人叫来骂了一顿。这个佣人很委屈,他知道说这个一定是羊干的,他内心很委屈。

等到这个事情过后,他就拿了棍子把羊打了一顿。打了一顿当然这个羊也是怀恨在心。有一天佣人在烧水,用柴火烧水,可能是准备要洗澡。烧水烧到一半的时候,这个羊看到有机可趁了,它趁机会就从后面,用它的角去撞这个佣人的身上。一撞佣人就痛,痛就随手拿烧过的已经有火的柴,去打这个羊。一打羊身上就着火了,着火以后这个羊就到处乱跑,这样子把整个房子就起火,起火以后,把主人、佣人、羊,三个都烧死了。

佛陀告诉我们,这种嗔恚的火等于是自他俱损,自己把自己烧死,也烧死了众生。比喻我们一念的嗔恚心,把自己的功德破坏了,而且也使令众生感到热恼不自在。这个地方正是说明了“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这一段是说明,嗔恚所带给我们的过患。接着我们看第二个偈颂。

又《摄波罗蜜多论》云: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

“若有弃舍利他意”,这个菩萨道真正是不容易。比如说我们今天要走小乘的路,可以完全息诸外缘,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没事了;但是一个菩萨道,我们必须要深入到众生的整个世界当中。那么你到众生世界去,或者弘法,或者领导他们修行,但是这个时候你有很多的障碍。这个障碍你要是不能够突破,你就怎么样呢,弃舍利他意,哎呀,这个菩萨道难行,我看还是走小乘的路线来的好,这个时候就是有要退心,退失菩提心的意思,弃舍利他意。佛陀告诉我们,这种弃舍利他意,应该怎么对治呢?佛说忍为胜方便。佛说你一个菩萨,要修习忍辱来对治我们这种退失的心,这是一种殊胜的方便。

“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恚过失”,在整个世间上,所能够成就、所能够圆满的种种的善事,不管是世间的善事,出世间的善事,都有很多的障碍。我们怎么能够使它圆满呢?由忍救护恚过失。我们必须修忍辱,要能够安忍不动,才能够救护这种嗔恚火所引生的过失。这个地方是告诉我们,一个菩萨的行者必须要修忍辱,修忍辱。第三段。

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

这一段赞叹忍辱波罗蜜的功德。“是具力者妙庄严”,它是一个菩萨,一个有威德力的人身上所挂的这种庄严。我们的身体的庄严,要靠珠宝璎珞来庄严;这个地方讲内心的庄严,有威德的人他产生的庄严是忍辱,这个妙庄严是比喻我们的忍辱波罗蜜,它是一个有威德力量人的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是一切难行事物的最殊胜的力量,不管我们碰到再大的困难,人事的协调,彼此的对待,真正是已经冲不过去了。这个时候忍辱,它是一种最殊胜的力量,它能够超越。

那么它能够干什么呢?“能息害心野火雨”,它能够熄灭,这个害心指的是嗔恚心,害了自己也害了众生;野火是比喻这个害心好像野火一样。我们这个忍辱就是雨,野火当中下了一场雨,这样子的话,它能够把这个野火给熄灭掉。所以说“现后众害由忍除”,不管是现生,不管是来世,这种嗔恚所带的过患,我们都可以借着忍辱波罗蜜能够除灭,能够除灭嗔恚所带来的野火,嗔恚所带来的现生和来世的种种的过患,靠着修习忍辱波罗蜜,使令菩萨能够安然地度过种种的难关。

讲到这个地方,“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我讲一个小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在拘睒弥国说法。当然佛陀说法是很多的常随众,整个僧团就跟在旁边。僧团里面,有的是得到圣位的阿罗汉,但是也有是凡夫,凡夫是有我法二执,在一起就产生了种种的纠纷。这个纠纷由小慢慢的扩大,到最后佛陀就知道这件事了,就出面了排解;排解以后双方也觉得自己的不对,彼此道歉,最后这件事情就这样消灭掉了。佛陀趁这个时候就说了一个故事。

佛陀说,在过去有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国王叫做长寿王,这个生命很长,长寿王。这个长寿王他有慈悲心,能够统理整个国家。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叫做梵豫王,大梵天的梵,犹豫的豫,梵豫王。梵豫王这个国王有政治野心,他上位以后,就处心积虑地想要吞并隔壁长寿王的国土。有一天梵豫王看因缘成熟了,就发动了战争来侵略长寿王,长寿王就亲自的领兵来应战。打战的结果呢,梵豫王打败了,长寿王就把梵豫王活捉。

他就说,你来侵犯我,我现在把你捉到了,本来我可以把你杀死。但是我把你杀死以后,你的儿子即位又会来报仇,我们这两个国家彼此斗争就是这样延续下去。我跟你谈个条件,我把你放掉,但是你答应我,以后不准再来侵犯我。这个梵豫王当时看起来也是有后悔之意,就答应了,长寿王很慈悲,就把放他回到国家去了。放回去以后,这个梵豫王他这个野心还是没有消灭掉,过不久又来侵犯长寿王,一打又失败,又被长寿王抓到。长寿王又苦苦的劝他说,你要放下你这个野心,第二次又把他放回去了。

第三次又要来侵犯,这个时候长寿王心里想,我们经过两次的战争,死伤了很多的无辜的百姓。这个长寿王他来侵犯我,主要是要我的国土,要我的王位,我倒不如把王位让给他就算了,修习忍辱波罗蜜,退后。就跟他和谈,我们不要战争,我把王位让给你,这两个国家统一,全部由你处理,我们把这个战争化解掉。

梵豫王一听就同意了,同意以后,这个长寿王他就隐名埋姓,他是有学问的人,就过着教学的生活,到处讲学。那么讲学,他有德行有学问,慢慢慢慢,他集结了一些眷属。那别人就跟梵豫王就说,这个长寿王离开王位以后,现在他民间有一点势力,你要注意,到时候他有一天造反,把国王王位给要回去,也一不定。这个梵豫王一听有道理,就派军队把这个长寿王抓到,准备把他杀掉。

长寿王有一个儿子,叫做长生童子。他知道父亲被抓,这下子必死无疑,他就把财产变卖,买通了狱卒偷偷地去见他父亲最后一面。见到以后,长生童子痛哭流涕。长寿王知道儿子的心情,就告诫他说,怀着嗔恚的心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你内心怀着嗔恨我知道,但这个是祸患的根源;只有忍辱才能够止息一切的祸患。所以你必须遵循我的遗嘱,我死后,你决定不能为我报仇,这样子才是真正的孝顺,就是这样子来告诫长生童子。长生童子就离开了。离开以后,长生童子越想越气,想到这个梵豫王把他父亲杀掉,简直是忘恩负义。长寿王把国王让给他,梵豫王又把他父亲给杀掉。

这个长生童子有一个技术,他很会弹琴,弹了一手好琴,简直是出神入化。他就等于是有计划的,从民间开始弹琴,慢慢慢慢王公大臣知道他能够弹琴,就请他到家里面来,弹琴解闷。这些王公大臣大家觉得他很好,到最后国王也知道了,这个人会弹琴;就请到王宫为梵豫王弹琴。梵豫王一听很好,就把他留在身边,这个长生童子慢慢慢慢就得到梵豫王的信任。

有一天,梵豫王带着大众去外面打猎游玩,大家都在野外喝酒吃肉,这个时候梵豫王喝醉了,喝醉以后就躺在长生童子的腿上,就睡着了。这个时候长生童子一想,哎呀,我这个报仇的机会来了,想到父亲被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就把他预藏的小刀拿出来,准备要把梵豫王给杀掉。但是正要杀的时候,他想父亲的遗嘱告诉我,怀疑嗔恨的心是一切祸患的根源,我一定不能为父亲报仇。那么这个时候想到父亲的遗嘱,想到父亲临死的时候谆谆的教诲,又把刀子收回去了。第二次想又很气,又拿起来,这个时候又想到父亲的遗嘱,又放下去。第二次放下去的时候,这个刀鞘发出了声音,就把梵豫王给吵醒了。

梵豫王一醒,他说我刚刚做了一个噩梦,梦到长寿王的儿子要来跟我报仇,非常的恐怖。这个时候长生童子就说,大王,我就是长寿王的儿子,就是来报仇的。但是在报仇的时候,我想到我父亲的遗嘱,不忍心下手,现在完全由你去处置。这个时候梵豫王一听,他是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报仇,就命令军队把他抓起来。梵豫王一想,你刚刚你很有机会报仇,为什么没有报仇,就问什么原因呢?

长生童子就说,我要杀你的时候,想起我父亲的遗嘱,所以我没有杀你。梵豫王说你父亲是什么遗嘱呢?他说,我父亲告诉我,“怀着嗔恨的心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唯有忍辱才能够止息一切的祸患”,让我不能报仇。梵豫王一听很感动,想到长寿王这个高超的德行,就把长生童子给放掉。而且把他所占有的国家,王位也还给了长生童子,两国从此就过着一个和平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两个国家由于长寿王的忍辱,化解了彼此的战争,避免了老百姓之间的杀害。佛陀讲完这个故事以呢,接着就讲一个偈颂来勉励诸位比丘,他说:

“若以怨止怨,是怨终不止,唯忍能胜怨,是古圣常法。”

我们把这个偈颂做一个说明。“若以怨止怨”,以怨恨来止息怨恨,你恨我,我也恨你,这样子的话“是怨终不止”,彼此的怨恨就永远没办法停止,若以怨止怨,是怨终不止。怎么办呢?“唯忍能胜怨”,只有忍辱能够超越彼此的怨恨,唯有忍辱能够化解彼此的怨恨,唯忍能胜怨。“是古圣常法”,是古代的圣人所遵循的法则。

这个常法是说,这个法则,过去的圣人这样子用,现在的圣人也是这样子用,未来的圣人也是用忍辱这个法门来消除彼此的怨恨。这个常法就是不变的法则,只有这个法门而已。“若以怨止怨,是怨终不止,唯忍能胜怨,是古圣常法。”这个地方是说明“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赞叹忍辱波罗蜜的功德。最后我们再看一个偈颂。

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花鬘极悦意。

这一段也是赞叹忍辱波罗蜜的功德。是诸胜丈夫,是这种菩萨业的行者,菩萨行人是殊胜的丈夫,能够自利利他。堪忍铠,忍辱波罗蜜好像我们一个铠,这个铠是什么呢,用铁片所串成的衣服,用铁片一片一片把它串成一个衣服,我们讲铁甲。这个铠有什么好处呢?恶人初语箭难透。这种粗暴的恶人以恶言辞,好像箭一样射过来,它不能够穿透这个忍辱铠,我们能够保护自己。不但能够保护自己,而且反成赞叹微妙花,名称花鬘极悦意。忍辱波罗蜜我们能够现前,那么众人的恶言,这种粗恶的言辞,反而变成赞叹的微妙花,这种庄严的花能够庄严我们。

而且名称花鬘,它这个名称也可以叫做花鬘,以鲜花所串成的花圈叫做花鬘,这个花鬘我们看到以后,内心感到喜悦。这个地方是说我们能够修行忍辱波罗蜜,真正能够转逆缘成菩提道。这句话怎么说?学人自己有时候,我看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灵峰宗论》里面对我们末世的众生有很多的告诫,一个修行人,也一再的提到所谓的逆境,这个逆境是我们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增上缘,真正是不可缺少的增上缘。如果我们一个修行人,整个的成长过程当中都是顺境,你会感到很糟糕,你的进步非常的慢,会进步非常慢。

我举一个例子诸位听听看。比如说一个病人,那么这个病人,你的病如果没有发作,医生要开给你药,你又不想吃。但是你要病得很厉害,全身都痛苦,晚上睡不着觉,这个时候医生开给你的药,你是再苦都吃下去。就比喻说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没有逆境的刺激,你看到佛法,佛陀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你看了以后没有感觉,一点没有感觉。那你碰到逆境以后,你就说哎呀,佛陀有大智慧,告诉我们这个人生实在是痛苦。

碰到逆境以后,像学人过去做执事的时候,那个协调,有时候真是好像夹心饼干一样,上面的给我们压力,我们把命令要贯彻的时候,下面又不谅解,你内心实在是逼迫痛苦。这个时候我们去研究《楞严经》,看到《楞严经》的理论,要我们“弃生灭,守真常”,那个般若的智慧,你会觉得说,我真的是需要这种法药。你那个时候再学习般若,心境又不同,你真正是渴望这个法门。

反过来如果我们顺境,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不会这样子观的,我跟你讲你不会这样子观。但是你真正碰到逆境的时候,你对法宝的内心的感受又不同。你这个时候你就对佛法产生渴望,有渴望以后你就会经常的思惟,乃至以这个佛法来观照,来降伏你的烦恼。欸,这个时候你就进步了。

所以古德说:“顺境安适,般若无缘”,真正是这样。一生完全没有逆境的人,他般若智慧修不成功的;没有逆境刺激,他根本不知道般若的重要,修起来是悠悠泛泛,般若对他来说没有缘。在这个地方讲“反成赞叹微妙花,名称花鬘极悦意”。反倒是这个逆境,我们要是能够善巧的应用,变成是我们增上的微妙花,而且是花鬘,真正能够庄严我们的菩提道,能够增长我们的出离的道心,能够增长我们般若的智慧。这个就是说明,逆境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增上缘,你要能够善巧的应用,它是增上缘。

好,那么最后我们看这个论文。

如是菩萨善自思惟,其中过患及胜利,则于“忍辱”当勤修学。

我们的一个菩萨,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嗔恚的过患,好像一把火一样,把我们的功德通通烧坏了。乃至于我们一方面能够思惟这种忍辱的利益,能够使令我们在整个一切逆境当中安然的度过,能够使令我们一切的功德能够保任不失。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忍辱对我们的重要。当勤修学,我们应该努力的去学习忍辱波罗蜜的法门。

以上是加行,我们先认识忍辱这个法门对我们的重要性,来策发我们的精进。第二个我们看正修。这样子讲忍辱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怎么修忍辱呢,如何来修?我们看第二个,正修。

二、正修《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恶有情。我们在整个菩萨道修行过程当中,这个粗暴凶恶的有情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如空,好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无量无边的逆境。“非能尽降伏”。你要把外在的一些逆缘通通去掉,真的做不到,你做不到的,非能尽降伏,这个都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招感的,数量太多了。那么怎么办呢,“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你只有去降伏你现前一念的嗔恚心;“愚者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你只要把内在的嗔恚心转过来,那么这样子,如破一切敌,就能够破除一切的逆境。这个是根源,这个是一切烦恼,一切障的根源,就是我们内心的嗔恚的烦恼,你应该从这个地方下手。所以研究佛法,你就知道佛法的高妙,佛陀的善巧。

你去讨好别人,跟别人协调,广结善缘,怎么弄都是不对;这个外在的境缘你怎么弄,不可能全世界人都赞叹你,都同意你,不可能。比如说佛陀,佛陀是三大阿僧祇劫福慧圆满,但是你看戒律里面,佛陀教化的时候,六群比丘处处跟佛陀唱反调。你看佛,一个圣人都不能够免于逆境,何况一个凡夫呢?所以我们在修习忍辱,必须抓住这个根源,“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你应该从苦恼的根源下手,从这一念嗔恚心下手,这样子的话,你嗔恚心没有,你以平常心面对一切境界,欸,真正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样子境界都不能伤害我,所以讲如破一切敌。

这个地方讲,必须要去对治我们这念嗔恨心,应该怎么对治呢?下面讲出了三段,三个对治的法门。我们看讲义。

谓一切逆境恶缘现前,菩萨皆悉观察,此等逆缘皆是自己过去恶业之所感招,而生惭愧之心,逆来顺受。

我们一个菩萨行者面对逆缘,必须有智慧来观察,怎么观察呢?这个都是恶业所招感,佛法讲循业发现。为什么这个境界,会在我们生命当中显现出来呢?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前面讲到这个业果决定,说到乃至于阿罗汉的微细苦,都是由过去阿罗汉他本身的恶业所召感。逆境现前的时候,我们决定相信这个逆境跟别人没有关,一定是我过去在某个时候有造作这个业,这个业的种子现在显现了。我怎么样呢,我要承当,我要逆来顺受,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自作自受,这个逆缘决定是我自己的恶业所召感。这个就是以因果的法则来观察,我们怎么样,逆来顺受,这是第一个观察的方法。

第二个,又当思惟,此乃菩萨及善知识之所示现,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

我们应该再去思惟,这个逆境都是菩萨、善知识他们慈悲,示现这种逆境来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内心开始放逸,乃至于忘失正念,这个时候菩萨对这个逆缘,这个善知识生起感激之心。我们凡夫的情况,印光大师讲,他说我们一个凡夫,你要没有这个苦境来历练,来挫折,“凡情日盛”,贪爱娑婆这个情执一天一天的增长。还非得用逆境苦境的来刺激我们,我们才会生起修道之心,真的是这样;你要是整天活在安逸当中,这个道心慢慢的退弱。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思惟,善知识真正是慈悲,示现这个逆境使令我们能够觉醒,我们对善知识所扮演的逆境生起感激之心,他使令我们能够觉悟,觉悟这个世间真正是苦空无常。

第三,又当思惟,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

前面两个观察都是从事相上,一种对治的法门;第三个是从理上来观察,理上我们怎么观察呢? “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这句话是引自于《灵峰宗论》。我们知道一切的境界,境界本身是没有好坏;唯人自招,一个境界的现前,有些人在这个境界当中得到增上,有些人在这个境界当中他退失了菩提心。蕅益大师作一个比喻说,好像一个宝物,如果在黑暗当中,愚痴的人去接触这个宝物,被宝物所割伤;如果有光明,在光明当中我们看到这个宝物,能够欣赏宝物所散发出来的光明。同样一个宝物,为什么有些人受伤了,有些人却得到利益?这是说明唯人自招,我们内心自己所招感。你是不是有智慧,你没有智慧的话,这个境界对我们是伤害;有智慧的话,境界对我们是增上。

比如说我们讲逆境现前,我们能够:转逆缘成菩提道。把这个逆境当作所观境,帮助我们去观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我们本来对这句话不太了解,这位菩萨一示现以后,我看这句话好像懂了。这样子的话就引生我们出离心。

这个顺境就是说,我们对恭敬供养的这种看法。这件事情我个人有个体会,说给大家参考一下。我们一个出家人,刚刚出家,我刚刚出家的时候没有资粮,一个苦恼的凡夫,对佛法也没有什么认识,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应该要修行,解脱生死,来到了僧团。刚刚出家的时候,连一只狗都不理睬你,没有人知道我们。慢慢慢慢我们好好的持戒,好好读诵大乘经典,哎呦,你有资粮。你出家五年七年八年,很奇怪,你到外面别人自然对你恭敬心,你根本没讲什么话,而且你也不想跟他攀缘,这个时候别人对你的恭敬供养就增加了。

这个时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你被这个恭敬供养所转了,看到恭敬供养,你就开始贪爱了,就开始堕落,那么这样的话顺境是伤害你。我们只有努力的几年的修行,就看到现生的功德,这种资粮,那么我们相信好的一定在后面,这些都是无常的。我们今天能够如法出家,没有积集什么资粮,就能够得到众生的恭敬,我们对佛法信心的增长了。只要今生尽形寿努力修行,我们决定能够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

这样子的话,这种顺境不但不伤害我们,反而增长我们对佛法的信心,相信佛法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从一个没有资粮的在山上苦修,欸,自然就慢慢好像感觉到真的是资粮改变了,你整个身心开始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也改变。你想想看,这个顺境不但不伤害你,反而增长你对佛法的信心。所以你说是不是“境无美丑,唯人自招”?你应该去善巧地应用你这念心,来改变外在的境界,不是境界来控制我们。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身心当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的境界?这等于是把我们众生的毛病给挑出来了。众生的毛病就是在五蕴当中执著有一个“我”,有一个我以后,我们跟众生、跟整个境界产生对待,有对待以后产生了爱憎取舍,引生了种种的苦恼。

我们应该去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整个身心世界里面都是一种功能作用而已,都是我们这念清净心当中,所显现的一种色受想行识五种功能作用,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体,叫做“我”可得,决定没有。佛陀说没有,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祖师也说没有,祖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圣人所说的话都是一样,都很认真的告诉我们,五蕴身心里面没有一个我。那么我们能够回光返照,哎呀,连我都不可得,到底是谁在生气呢,谁在承受这个果报呢?这样子当然我所也不可得。

“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从前面两个对治的事相观,乃至于最后一个理观,彻底把我们烦恼的根源,“我”给破坏掉。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能够慢慢慢慢,在忍辱法门当中能够增长增上。这个是讲到趣入修习忍辱方便。诸位有没有问题,我们稍微停一下。

好,没有,我们再看第三,第三是说明修行忍辱差别内容。前面讲到了方法,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一个地方去修习忍辱,有哪些内容呢?

三、修习忍辱差别内容


有三个:第一个,耐苦害忍;第二个,安受苦忍。(安受苦忍,这个“苦受”,这个地方对不起打错了,应该是安受苦忍,也是个忍字。)第三个是思择法忍。

一、耐苦害忍就是我们能够忍耐他人所对我们的怨害和伤害,可能是恶口,乃至于以身体来打我们等等,我们必须忍耐,这个都是善知识示现。

安受苦忍。我们对外在环境的逼迫,饥饿寒冷,这种苦我们必须要忍耐,这个都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增上缘。

三、思择法忍。这个思择法忍是对于佛法我们能够思惟,这个择是拣择,拣择就是一种正确的观察。我们对佛法的思惟观察,对于整个佛法的实相理能够如实的安住,这个也是一种忍,这个叫法忍,前面两个是生忍。这三个都是说明忍的内容。

它有什么好处呢,就着生善来说,功德不失。前面的两度,布施度和持戒度,它能够积集一些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的资粮。这个忍辱度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使令我们经过两度所积集的资粮,这种功德,能够保任能够不失去,能够保任不受破坏,可以这样讲,功德不失,而且能够成就大力。

这个成就大力怎么说呢?我们看《遗教经》里一段话“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如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陀说,我们能够修习忍辱的人,是有力的大人。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你这个人很厉害,能够把一百斤的东西拿起来,这个不是有力大人。什么是有力大人呢?我们面对逆境的时候,能够降伏我们内在的嗔恚的烦恼,你有这种力量,你是一个有力大人。

如果我们一个菩萨行者,不能够欢喜忍受恶骂之毒而变成甘露,你一转就变成甘露了,这个逆境加在我们身心当中,我们智慧能够现前,知道这个都是我们修行应该要接受的考验,历事炼心,增长我们出世的道心,增长我们的般若智慧;这两个,一个道心、一个智慧的一个增上缘,都必须要靠这个境界来历练。那么这一转以后,逆境就变成甘露了,点点滴滴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这样子就是一个有力大人,你能够转烦恼成菩提,转逆缘成菩提道,这个转的力量真正是大力量,你真正是有力大人。在破恶方面,能够度嗔恚,能够度脱我们的嗔恚心。这个是说明忍辱度。

最后我讲一个偈颂,这个偈颂,我在刚刚出家没有多久,就得到这个偈颂。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这个偈颂帮助我很多的忙,帮我度过很多的难关,我也愿意把这个偈颂供养给大家。这是一个古德所说的偈颂,他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原来退后是向前。

我们加以解释:[手把青秧插满田]:这个地方是告诉我们修行好像插秧一样。怎么插秧呢?插秧是要往后插秧的,插秧一定是倒退的。你手上拿了秧,然后一个一个,等于是退后,所以讲:手把青秧插满田,在这个田里面插满了青秧,你是怎么样呢,以退后的方式来取代进步。这是种比喻,以插秧的方式来比喻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

[低头便见水中天]:我们怎么能够看到天呢?要低头,不是抬头要低头。你要低下你的头,把我执我见给去掉。这个时候看到水中天,在水里面看到水上映向天,这个天就比喻着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必须低头才能够降伏我们的无明妄想,才能够开显我们真如本性。一个是讲退后,一个是讲低头,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我们必须要真正的身心清净,完全是无我无我所的境界,才能够入道。那么怎么入道呢?

[原来退后是向前]:这句话太重要。我们在跟人之间接触,对待的时候,你要退后。在这种没办法跟人家协调当中,你能够在这个关节眼退后一步,整个菩提道你是进了一大步。佛法跟凡夫的眼光是完全不同。凡夫说你真了不起,能够以善巧言辞把对方给辩倒了,能够种种的使众生能够对你不敢反抗;这个都不是佛法,佛法是让我们退后,在人跟人之间冲突的时候呢,你能够退一步,那么你整个修行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往上进了一大步。

所以讲“原来退后是向前”,你在这个当中,跟人之间冲突的时候,不能忍受的时候你能够退步,你的功德超过在大殿里面拜一百部的八十八佛,真的,这一念转过来,你感到内心的一阵清凉,成长。本来这件事我不能忍,这个时候我转过来。那种功德,你要靠其他的境界里面,比如说我完全没有逆境,你可能你在大殿拜一百部八十八佛,那个成长都没有比这个在逆境当中转过来的快。

所以我们想一想,这个境界是好坏很难讲,你要快速成长,还得是要有逆境。你完全没有逆境,就很糟糕,你只有靠定课而已,就是要求你自己拜八十八佛,有时候打妄想,这进步很慢;逆境现前的时候,你知道法宝的可贵,你会把你所学的法宝通通现出来。过去你跟法宝的因缘很浅,这个时候你发觉,哎呀!这个法宝真的好用,你真正是向前走一大步。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原来退后是向前”,这句话诸位要记住,修行并不是争个我高你低,不是这样,是要退后的。就好像插秧一样,你必须要退后才能够插秧,你要你往前走,秧插不好。所以这个偈颂,诸位好好去思惟思惟。

我们看辛四,第四个精进度。首先我们也是来看精进的自性。

四、精进度


一、精进自性

《广论》云:“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

什么是精进的自性呢?能够收摄一切的善法,对一切的善法我们能够努力的去修学;及利有情,我们能够利益有情;实际上这个地方应该也包括了破恶,里面也包括了破除一切恶法,应该包括了破恶、修善、跟利益众生,这三件事情。对这三件事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一个菩萨行者,对于破除我们内心的烦恼,对于修习一切的善法,对于利益众生这三件事情,内心能够勇猛强悍,没有一点怯弱退失之心;而且无有颠倒,内心能够跟无贪、无嗔、无痴相应,我们这样子做绝对没有跟贪嗔痴的烦恼相应,完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还是把断恶、修善、利众生,一切的行门会归到我们的菩提心上去,所以讲无有颠倒。这个是讲到精进的自性。

第二个,看趣入修行精进方便。我们怎么来提醒我们自己,在整个菩提道当中能够勇猛精进呢。第一个是加行,第二个正修。我们先看加行。

二、趣入修习。

一、加行——《广论》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先到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个成佛要行菩萨道,我们看很多菩萨要经常要行布施,不但是财施,而且要把整个手、整个身体,这个内财,手足都要布施出去,这个“等”就是很多都要布施出去。我们一个初学菩萨看到这样子,内心感到恐怖,感到畏惧,哎呀,这个菩萨道这么难啊。那么这样子讲,是未察轻重。你感到这个难,你没有真正明了这个事情的轻重,等于是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这样子的话,“愚故自恐怖”,你是愚痴,没有洞察事情的真相,所以菩萨他行这样的布施,你感到恐怖。

什么是事情的真相呢?我们看第二段,“无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烧其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们思惟我们无量劫的生死当中,经过了无量的俱胝。这个俱胝是亿,一个数目,千万、百万、亿,那么这个亿就很多了,无量亿的劫,在整个生死当中我们并不是好过,我们看一下情况:曾多受割截。我们多生多世,可能堕落到畜生道,被人家割截,身体被这个刀刃分割成一块一块的。

或者我们曾经受过刺烧,以火来烧这个铁器,铁器烧得红红的再来刺烧我们的身体,这种痛苦。或者解裂,我们身体受到一种压迫撞击,这个时候分解破裂。好像我们在夹山地狱,或者是一种大车祸的撞击,当下就头目身体通通碎裂。我们多生多劫当中受了这么多的痛苦,割截、刺烧、解裂的痛苦,但这种痛苦,“然未证菩提”,一点都没有代价,这种痛苦完全没有代价。根本对整个菩提、对出离心完全没有代价,这个苦是白受了。那我们再看下一段。

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齐,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

我现在修行菩提了,现在对佛有信心了,我相信这个三界是个火宅,相信涅槃是我们永久的安乐处,这个时候发心出家来修行。这个修行当然是有痛苦的,比如说你在家能够放逸,睡到八点多,晚上又能够吃饭,又能看电视;那么你来到僧团以后呢,你要三点半起床,减少睡眠,减少饮食,晚上又不能吃饭,又不能看电视,又不能看报纸,又不能放逸,内心感到痛苦。但是“此苦有分齐”,我们思惟这个痛苦有了期,古人说的,“拼个今生,永作闲汉”。我今生就是拼了,再怎么样就是往前冲了,拼个今生有代价,永作闲汉,永永远远解脱了三界的生死痛苦。我们无始劫来的割截、刺烧、解裂的痛苦,一次完全解决掉,不要再承受了,所以讲“此苦有分齐”,这个痛苦是有了期、有代价。

下面作一个比喻:“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好像说我们在这个肚子里面,腹内有一种病,可能是一种毒瘤。这个毒瘤我们感到痛苦,一发作起来,全身就是一种热恼逼迫之苦。要除去我们腹内的重病,这个病如受割身苦,这种病一发作起来好像在割截我们身体一样。这个病不发作则已,一发作起来就是痛苦。比喻我们在三界的生死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三恶道,偶尔得到人天,到三恶道以后,那个都是我们前面说,割截、刺烧、解裂的痛苦。

“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这个时候我们碰到高明的医生,医生就比喻佛陀,开这个药给我们吃。刚开始吃药的时候,这个药产生反应,药一进到我们的身体跟病毒一接触,我们内心感到身体的反应,会有点痛苦。就比喻我们无始劫来众生系属于魔,我们无始劫来都随顺我们的烦恼;这个时候你要降伏烦恼,内心就是不自在。我们要思惟,这个是我们在修习佛法当中,这个法药接触到烦恼的时候一种暂时的反应,但是这个药它能够治我们的生死病。好像医生一样,开这个药,虽然苦,吃下去身体有反应,但是这个病会好。

所以结劝,“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我们应该要想,要真正的彻底的解决多生多劫的生死痛苦,整个修行过程当中,你苦哈哈的持戒,拜八十八佛,拜得膝盖皮都破掉了。但是这个小苦你要忍受,这个苦有代价。“菩萨行者于中善自思惟,得于诸断恶修善之行,破除怯退之心,生起精进勇猛之力。”我们应该思惟,修行很痛苦,但是你不修行,你的痛苦,后面是无穷无边的痛苦在后面在等你。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讲是很多修行人的通病,是我们大家的通病。我们都知道佛法很好,也认真的知道,三界的火宅我一定要出去。而事实上,我们要离开三界火宅,你一定要靠自己出去,别人不能取代我们。佛陀再怎么慈悲,他再有种种的甚深三昧,都不能够把我们带出去,这条路你要自己走。你今生不走,来生要走;来生不走,以后你还是要走。

那么你下次再走的时候,碰到的境界跟现在的情况完全一样,甚至于比现在更难走。如果以佛陀对我们的预言,这个末法时代一代不如一代,你今生不能够了道,下辈子来逆境更多,障碍更多。你现在在修行当中,觉得身心不自在,但是你下辈子来,那个痛苦加倍。

你今生不了道,下辈子能不能得人身,那又不知道。你要万一,万一啊,今生不能了道,你过去可能有恶业,在临终的时候恶因缘现前,使令恶业成熟了堕落到三恶道去,那你是受冤枉了,真正冤枉。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没有成就道业,到了三恶道去,那真的是冤枉。“袈裟下失却人身”,蕅益大师说这个是整个人生最可悲的事情。

为什么呢?我们得到了袈裟,能够息诸外缘,今生很可能能够出离生死,有这种机会。结果你不但没有出离生死,还失去了人身,你说这个是不是冤枉?阎罗王看到我们,是先打三百大板。你得到一个好人身,遇到了佛法,又年轻出家,结果你没有了道,又来到这个地方来,你想想看这个是不是冤枉?三恶道你出来了,事情还是没了,不是说你受这个苦就能够代表怎么样,你受这个苦是白受的,出来还是从头开始,菩提道当中你还是从头开始,何必呢?我们往后看,实在是没有退路了。

这个修行,你只有硬着头皮自己冲,别人对我们只是一种增上缘,佛陀把佛法告诉我们,把法门告诉我们,菩提道没有一个人能够取代,这件事情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一条路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我们走,你自己要走,而且是迟早要走。所以我们要这样子思惟,虽然在修行当中会有一些身心的痛苦,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定要突破,绝对不能够在这个时候产生退怯,因为你退后以后,以后是多生多劫的痛苦,只有往前冲。你这样子思惟能够生起精进勇猛之力。这个是讲到加行。

接下来看正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善巧的来修习精进波罗蜜呢?这个地方宗喀巴大师提出了四种力量。

2、 正修


发胜解力。此中胜解,即是欲乐。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选择一个法门,比如说你念佛,或者诵经,或者拜八十八佛等等,有一个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够使令我们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么我们在修习法门之前,要对这个法门产生一种胜解力,这个胜解就是意乐,我们必须知道,这个法门对我们产生的功德。我们思惟无量劫当中,我们做畜生,遇不到佛法,遇不到八十八佛,即使看到八十八佛,我们没办法拜;那么现在我们得到人身,遇到八十八佛,啊,真是殊胜,我们有这个机会能够拜佛,身体健康能够拜佛,有这个因缘能够拜佛,有这个因缘能够念佛。这个时候,我们思惟这个法门对我们的功德,对这个法门从内心里面生起了好乐心。

这个地方是说,你修行不能有勉强。不能讲说,哎呀,学院要我们每一天拜200拜,你内心就是心不甘情不愿,不可以这样。你要修一个法门,必须要好好去思惟,为什么要修这个法门,这样子你的精进力才能够生起来。思惟它的殊胜处,内心对这个法门产生善法欲。你想到,我无量劫当中都是在三恶道打滚,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这个佛法现前,我现在能够积集资粮,应该把握现有的时间,好好的在佛法上用功,发起胜解力。

发起了坚固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

彼事就是个法门,既然是我们经过思惟,考虑这个法门是契我们的机,而且是殊胜功德。我们一旦做了以后究竟不退,不能够退转。你不能够说,拜这个法门,你今天拜《法华经》,看别人拜《楞严经》你也拜《楞严经》,后天你就拜《华严经》,今日张三,明日李四,这个是修行的忌讳。我们应该有个计划,这个时候做什么,一定是做得彻底,要有坚固力,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

发欢喜力。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

我们在修行当中,对于所修的法门,内心恒常感到欢喜。这个欢喜是怎么欢喜法呢?“不欲断绝,无饱意乐”,好像一个老饕吃东西,怎么吃都不觉得饱。就比喻我们今天拜八十八佛,明天又拜八十八佛,后天又拜八十八佛,每天拜,我们都不感到满足,越拜越多越好,无饱意乐。我们对这个法门,内心恒常的保持一种欢喜心,真是太棒了,现在要拜八十八佛,太好了。产生欢喜力。

暂止息力。于中若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

—《菩提道次第广论》—

这个地方宗喀巴大师说,如果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可能有时候会有一些障碍,可能我们外出了,或者今天生病了等等,病得很重,身心很疲劳,这个时候须暂止息,你要暂时休息。为什么这样讲呢?“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那么如果你修行,这个定课定得太多,压力太大,太勉强。太勉强的时候,你的内心深处会隐隐约约的对这个法门产生一种排斥,有时候很微细,你看不出来。

这样子的话,对以后的精进会有影响,虽然你现在勉强做,但是压力减轻以后,你就不想做了。反倒是我们经常对这个法门调得刚好,七分的自然,三分的勉强。我们有计划的很稳定的每天做定课,对这个法门永远保持一个欢喜心,永远把它当成我们的朋友,欸你这样子能够主动地精进,这样子来的好。所以这个地方讲,如果我们身心压力太疲惫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暂时休息一下。

三、修习精进差别内容。


一、擐甲精进这跟个性有关,有些人他缺乏刚骨,他在降伏烦恼的时候没有坚定力,没有坚定力,他这个法宝现前,又跟烦恼妥协了,你说你要修到什么时候?所以这个修行,你看看古德,诸位你去看看古德的传记,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有一种个性,很有刚骨。

就像弘一大师,人家赞叹他弘一大师,别人对他怎么赞叹?他要这样做就要这样做,他不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他有这种个性,这个是刚骨。这样子的话,在整个破恶当中,他的速度来得快,同样的修行,他的特别快,他能够快刀斩乱麻。反倒是我们如果蕅断丝连,那进步就慢了。所以这个擐甲精进,主要就是你要有刚骨,面对烦恼的时候,你要很坚定的把它给消灭掉,决定不能有一丝的容情。

摄善法精进。我们对于整个善法,或者是福德资粮、或者智慧资粮,应该努力的修学,解行二门,福慧双修,对一切的善法能够努力的修学。前面是就着破恶,这个是就着生善。

饶益有情精进。我们对于有情众生,应该以慈悲心来饶益他,这件事情我们也要尽心的去做,这个是就利他来说的。

那它有什么好处呢?

一、增长善法我们透过精进,使令我们的善法每天的增长。今天比昨天又进步了,我整个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今天的我比昨天业障消了一点,我的福德之粮、智慧资粮增长一点,这个就是我们的进步,靠着这种精进力,每天每天的在增长当中,我们感到我们的成长,内心当中的贪嗔痴的烦恼慢慢势力的薄弱,取而代之的,内心当中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慢慢的增长,这个都是完全靠精进力。

功德不退。我们靠的精进力,就是前面说的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暂止息力,使令我们在修一个法门,修一个功德的时候,比如说我发愿要拜一百部八十八佛,你能够使令你的功德不退失,能够圆满的把它给做好,不会半途而废。这个就是功德不退,这是就着生善。

就着破恶来说能够度脱我们的懈怠。整天就是悠悠泛泛,一天过一天,把时间给空过了,这个我们必须靠精进度,来破除这个懈怠之心。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了精进度。

在精进度里面,我看宗喀巴大师,乃至于历代的古德,都很强调要思惟苦谛。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可贵的是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课程,每天应该干什么,应该有一个安排,这个计划是有需要;但是你这个苦谛的思惟却不能没有。因为众生的习气好逸恶劳,我们很容易会陷到现生的安逸当中,时间一久,你烦恼淡薄了,不思惟苦谛你的精进力提不起来。所以这个苦谛,是我们整个精进修行一个最好的良药。

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讲一个故事来作一个比喻。他说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他处事非常的严厉,属下有稍微犯错,他就严格的处罚。其中有一个臣子犯错了,这个国王就准备要处罚他,要把他杀死。但他想,我这样子把他杀死,恐怕引起众生的讥嫌。国王就出了一个难题,他说:你帮我找一只羊。这一只羊必须要很肥,但是没有脂肪。也就是说这只羊要全部都是瘦肉,一点脂肪都没有,肥而无脂,有肉而没有脂肪。你找来以后,我赦免你的罪;如果你找不到,我就把你处死。这是个难题。

这个臣子很聪明,他就想一个办法,找一只羊来,每天给它很好的饮食,给它乳酪,很营养的滋养的饮食给它吃。另外找一只狼,给这只狼很少的饮食,这只狼就绑在这个羊的旁边。狼看到羊,每天都是想把它吃掉。这个羊很恐怖,它每天吃好的饮食,但是它内心很恐怖。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只羊真正是只有肉,没有脂肪,它内心完全不敢放逸,这个死亡就在现前。

就比喻,这个狼就是苦谛,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狼就是苦谛法,我们经常思惟苦谛不敢放逸;这个羊里面的肉就是我们的戒定慧,这个脂肪就是贪嗔痴。我们如果能够如理的思惟苦谛,身体里面的脂肪慢慢的淡薄,戒定慧慢慢的增长。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必须要经常去思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我们思惟,我们现在修菩提,一切的障碍,一切的痛苦都算不了什么,这跟无始劫来,我们在畜生道里面被人家宰割,那个痛苦算不了什么。而我们过去的痛苦没有代价,受了一点代价都没有;而我们现在受苦有代价,而且有了期,今生而已。今生熬过去,你往生极乐世界,那是一个解脱自在的境界,永远永远在你整个生命当中,没有痛苦这两个字,彻彻底底的把痛苦的根源一刀两断。你要这样子想的话,修行自然精进了,短暂的痛苦换来永恒的解脱,这个时候我们就拼了,拼了。

来源:妙音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