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62年是一个颇为诡异的年:很多与安史之乱的大人物都死于这一年,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等,曾因安史之乱后深陷谋反案的李白,也在这年死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公元762年是一个颇为诡异的年:很多与安史之乱的大人物都死于这一年,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等,曾因安史之乱后深陷谋反案的李白,也在这年死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安史之乱爆发那年,即公元755年,李白年55岁。大约到了“知天命”年的缘故,本不通政治的李白,却突然在诗中预言了安史之乱,他在《远别离》里这样写道: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这两句话道出了权力斗争的微妙变化:君主,也就是唐玄宗失去了贤臣的辅佐,犹如龙落入了浅滩,只能如鱼儿一样任人宰割;权力落入了贼臣之手,原本卑微的鼠辈,瞬间成了凶恶猛虎,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
李白是在目睹了唐玄宗纵情享乐、不理朝政的种种后,看清了大权已落入李林甫、杨国忠手中的事实。
然而,相比其好友高适,李白能看到的极其有限。安史之乱爆发一年,高适就在跟着唐玄宗逃亡时,给唐玄宗提出了最明智的建议:让他不要让三个儿子分头带兵,因为那样可能会出现分裂的隐患。
原来,唐玄宗逃跑时,准备让三子(太子)李亨、十六子永王李璘、十八子寿王李瑁分头带兵。
高适看出了隐患,并且也劝唐玄宗不要如此,可唐玄宗并未听从高适的正确意见,继而酿成了大祸:三子李亨直接带着兵宣布玄宗退位自己登基,夺了唐玄宗的皇位。而十六子永王李璘则谋反了,唯有跟着唐玄宗的李瑁在控制范围内。
高适相比李白,为何如此懂政治?这一方面与他本身务实的性格有关,李白是典型的超现实派,是务实派高适的反面,务实的人看问题总是更切实际,而政治说到底就是“向实际求”的学科;另一方面与高适的出身有关,高适祖父高侃是高宗时代的名将,父亲高崇文曾做到韶州长史,这种出身,相比与商人出身的李白,自是更懂政治。
影视剧中的李白与高适
看不懂政治的李白,竟在乱世中,投靠了永王李璘,这当然是大错特错。李白一生的污点,可以说就是始于这一选择。
李白投靠了李璘后,还为自己拿下这份工作,美滋滋地写了一首《赠韦秘书子春二首》,诗云: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这首诗翻译出来便是:“你看,我本来在庐山隐居地好好的,打算就此隐没了。可天下苍生需要我,我没办法,只好重新出山。我还是先去解决天下苍生的事吧,等天下料理好了,我再跟范蠡一样归隐五湖。”
这首诗,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子“志得意满”,李白之天真,是在这首诗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李白
反观高适,他跟着唐玄宗后一直极其谨慎,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是唐玄宗身边少有的清醒人。他的成熟稳重,加之他又曾给唐玄宗提了许多正确意见,李亨对他是越来越赏识。
李亨继位后,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因对高适高看了一眼,相信他的政治眼光,他在此后开始重用高适。
某种程度上,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亦是高适从低谷走上高光时刻的开端。
高适一开始,是唐朝诗人三人组“李白、杜甫、高适”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当李白嚷嚷着要做宰相,杜甫嚷嚷着要辅佐君王超过尧舜之时,高适却非常务实地觉得:自己要实现理想,得继续接着去考进士。
高适与李白、杜甫遇见那年,高适年已40岁,李白43岁,杜甫35岁,他们三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他们在过了一段求仙问道的日子后,年纪最小的杜甫最先受不了,他决定继续去考进士。大概杜甫也觉得跟着李白,成天这样混日子也不是个事。
杜甫走的时候豪情万丈,一副“我要去做大官,要去干一番大事业”的架势。李白见小迷弟杜甫要撤了,自己也深有感触,可他毕竟是商人出身,没有考进士的资格,于是,便决定再度去请人举荐,也奔前程去了。
影视剧中的杜甫与高适
三人组中,高适是最后离开的那个,他做决定没有他们那么快,但他一旦想明白,就会全力以赴。高适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这种出身和才能,只能走考学的路子。于是,他也踏上了科举之路,并在47岁这年,成功考中进士,并慢慢走上了仕途。
高适因为一路没有太多人脉,仕途走得很坎坷。好在,安史之乱中,因为他给唐玄宗正确建议,得到唐肃宗青睐,继而被唐肃宗重用。
高适走上人生高峰之时,投靠李璘的李白却一步步走向深渊。
李白为了支持李璘写了很多的文章,包括《永王东巡歌》等等,其中还有这么一句: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这几句,描述的是永王李璘东征出师时的雄壮场面,如高楼般的船只一出征,波涛翻滚的江河立马平静……不得不说,李白拍马屁的功夫当真一绝。可李白有多会拍马屁,李璘谋反后,他就会有多惨。
唐玄宗在马嵬坡遭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逼上吊自尽。他还不得不领受了儿子、唐肃宗给自己封的“太上皇”一职,从此开始了二线生活。
马嵬坡的唐玄宗与杨贵妃
唐肃宗登基后,担心李璘在江南站稳脚跟后,也会跟自己来抢夺天下。李亨知道弟弟李璘没这个本事,但他怕弟弟有这心,到那时,尴尬和难堪的一定是弟弟。李亨对李璘是有感情的,李璘幼年丧母,由李亨抚养长大,小时候,李璘还经常被李亨搂在怀里睡。
李亨怕李璘走上谋反之路,于是以皇帝的身份命令他回四川。可李璘并不听,他心里想的是:同是皇子,我能力还不弱于你,凭什么你做皇帝,而我做臣子。
李璘的想法非常危险,李白觉察到了他的这部分想法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李白虽聪慧,但确实不懂政治,他对政治的“不通”,与他的超现实主义有关。
李白接受李璘的邀请,去做他的幕僚,竟仅仅因为:李璘很欣赏自己,且三番五次对自己发出邀请。李白心动以后,立马启动他超现实主义的脑子,构想了一幅他暮年等来机会,继而大展宏图的美好画卷。
李亨反复命令李璘归蜀,永王却根本不动,只一心忙着巩固势力。就在他忙活的当口,唐肃宗获得了绝对统治权,他开始清理永王了。
唐肃宗李亨开始着手清理永王李璘时,高适正在李亨阵营担任准南节度使,他此时早已知晓昔日好友李白跟了永王的消息。高适没想到:昔日如此要好的两人,如今竟站到了敌对阵营。
李璘既是李亨一手带大,那么他的弱点,李亨自然非常清楚。李亨略施小计,就把欲谋反的李璘给架空了,方法是:给李璘军中的每一个头领写信,劝他们归降。如他所料,这些收到信的头领,一个个全部选择了归顺唐肃宗。
李亨非常清楚:自己这个弟弟不擅长做思想政治工作,他此次谋反也并未真正取得手下将领,尤其士大夫阶层的认同。最关键的是:他谋反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等到唐肃宗的队伍打来时,李璘竟发现:除自己那点人马外,没人抵抗。很快,永王的叛军就土崩瓦解。永王李璘被乱军杀死,李白则因参与谋反被投入了浔阳大狱。
李白被俘虏并投进大狱时,整个人都是懵的。要知道,此时李白才刚刚适应军旅生活,还未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莫名其妙成了叛军了。
不光李白懵,永王阵营里的其他将士也很懵,面对唐肃宗的军马,他们完全没了主意,一时间,大家降的降、逃的逃,皆作鸟兽散。
李白这边的人马越慌乱、狼狈,高适那边的人马便越成功。
事后,高适当然知道李白不可能真的参与谋反,他非常了解李白,他也了解李璘,李璘不可能让李白这等天真的人接触到什么军政大事。李璘用李白,纯粹是想借他李白的名气为自己造势。
天真的李白不知所以,就这么迷迷糊糊地做了李隆基、李亨及李璘父子兄弟间政治斗争的殉葬品。
李白吃牢饭期间,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宗氏出场了,她上演了一出“捞夫”戏码。
宗氏是唐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她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学,他们的结识,还留下了一段“千金买壁”的佳话。说有一日,李白在梁园的客店喝酒喝到烂醉,突然诗兴大发,继而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宗氏带着丫鬟游园时一眼看到了这首诗,见店小二欲把诗抹掉,忙拦住并花了一千两将那面墙买下。
梁园题诗
李白事后听说了这件事,就专程前往拜访宗氏。不久,两个志趣相投的人便结成了连理。婚后,两夫妻共同创作了不少千古名篇,如《秋浦寄内》、《自代内赠》、《秋浦感主人寄内》等。
宗氏在李白入狱后心急如焚,便四处求人救夫。她甚至还求到了高适那儿,可高适却闭门不见,送去的信件也未见回音。
影视剧中的李白与宗氏
高适不救李白,多少与李白犯的事太大有关。想想,唐肃宗刚刚当皇帝,太上皇还在那儿坐着,他对“谋反”之类的事是极其敏感的。若他看重的高适在这种时候替一个谋反之人求情,高适救不了人不说,很可能还会被株连。
历史上因为替人求情而被牵连的人还少吗?汉朝时期,司马迁就是因为给李陵求情,而被处以宫刑。诸如此类的故事,自幼熟读史书的高适必定知晓太多,如此,他又怎敢开口替李白求情呢?
高适如此,其他人面对李白谋反一事亦是如此:唯恐避之不及。
影视剧中的高适与李白
唐代的“十恶”包括以下十种严重罪刑:
“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这“十罪”中,又以前三条“谋反、谋大逆、谋叛”为最重罪,而李白所犯之罪,恰属于前三条。
但李白毕竟名扬天下,唐肃宗并不想背负杀李白之名。与此同时,当时的法律《唐律疏议》又为李白的定罪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也就是说:按照严格的法律,李白能不能被定为“谋反罪”还有点难说。
另一方面,谁都知道李白就是喝酒、作诗、吹吹牛,其他的正事啥也干不了。这种不做实事的人不可能有谋反的意图,最多被永王欺骗、教唆、受其蒙蔽,不具备犯罪故意。
于是,在一些人的求情下,李白未被处以死刑,而是被处以了“加役流”刑。这种刑形同于死刑的减刑,即流3000里,劳役3年,属于唐代对某些死刑的宽宥处理。一般需要服劳役两三年,比普通流刑劳役时间更久。
李白坐牢不到一年时间,就遇上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而大赦。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恢复了自由。激动之下,他创作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被特赦后,再也没有提及过高适,仿佛与他从未曾认识过一般。而他回到家后,与妻子宗氏的感情也变得越发淡漠了。这一方面与两人分开太久有关,二来与宗氏沉迷于求仙问道有关。
李白61岁那年,曾亲自送宗氏去庐山拜访尼姑,此后,两人便未曾再有交集了。两人彻底分开前,李白还写了一首分手诗,名为《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公元762年,李白抵达了当涂,寄居在族叔李阳冰家。因心情郁结,加上极其孤独,他的抵抗力急剧下降,不久脓胸症越发严重。脓胸症是长期酗酒引发的胸膜腔化脓性感染,严重时,会导致器官衰竭致命。
李白最终死于脓胸症引起的器官衰竭,享年62岁。反观高适,李白死时,他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不久,他又因战功赫赫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他把李白、杜甫等所有文人的所有梦想,全部都实现了……
李白离世前夕,留下了一首《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谁能想得到,一生如此积极乐观、豪放的李白,死前所书《临终歌》竟会感叹:没人因为自己的死而哭泣?
然而,当真没有吗?答案是否定的,李白之死,一度被后世认为是唐朝之殇。因为李白之死太过凄惨,百姓因无法接受他的真实死因,而编造了无数关于其死的美好传说,比如“驾鹤西去”、“骑鱼而去”、“捞月而亡”等等。
李白是不懂政治,最终也的确因为政治而抑郁而终。可在百姓心中,这并不重要,他们多少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需要李白这样完全不切实际的人,他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李白之“白”,让世界多了一种颜色,这便是李白经千年仍是传奇的原因所在!
来源: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