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千年前杜甫笔下的乡愁,至今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流淌。那灶台上的烟火、舌尖上的滋味,是游子与故土最温暖的联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千年前杜甫笔下的乡愁,至今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流淌。那灶台上的烟火、舌尖上的滋味,是游子与故土最温暖的联结。
而今,这缕萦绕心头的“家乡味”正悄然蜕变——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一群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正带着乡村传统美食走出小巷、走向广阔市场。他们不仅守护了乡愁,更将“家乡味”酿成了百亿新赛道的美酒,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鲜活动能。
一、乡村美食困局:传统枷锁下的挣扎
家乡味是刻在基因里的眷恋,却曾是乡村产业的“紧箍咒”。许多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空有一身本领,却困在现实的枷锁中:
酒香也怕巷子深:匠心品质无人识。精湛手艺只在本地小圈子里流传,缺乏现代营销思维和品牌意识,好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单打独斗难成势:家庭作坊式生产,规模小、标准化低、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形成产业合力。例如,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村寨,酸汤鱼的制作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过去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制作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多凭经验。但近年来,随着酸汤产业的发展,当地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如今,黔东南州的酸汤产品不仅进入了大型商超渠道,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成本高企利润薄:原材料、人工成本攀升,传统工艺耗时耗力,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许多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不足。后继无人手艺危:传承青黄不接。年轻一代不愿留守,珍贵技艺面临失传风险。许多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但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行业,导致传统技艺无人传承。二、破局者:新农人的创新组合拳
当“乡愁情怀”遇上“商业智慧”,新农人成了打破困局的关键力量。他们尊重传统却不困于传统,用科技、品牌与营销的“组合拳”,让乡村美食焕发新生。
新农人深知,传统手艺要走出去,“稳定”与“效率”是前提。他们用现代科技为传统工艺“赋能”:
数据化“解密”工艺:引入现代食品科学分析,量化温度、湿度、发酵时长等核心参数,实现风味的精准把控与稳定输出。
效率与安全的平衡:在保持风味精髓的前提下,适度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如智能控温发酵房、自动灌装线,大幅提升产能与品控能力。通过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透明溯源增信任:应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明白、买得放心。通过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清楚地了解产品的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和质量检测情况,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好产品也要会说话”,新农人擅长给家乡味“讲故事”,让普通食材变成有温度、有记忆的品牌:
挖文化,植情怀:深入梳理美食背后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人文故事,赋予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联结。
比如四川眉山的东坡肘子,新农人结合苏东坡“慢炖细煮”的饮食哲学,打造“千年文人味”的品牌定位,让产品成了“文化载体”。
塑颜值,强识别:设计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的品牌形象、包装,提升产品颜值与辨识度。
讲好品牌故事:通过短视频、纪录片、图文内容,将匠人精神、制作工艺、产地风貌生动呈现,引发情感共鸣。
比如:湖南湘西的彭南科,在抖音记录腊肉从“选土猪”到“松木熏制”的全过程,镜头里的柴火烟、老灶台,让网友直呼“这就是小时候外婆家的年味”。如今他的“鑫科牧业”年销过亿,还带动500多户村民养土猪、种辣椒,户均年增收3万元。
新农人是“流量高手”,他们构建全域营销矩阵,让乡村美食“出圈”又“出彩”。
直播带货引爆场:深入田间地头、灶台车间进行场景化直播,真实展现食材源头与制作过程,建立强信任感。
内容种草引共鸣:在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持续输出美食测评、教程、产地探访等内容,精准触达兴趣人群。通过这些内容,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扩大品牌影响力
社群运营锁客深:建立核心用户社群,提供专属福利、新品体验、互动活动,培养高黏性粉丝。通过社群运营,增强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促进复购率。
渠道融合全覆盖:全面布局,满足不同消费场景需求。通过多渠道销售,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高产品销量。
三、新引擎:美食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当家乡味突破地域限制,带动的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链式反应”。
美食产业如同一根金线,串联起农业、加工、包装、物流、电商、文旅等多个环节:
激活上游农业:对优质、特色食材(如特定品种辣椒、稻米、黑猪)的需求激增,带动订单农业、绿色种植/养殖发展。
例如,在松阳的蔡宅豆腐工坊,整合了13户作坊后,创造了200余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140万元,户均年增收3万元。
壮大中游加工业:食品加工厂、中央厨房、包装配套企业兴起,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加工,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引爆下游文旅:“美食+旅游”深度融合,农家乐、美食工坊体验、采摘园、特色美食节等业态蓬勃发展,吸引城市客流。
例如,哈尔滨市阿城区通过打造黏豆包文化展示、体验项目等方式,将这一传统食品转化为文化载体,吸引游客,拓宽了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美食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乡村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岗位”:
务工有收入:食品加工厂、包装车间、物流配送等环节吸纳大量本地劳动力,让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农民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技能提收入:参与标准化生产的农民经过培训成为产业工人,收入远高于传统务农。通过技能培训,农民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收入水平。
创业有门路:吸引外出务工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开办网店、做直播、经营民宿餐饮等,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带回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一种地域美食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产业化发展为传统技艺提供了最佳的保护与传承土壤:
年轻人愿学了:市场认可带来经济效益,极大增强了年轻一代学习、传承传统技艺的动力和信心。
例如,山东乐陵火枣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桑振江,为了传承乐陵火枣制作技艺,亲自挑选枣子,研发火枣茶、火枣酒等新产品,还积极探索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技助力永续传:在保持核心工艺的前提下,通过记录、研究、适度标准化,使古老技艺得以科学保存和延续。通过标准化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文化自信回来了:地方美食及其承载的民俗、故事、技艺,通过产业链传播得更远,成为乡村文化自信的源泉。
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粑粑通过标准化生产走向全国后,当地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学习东巴文、参与传统节庆的人数有所增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政府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纳西族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
四、路在脚下:机遇挑战并存
尽管成绩斐然,但地域美食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各地对地域美食产业的重视,众多美食品牌纷纷涌现,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品牌的独特性和竞争力是一大难题。
另一方面,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确保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加工、销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稳定至关重要。
此外,人才短缺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地域美食的发展需要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乡村地区这类人才相对短缺。新农人需要加强自身学习和培训,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为地域美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费升级让人们更愿为“特色”“健康”买单,乡村振兴政策为产业铺路,互联网技术让营销成本更低。同时,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扶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地域美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结语
一碗腊肉,一碟辣椒酱,一勺鱼酱……这些看似平凡的“家乡味”,正从灶台走向市场,从记忆走向现实。它们不仅是游子的乡愁慰藉,更是乡村产业的“致富密码”——带动一条产业链,富裕一方百姓,传承一种文化。
未来,当更多新农人带着创新勇气深耕家乡味,当科技、品牌、文化与美食深度融合,这口“家乡味”必将撬动更大的市场,让乡村在味觉的传承中走向更繁荣的明天。而我们每个人对家乡味的喜爱与支持,都是这场乡村振兴浪潮中,最温暖的力量。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