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邹城:“片区化”破局,小村庄联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08:33 1

摘要:“以前守着好山好地,却不知道咋变现;现在跟着片区一起干,家门口打工能挣钱,村集体还能分红,日子有奔头!”说起如今的生活,邹城郭里镇凤凰山村村民李女士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守着好山好地,却不知道咋变现;现在跟着片区一起干,家门口打工能挣钱,村集体还能分红,日子有奔头!”说起如今的生活,邹城郭里镇凤凰山村村民李女士笑得合不拢嘴。

曾经,“散、小、弱”是邹城乡村发展的“绊脚石”,不少村庄握着生态、土地等“金疙瘩”,却因村域分割、资源分散、基础薄弱,发展始终“迈不开步”。为破解这一困局,邹城打出“跨村联建”组合拳,以“地域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连、配套相通”为纽带,将零散村庄“串珠成链”,推进连片规划、连片建设、连片发展——一场从“单兵作战”到“抱团突围”的变革,就此在邹城乡村大地上铺开。

党建领航:把“软弱班子”打造成“振兴头雁”

乡村要振兴,党建是“根”。邹城的“片区化”改革,第一步就从筑牢基层党组织开始,让“散沙”聚成“堡垒”。

田黄镇栖峪片区曾是出了名的“老大难”,部分村党支部班子不齐、干劲不足,村民想发展却没“主心骨”。片区党委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强班子”: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交流轮值、跨村兼任,还主动“敲门”回引在外务工的能人、乡贤。深沟村的郝召生,原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被“请”回村当党支部书记后,短短一个月就啃下了17个历史遗留“硬骨头”;他又带着村民把120亩撂荒地、边角地盘活种上粮食,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6万多元,让村民看到了“实干能致富”。

同样的“逆袭”也发生在大束街道钓鱼台村。曾在外经商的朱玉建,听说家乡发展缺人,二话不说回村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他先从“扮靓家乡”入手,领着村民清河道、种绿植,让杂草丛生的村庄变成了“小花园”;接着又建起特色种植大棚,搞起乡村旅游,把昔日的“落后村”打造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美丽乡村”。

如今,邹城通过“头雁领航”“归雁回引”计划,已为566名村党支部书记、2480名“两委”成员开展系统培训,还通过“挂职锻炼”“导师帮带”帮基层干部“强本领”。这些扎根乡村的“领头雁”,正带着村民朝着共富路快步走。

产业抱团:让“单打独斗”变成“众人拾柴”

“产业兴,乡村兴”。邹城各片区不搞“一刀切”,而是盯着自家的“资源账本”找路子:山地丘陵种生态农产,城郊片区搞采摘体验,平原村靠企兴农,找准优势再发力,让每个片区都有“当家产业”。

石墙镇张楼片区的变化,藏在一棚棚肥嘟嘟的木耳里。以前,张楼村基础弱、产业单一,而隔壁韩庄村的木耳产业早已打响名气。片区党委书记、韩庄村党支部书记杨福伟看在眼里,主动牵头“搭班子”。他和张楼村等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抱团”,每人先掏30万元投到联建项目里。很快,120亩木耳种植基地建了起来,40座大棚、1座菌包厂拔地而起。去年,这片木耳就带来了500万元收入,张楼村光靠这个产业就增收20万元,24名村民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

郭里镇凤凰山片区则把“零散地”变成了“聚宝盆”。片区党委牵头搞土地流转,把100多亩闲置、碎片化的土地整合起来,建起11个智慧大棚。如今,这些大棚年产蔬菜20万公斤,年收入达1000万元,60多个村民在这里务工。“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在大棚里上班,一年能挣3万多元,比出去打工还划算!”村民于先生的话里满是满足。

为了让“抱团路”走得更顺,邹城还搭起了“百企兴村”数字化平台,把全市566个村庄的资源、123家企业的需求“晒”在网上,打通了村企合作的“信息堵点”。目前,7家市属国企已和13个镇(街)、100个村(片区)牵手,落地42个集体经济项目,不仅为村集体增收831万元,还让2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农文旅融合:让“老乡村”玩出“新花样”

走进邹城城前镇越峰片区,千亩茶园里茶香四溢,灵泉茶园观景台上游人拍照打卡,十里漂流项目里传来阵阵笑声——谁能想到,这里以前的主导产业只有花生和地瓜。

“片区化发展让我们打开了思路!”越峰村党支部书记相瑞兵说,依托片区的山水风光和古村落资源,他们一口气引进了灵泉茶园、渔业公园、越峰古村落等新业态,还投资5.3亿元打造了集访古、观光、康养、漂流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如今,这个项目每天能接待400多名游客,今年预计营收200万元。

人流来了,好日子也跟着来。“以前种的桃杏瓜果,得凌晨起来赶集卖;现在游客多了,民宿天天满房,300亩蓝莓去年卖了20多天,今年不到7天就卖光了!”相瑞兵笑着说。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景区还教大家拍短视频、搞直播,59岁的果农孙成祥跟着学起了抖音卖樱桃,“以前20多亩樱桃愁销路,现在手机上直播就能卖光,价格还比赶集高!”

从党建强基到产业抱团,从农文旅融合到智慧赋能,邹城用“跨村联建”的“片区化”模式,打破了村庄“各自为战”的旧格局,让散落的资源聚成了“振兴合力”。如今的邹城乡村,不仅有绿水青山的“颜值”,更有产业兴旺的“价值”,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来源:找蜂挖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