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湘两地记:山河万里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11:31 1

摘要:北京与湖南,它们的对话早已持续数百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思想传播上的南北呼应,到今天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全面合作,京湘两地始终保持着深刻而广泛的互动。

□吴与点

北京与湖南,它们的对话早已持续数百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思想传播上的南北呼应,到今天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全面合作,京湘两地始终保持着深刻而广泛的互动。

这两座城,一座是千年古都,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一座是红色热土,奔涌着敢为人先的激情。2025年10月12日,“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北京站专场招聘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恰似一条新的纽带,将这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再度紧密相连。从明清会馆的丝弦到如今的产业共振,从赶考学子的足迹到当代青年的择业路,京湘两地的故事,藏着中国南北交融的密码。

10月12日,“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专场招聘会(北京站)在北京大学举行。

历史深处的思想共振

历史的回响总是动人。地理的阻隔从未消解心灵的共鸣,反而在岁月中沉淀出独特的沟通印记。古代的潇湘子弟赴京,需乘舟北上,经洞庭、过长江,再循运河抵达通州,一趟行程往往耗时数月。

正因路途遥远,1807年,湖南籍宰相刘权之会同湖北籍官员集资修建湖广会馆,这座坐落于北京虎坊桥的庭院,飞檐翘角间藏着湖湘学子的憧憬,也见证了南北交通的变迁,不仅为南来北往的学子提供栖身之所,更开创了湖湘文化在京城的传播先声。

一批又一批湖南读书人背着行囊北上,在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安顿身心。那时的会馆,不仅是湖湘学子安身之所,更是湖湘文化在京城的精神堡垒。那扇朱红大门后,藏着多少湖湘学子的梦想。这些湖南士子的北上,将“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深植于京城文化的土壤中。

而京城,也以其博大的胸襟滋养着这些南来的读书种子。国子监的琅琅书声,琉璃厂的淡淡墨香,乃至宫廷雅乐的庄重典雅,都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湖南士子的精神气质。这种双向的濡染,在近代以来更显深刻。谭嗣同在北京汲取维新思想,又将这份觉醒之光带回湘江之畔,最终用生命在两地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的桥梁。

思潮的激荡从未停歇。漫步在北大红楼前,总会让人想起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1918年,毛泽东怀揣改变中国的梦想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任职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思潮书籍,参加哲学研究会活动,与李大钊、陈独秀等思想先驱深入交流。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回湘创办《湘江评论》、领导湖南革命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更值得铭记的是,1912年,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八百余名与会代表中,湖湘志士占据重要席位。这座见证过无数科举士子悲欢的建筑,此刻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重要舞台。而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湖南会馆组织召开千人大会,李大钊亲临演讲,新思想的火花在南北之间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京城的思想启蒙,经过湖湘学子的消化吸收,在南方那片红色的土地上结出了独特的果实。

文化的回声在两地间荡漾

文化的交融尤为动人。湖广会馆的戏楼,时常回荡着花鼓戏的旋律。这座始建于1807年的古老戏楼,不仅见证过谭鑫培、余叔岩等湘籍京剧大师的辉煌,更成为湖湘文化与京城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湘剧作为湖南传统戏曲的璀璨明珠,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展现了湖南独特的文化韵味。梅兰芳先生曾坦言,他的表演艺术汲取了湘剧的养分。确实,湘剧高亢激昂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京城文化对湖南艺术家的滋养同样深远。齐白石五十岁后定居北京,京派艺术的典雅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他的画风为之一变,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曾熙的书法融汇碑帖,在京城文化圈备受推崇;欧阳予倩将西方戏剧理念与湖湘文化结合,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新境界;周立波在《暴风骤雨》等作品中,既保持着湘人的幽默机智,又展现出京派文学的沉稳厚重。这些艺术大家,无不是在京湘两地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政治、教育与实业领域的交流同样精彩纷呈。范源廉三任民国教育总长,将现代教育理念引入北京,同时又不忘推动家乡的教育事业。其弟范旭东在北京求学后,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湖南,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先河。这些湘籍先驱,如同文化的使者,将京湘两地的精华相互传递。

今年10月22日,“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中华优秀文化体验(湖南体验区)”将在北京市蒙藏学校旧址正式亮相。展区以“三湘四水向中华”为主题,通过拓印、木版印刷、剪纸、织绣等现场表演,以及湘西苗鼓、常德丝弦、花鼓戏等曲艺表演,全面展示湖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而江永女书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其独特的字形结构和书写方式,也将在此次展览中与北京观众见面。

共谱新时代实业报国新篇章

如今,地理距离已被现代交通彻底重塑。高铁从长沙南到北京西只需5小时,“朝食米粉,暮品烤鸭”成为日常;大兴机场与黄花机场的航班穿梭,让两地人才流动如潮汐般自然。交通的迭代,为京湘的深度互动铺就了坚实路基。

百余年前,湖湘学子怀揣刘权之等先辈的期许赴京赶考;如今,湖南的企业家们积极进军北京市场,将湖湘文化的创新精神带入京华大地。越来越多的湖南青年带着家乡的创新基因来到北京,而北京的企业也渴望吸纳“敢为人先”的湖湘力量。

他们在中关村的科技园区里,在金融街的写字楼里,用湖湘人特有的“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开创着自己的事业。而北京的创新理念、管理模式,也通过这些年轻人的往返流动,源源不断地输入湖南。

数字经济时代,京湘的产业协同更具深度。近年来,“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湖南”的模式日益成熟。北京清华科技园的先进技术,在长沙天心数谷落地生根;中关村的创新理念,驱动着湘江新区的产业升级。这种互补共赢的合作,让京湘两地的联系超越了简单的地理概念,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

从传统商帮的南北贸易到如今的产业深度协同,京湘两地的经济合作,正从单纯的产业转移,升级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协同发展。从航天科技的联合攻关到文创IP的跨界开发,北京的创新资源与湖南的产业基础形成互补,书写着“南北联动”的发展新篇。

其中最动人的,永远是那些心怀故土、放眼天下的湖南人,那些穿梭在两座城市之间的新时代湖南人,他们既深刻理解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髓,又充分汲取京城文化中“兼容并包”“高瞻远瞩”的气度,他们用智慧和情怀在京湘之间架起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北京湖南企业商会的企业家们,近年来推动实施了50多个回湘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超过400亿元。他们带回去的不仅是资金项目,更是京城二十载沉淀的视野与格局。

在京湘合作的新起点上,两地的交流正迈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湖南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从北京玉渊潭的樱花,到长沙岳麓山的枫叶;从京城胡同里的京腔京韵,到湘江两岸的朗朗书声,两地正在书写着协同发展的新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文化的互鉴,有经济的互动,更有人才的流动。

不久之后,一批来自北京的年轻学子将站在湘江之畔,仰望岳麓书院上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而一批湖南的青年才俊,也将跨越黄河,走进中关村的科技园区。当岳麓书院的智慧遇上未名湖的深邃,当湘江的激流汇入永定河的绵长,京湘的故事,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双向的滋养。

北京以首都的资源优势赋能湖南发展,湖南以独特的地域活力为北京注入动能。这不仅是地理的连接,更是文明的对话,是跨越山河的精神共鸣,是照亮未来的希望之光。在这条绵延千里的文化长卷上,每一代人都在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两地的每一次牵手,都在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南北交融的力量。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