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好的时候,浪潮推着你往前走,你随便扑腾两下,都能感觉自己在飞。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跟你说要“抓住风口”,要“提升认知”,要“舍得花钱投资自己”,好像钱是印钞机里吐出来的纸,花出去就能带回来更多。
最近有个感觉,不知道你有没有,就是身边聊搞钱的人越来越少了,聊省钱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其实是个好事,说明大家终于从前几年那种打了鸡血似的亢奋状态里,慢慢冷静下来,开始回归常识了。
经济好的时候,浪潮推着你往前走,你随便扑腾两下,都能感觉自己在飞。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跟你说要“抓住风口”,要“提升认知”,要“舍得花钱投资自己”,好像钱是印钞机里吐出来的纸,花出去就能带回来更多。
现在风停了,浪潮退了,很多人发现自己不仅在裸泳,甚至连泳裤都没穿。
退潮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想着怎么再去浪,而是赶紧上岸,找到最坚实的陆地,先生存下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今天不讲什么搞钱的大道理,就聊点最实在的,聊聊怎么把钱踏踏实实地留在自己口袋里。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沉得住气,有些钱,花了就是打了水漂,而且是能把你自己也一起拖下水的“水泥水漂”。
尤其是三样东西,别碰,真的,谁跟你说都别碰。你只要能管住自己不买这三样,我敢说,三五年后,你跟身边人的差距,会拉开得非常明显。
我有个哥们儿,前几年行情好的时候,在互联网公司做个不大不小的管理,年薪加上股票,确实挺可观。人一有钱吧,就容易飘,觉得以前开那辆二十多万的日系车,跟自己的身份不匹配。
再加上公司里的小年轻,一个个家里条件好,开的车比他还好,他心里就不得劲。刚好有个项目做得不错,拿了笔大额奖金,他脑子一热,咬牙上了一辆德系豪华SUV,落地七十多万,一半贷款。
车开回来那天,我们都去祝贺,坐进那真皮座椅,闻着新车的味道,他脸上那表情,真的就差把“成功人士”四个字刻在脑门上了。请客吃饭,KTV唱歌,一条龙,花了好几万,席间说的都是“这车开起来就是不一样”“男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
那时候我们都觉得,他确实混得好,人生赢家。
结果呢?好日子没持续两年。去年开始,公司业务收缩,他那个部门整个被裁掉了。你别以为大厂高管就不会被裁,越是薪水高的,裁起来越是干脆利落。
一下子,收入从天上掉到地下。以前觉得不是事儿的每月一万多的车贷,现在成了压在头顶的一座大山。车呢?开出去确实有面子,但它不能吃不能喝,每个月还要硬生生吞掉你好几千的油费、保险、保养费。
他想卖车,去二手市场一问,直接傻眼了。两年不到的车,报价直接打六折,里外里亏进去三十多万。这三十多万,要是当初没买车,现在拿在手里,是不是感觉腰杆子都能硬很多?
他后来跟我喝酒,喝多了就吐槽,说这辈子干过最后悔的事,就是买了这辆车。他说,我当初以为是买了个“资产”,是个“身份的象征”,现在才明白,这玩意儿就是个“负债”,是个吞钱的无底洞。
为了那点所谓的“面子”,为了别人看你时那几秒钟羡慕的眼神,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背上沉重的债务,是牺牲掉自己对抗风险的能力,是把未来几年的现金流,打包送给了银行和车企。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面ce消费”。这种消费的本质,不是为了满足你自己的真实需求,而是为了满足你想象中“别人对你的看法”。
一辆好车,一个名牌包,一块昂贵的手表,这些东西能给你带来什么?无非就是让你在某些场合,感觉自己“高人一等”。但这种感觉,虚无缥缈,而且转瞬即逝。
真正厉害的人,需要用这些外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吗?根本不需要。你看那些真正的大佬,有多少是整天穿着logo T恤,戴着大金表晃来晃去的?人家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
反而是那些半桶水响叮当的人,特别在意这些。因为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才需要各种外部的“盔甲”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看起来很厉害。
经济下行的时候,现金流就是命。任何不能产生正向现金流,反而会持续消耗你现金流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光鲜,都是陷阱。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喜欢,我买来取悦自己不行吗?
当然行,但你要分清楚什么是“取悦自己”,什么是“给自己上刑”。
如果你买个东西,付钱的时候很爽,但接下来的每个月,你都要为它的账单而发愁,看到催款信息就心惊胆战,这不叫取悦自己,这叫“预支快感,分期痛苦”。
经济好的时候,你可以用未来的增长预期来覆盖现在的消费。但现在,最大的预期就是“不确定性”。你连下个月的工资能不能按时足额发都不能百分百保证,你凭什么去透支未来三五年的消费?
所以,别再为那点可怜的虚荣心买单了。把买车、买表、买包的钱,老老实实地存下来,或者换成真金白银。别人怎么看你,一点都不重要。几年之后,当别人因为还不上贷款而四处求人的时候,你手握现金,那种从容和底气,比任何奢侈品都能给你“长脸”。
如果说第一样东西是掏空你的钱包,那这第二样东西,就是掏空你的钱包,还要顺便收割你的智商。
那就是各种“知识付费”和“认知提升”的课程。
我不是说学习不重要,读书、学技能,什么时候都重要。但我说的是那种,被包装得天花乱坠,动不动就“普通人翻身的唯一机会”“XX老师带你实现财富自由”“掌握这个思维模型,让你超越99%的同龄人”的速成班、训练营。
你发现没有,这两年这种东西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因为经济不好,大家普遍焦虑。有的人是收入降了焦虑,有的人是看到别人被裁了,自己也朝不保夕,所以焦虑。
焦虑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什么牛鬼蛇神都能在上面长出来。
而这些“知识商人”们,就是最高明的农民。他们精准地抓住了你的痛点:怕被淘汰,怕赚不到钱,怕阶层滑落。
然后他们会给你一套完美的“解药”。你不是没能力吗?我这有“超级个体训练营”。你不是不会说话吗?我这有“高情商沟通课”。你不是赚不到钱吗?我这有“搞钱IP训练营”,教你怎么做短视频,怎么做直播带货。
课程海报做得一个比一个精美,文案写得一个比一个激动人心。无数个“成功案例”摆在你面前,谁谁谁学了我的课,三个月涨粉百万,半年买车买房。
你一看,价格也不贵,三千、五千,甚至有时候搞活动,只要998。你心想,一顿饭钱,一双鞋钱,万一真的学到了东西,改变了命运呢?这不就是“投资自己”吗?
然后你就兴高采烈地付了钱。
进去之后发现,一个群里好几百人,讲师偶尔出来说几句正确的废话,剩下的时间就是助教在发“打卡”“加油”的表情包。所谓的“课程”,就是一些谁都能在网上搜到的公开信息,给你重新排列组合一下,配上华丽的PPT。
你听了几节课,感觉热血沸腾,好像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但一关上电脑,回到现实,你发现自己啥也干不了。那些所谓的“方法论”,要么是空洞无物,要么就是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你想退款?不好意思,人家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虚拟商品,概不退换。
最后,你花了钱,花了时间,除了手机里多存了几十个G的课件,硬盘里落满了灰之外,你什么都没得到。哦不,你还得到了更深的焦虑。因为你会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太笨了?为什么别人学了都能成功,就我不行?
其实你不是不行,你是被骗了。
真正的知识,真正的技能,从来都不是靠几节速成课就能掌握的。它需要的是长时间的、持续的、刻意的练习。
你想学好英语,那你就得一天天背单词,一篇篇地做阅读。你想学好编程,那你就得一行行地敲代码,一个个地解决bug。你想做好销售,那你就得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去拜访,一次次地被拒绝,然后总结复盘。
这个过程,是枯燥的,是痛苦的,是反人性的。
而“知识付费”最大的骗局,就是它把这个艰难的过程,给你包装成了一个看起来很爽的“消费品”。它让你误以为,只要你付了钱,点击了“购买”,知识和能力就自动钻进你的脑子里了。
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在经济下行周期,我劝你把所有那些承诺让你“速成”“逆袭”“赚快钱”的课程,都拉入黑名单。
不是说完全不花钱学习,而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你想学个技能,那就去买一本这个领域最经典的、被时间检验过的教科书,也就几十块钱,然后安安静安心心地啃下来。这比你听十个“网红讲师”吹牛逼都有用。
你想提升一下学历,那就老老实实去报名参加正规的成人教育,而不是相信那些“免考包过”的野鸡机构。
省下那些交智商税的钱,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会平和很多。人一旦不焦虑了,做事情的效率反而会更高。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你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想办法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点成绩,比什么都强。
记住,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你安身立命的,是你已经掌握的、并且能熟练运用的真本事,而不是你手机里那些永远不会点开看的“学习资料”。
那就是,在你没搞懂它之前,不要去买任何你朋友推荐的,或者社会上正火热的“理财产品”或“投资项目”。
我这里说的,包括但不限于:某些神神秘秘的私募股权,某个朋友公司所谓的“原始股”,某些包装成高科技的传销盘,甚至是那些看起来很正规,但你完全看不懂它投资逻辑的基金产品。
经济越不好,市面上奇奇怪怪的“机会”就越多。
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缺钱。
正经生意不好做了,就开始有人动歪脑筋,想着怎么从别人口袋里掏钱。他们会把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包装得无比复杂,用上一大堆你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什么“区块链技术”“Web3.0”“量化对冲”“底层资产”,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觉得这个东西很高大上,你自己看不懂是因为你“认知”不够。
然后,他们会再给你一个极其诱人的“预期收益率”,动不动就年化20%,30%,甚至更高。
这个时候,你身边某个平时看起来挺靠谱的朋友,可能会找到你,神采飞扬地跟你说:“哥们儿,我发现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一般人我都不告诉他。”
然后就把上面那套话术给你来一遍。你看着他那真诚的眼神,再看看那诱人的收益率,你可能就心动了。你会想,反正现在钱放银行也是贬值,股市跟过山车一样,还不如跟着朋友搏一把。
很多人就是这么被拖下水的。
我这里不是说你朋友要故意骗你,很多时候,他自己也是个“受害者”,他自己都没搞懂这是个啥玩意儿,就因为听了别人的忽悠,投了钱,然后为了把自己的成本捞回来,或者单纯觉得“有福同享”,就跑来拉你下水。
在投资这件事上,你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你赚到的每一分钱,都必须是你认知范围内的钱。你连这个东西是怎么赚钱的都不知道,你就敢把自己的血汗钱投进去,你这不是投资,你这是赌博,而且是闭着眼睛跟一个职业老千赌。
结果还用想吗?
经济下行期,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什么?不是“高收益”,而是“保本”。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任何向你承诺“保本高息”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骗子。金融常识告诉我们,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那么高的收益,必然对应着极高的风险,高到你本金都可能灰飞烟灭的风险。
那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很简单,回归最朴素的理财方式。
把你的钱,分成几份。一份是日常开销的钱,放在余额宝或者银行活期里,保证流动性。一份是应急的备用金,至少能覆盖你6个月的生活开支,这笔钱可以买点银行的大额存单或者国债,追求绝对安全。
如果还有富余的钱,在你风险承受能力之内,可以定投一些最宽基的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或者标普500。定投的意思就是,不管涨跌,你每个月固定投一点钱进去,用时间来拉平成本,分享国家或者整个市场经济的长期增长。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三五年甚至十年,短期内可能还会亏钱,但这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最靠谱的,能让资产实现长期增值的办法了。
除此之外,任何复杂的,你看不懂的,别人吹得天花乱坠的东西,一概不要碰。
守住你的本金,在这个时代,比什么都重要。当别人因为乱投资而血本无归的时候,你手里的现金,就是你最大的底气和机会。未来如果真的出现遍地是黄金的资产大坑,你才有子弹跳下去捡。
说到底,不买“长脸”的东西,是为了戒掉虚荣,回归真实的自我需求。不买“焦虑”的东西,是为了戒掉浮躁,回归真正的价值成长。不买“看不懂”的东西,是为了戒掉贪婪,回归理性的财富逻辑。
这三样东西,本质上都是利用了人性中的弱点:虚荣、焦虑和贪婪。
经济好的时候,这些弱点可能会被时代的红利所掩盖,你犯了错,可能也亏不了多少,甚至还能让你撞大运赚一笔。但在经济退潮的时候,这些弱点,就是你身上最致命的伤口,会让你流血不止。
所以,勒紧裤腰带,不是让你不吃不喝,过苦行僧一样的日子。而是让你把钱花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花在你的身体健康上,好好吃饭,坚持锻炼,比什么都重要。花在你家人的身上,给父母买点好吃的,带孩子去趟公园,这种幸福感是真实的。花在你的核心技能上,买一本经典的好书,报一个正规的职业培训,这种投资是有效的。
把钱从那些虚头巴脑的、消耗你的、让你不安的东西上,转移到那些能滋养你的、让你安定的、能给你带来长期回报的事情上。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自己的财务状况做一次彻底的“断舍离”。扔掉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思路也更清晰了。
日子可能会变得朴素一点,但你的内心,会变得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安宁。而这种踏实感,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才是最贵的奢侈品。
来源:余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