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 《史记·货殖列传》《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典文献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春秋末年财神范蠡曾如此感叹,这位能够“三聚三散”的传奇富豪,掌握着一个让无数人摆脱贫困的古老方法。
《史记·货殖列传》详细记载了他的致富传奇,却隐瞒了最核心的秘密。
世间求富者如过江之鲫,为何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致富?
难道人之所以贫穷,真的全因不知道这一个被历史尘封的古老方法?
越王勾践复国后的第三年,范蠡悄然离开了越国。
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毅然放弃了荣华富贵。
化名陶朱公的范蠡来到陶地,身无分文,却要重新开始他的财富传奇。
初春的陶地集市熙熙攘攘,各色商贾往来不绝。
一个衣着破旧的年轻菜农阿牛,正蹲在集市角落发愁。
他面前摆着几根萝卜和几把青菜,从日出到日落,竟然一根都没卖出去。
“又是一天没有收入。”阿牛苦笑着自言自语。
自从父母去世后,他便靠种菜为生,可无论如何努力,总是入不敷出。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朴素却气质不凡的中年人走了过来。
“小兄弟,你这菜看起来很新鲜,为何无人问津?”中年人蹲下身来,随手拿起一根萝卜端详。
阿牛抬头一看,这人面相和善,便实话实说:“先生,我这菜虽然新鲜,但不会经营。”
“既然都是萝卜青菜,为何别人能卖得红火,你却门可罗雀?”
阿牛愣住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集市上卖菜的人很多,货物大同小异,为什么偏偏自己的生意最差?
中年人看出了他的困惑,便说:“我给你讲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都在河边卖水,第一个人每天挑水来卖,累得要死,赚的钱却很少。”
“第二个人却在河边挖了一条渠,让水自己流到集市上,不仅轻松,赚的钱还更多。”
阿牛若有所思:“您的意思是,做生意要动脑筋,不能只靠蛮力?”
“正是这个道理。”中年人点头,“挑水靠力气,挖渠靠智慧。”
他指着不远处一个生意火爆的菜摊说:“你看那个老张,菜并不比你的好,为何顾客络绎不绝?”
阿牛仔细观察,发现老张总是笑容满面地招呼客人。
而且会主动告诉客人每种菜怎么做最好吃,甚至还免费送几根小葱。
“我明白了,他比我会做人。”阿牛恍然大悟。
“会做人只是表面。”中年人摇头,“真正的富贵之道,另有奥秘。”
阿牛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先生,您能指点一二吗?”
中年人沉吟片刻:“我可以教你,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无论我教你什么,你都要严格按照我说的去做。”
阿牛毫不犹豫地点头:“我发誓!”
中年人满意地点头:“好,明日你到城南的珠宝店来找我。”
“记住,真正的致富之道,和世人想象的完全不同。”
说完,中年人起身离去,留下阿牛一个人在那里苦苦思索。
第二天一早,阿牛就来到了城南的珠宝店。
这家店装修虽不奢华,但每件商品都精致无比,顾客络绎不绝。
“你来了。”中年人正在和一位富商谈生意,见到阿牛,便招手让他到后堂等候。
阿牛这才知道,昨天那个中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陶朱公。
等了大约一个时辰,陶朱公才忙完过来。
“你先告诉我,什么样的人能够发大财?”陶朱公开门见山地问道。
“当然是聪明的人,会算计的人。”阿牛想也不想地回答。
陶朱公摇头:“大错特错。”
“真正能发大财的人,往往看起来很笨,甚至有些傻。”
阿牛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
“我给你讲两个真实的故事。”陶朱公倒了两杯茶,慢慢地说。
“前朝有个叫石崇的大富豪,聪明绝顶,善于算计,曾经富可敌国。”
“可最后呢?因为过于精明,得罪了太多人,最终家破人亡。”
“另一个商人叫吕不韦,看起来憨厚老实,却能成就千古功业,富贵传家。”
阿牛听得入迷:“这其中有什么奥妙?”
陶朱公眼中闪过一丝深意:“这就涉及到一个古老的秘密了。”
“不过在告诉你之前,我要先考验你的诚心。”
“什么考验?”
“我现在给你一百文钱,你拿去帮助那些比你更困难的人。”
“记住,是帮助,不是施舍,更不能求回报。”
“三天后你回来告诉我结果。”
阿牛接过钱,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答应了。
一百文钱对现在的自己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
三天后,阿牛回到了珠宝店。
“怎么样?那一百文钱用得如何?”陶朱公关切地问道。
阿牛详细讲述了这三天的经历。
他用这些钱给一个生病的老人买了药。
帮一个寡妇买了粮食。
还资助了一个想读书但没钱买笔墨的孩子。
“很好,你通过了考验。”陶朱公满意地点头。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那个秘密了。”
阿牛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个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秘密。
正当陶朱公要开口时,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伙计匆忙跑进来,对陶朱公耳语了几句。
陶朱公脸色大变,立即起身:“出了急事,明天再说。”
阿牛虽然失望,但也只能离开。
可他心中的好奇心已经被彻底点燃。
这个能让人摆脱贫困的古老方法,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陶朱公要先考验他的品德?
这些帮助别人的善举,和发财致富又有什么关系?
第二天,阿牛带着满心的疑问再次来到珠宝店。
陶朱公的神情格外严肃,仿佛要传授什么惊天大秘密。
“昨天的事情让我更加确信,你确实值得信任。”陶朱公缓缓说道。
“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足以颠覆认知的真相。”
“世间流传的所有致富方法,都只是表象。”
“真正决定一个人贫富的,是一个被历史刻意隐瞒的古老法则。”
阿牛紧张地咽了咽口水:“什么法则?”
“这个法则,连孔子、老子这样的圣人都在暗中遵循,却从不轻易示人。”
陶朱公的声音低沉而神秘:“我今天告诉你,你可要记牢了。”
【付费卡点】
陶朱公走到店内的一幅字画前,神色变得异常凝重:“这个让无数人摆脱贫困的古老方法,只有四个字。
这四个字人人都知道,却万中无一能真正理解其中奥秘。
更可怕的是,正因为不知道这个方法的真正含义,世间才有了如此多的贫困之人。
你想知道这四个字究竟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吗?
为什么掌握了它就能’三聚三散’,不掌握就注定贫困一生?”
陶朱公指着画上的几个字说道:“厚德载物。”
“就这四个字?”阿牛有些失望,“先生,这是《易经》里的话,人人都知道。”
陶朱公严肃地摇头:“大错特错!人人都知道这四个字,但真正理解其奥秘的,万中无一。”
“你以为厚德载物只是劝人行善?这其中蕴含着财富流转的根本法则!”
《易经·坤卦》记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揭示了宇宙间财富分配的根本规律。
“大地为什么能承载万物?因为它有足够的厚度和包容力。”
“人也是如此,想要承载更多财富,就必须有足够深厚的德行作为根基。”
陶朱公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规律。”
“德行浅薄的人,就算一时得到很多财富,也会很快流失。”
“德行深厚的人,财富会自然而然地向他聚集,而且能够长久保持。”
阿牛恍然大悟:“所以您说真正富有的人看起来很笨,是因为他们不争不抢?”
“正是如此。”陶朱公点头,“我教你三个要诀。”
“第一,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真正的富豪从不吝啬分享财富。”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经商时有个习惯,每次赚了大钱,都要拿出一部分帮助穷人。”
“别人笑他傻,他却越来越富,因为受他恩惠的人都成了忠实客户。”
“第二,诚信为本,义利并举。《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治国要务,孔子答:民无信不立。”
“做生意失去诚信,就失去了一切根基。”
“第三,顺应天道,适时进退。《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之所以能’三聚三散’,就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
“每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主动散财,看似损失,实际是为下次更大聚财做准备。”
“散财的过程中,我结交了无数朋友,积累了深厚人脉,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更深厚的德行。”
阿牛激动地问:“那我该如何开始?”
“就从现在做起。”陶朱公笑道,“继续卖菜,但要记住厚德载物的真谛。”
“每赚到钱,都要拿出一部分帮助比你更困难的人,不求回报,只求心安。”
“同时要诚信经营,学会观察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从那天起,阿牛严格按照陶朱公的教诲实践。
几个月后,奇迹开始出现,他的生意越来越好,甚至有大户人家主动找他长期供货。
三年后,阿牛已经从卖菜小贩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商,但他始终坚持厚德载物的原则。
范蠡留下的这个古老方法,让无数人明白了贫富的真正原因。
财富如水,德行如器,器大则盛水多,器小则盛水少。
人之所以贫穷,不是因为缺少机会,而是因为不知道这个千古不变的致富真谛。
来源:花梦讲故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