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重庆作为大山区、大库区,精准预警的难度也更大。面对这一难题,我市“十四五”期间在监测预警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10月14日,在“十四五”时期重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姜瑾介绍,“十四五”以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朱婷 罗斌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重庆作为大山区、大库区,精准预警的难度也更大。面对这一难题,我市“十四五”期间在监测预警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10月14日,在“十四五”时期重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姜瑾介绍,“十四五”以来,面对山区库区复杂气候条件带来的精准预警难题,重庆聚焦预警、叫应、转移三个关键环节,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取得了阶段成效。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姜瑾答记者问。 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监测预警,就是防灾减灾的‘发令枪’,不仅要‘叫醒’人,更要让人听到‘回应’、见到行动。”姜瑾表示,“预警”的关键词是“递进式”。为此,我市创新建立了“提前24小时预测——提前6小时研判——提前2小时临灾预警——过程中逐时跟进”机制,通过由远及近、逐步修正的方式,努力兼顾预警的提前量和精准度,为应对灾害争取宝贵时间。目前,重庆预警短信发布速率每秒可达4500条,预警信息可在5~10分钟内送达社会公众,让预警跑在成灾之前。
“叫应”的关键词是“全方位”。重庆构建“面—块—线—点”结合的立体化叫应网络,确保叫应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通过“重庆综合预警”APP、电视广播等渠道,覆盖更广泛的市民,广泛叫应到“面”。通过“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一岗位一指令”智能发布渠道,将应对措施分门别类下达到区县镇街与行业部门,靶向叫应到“块”和“线”。通过应急大喇叭、卫星预警叫应设施、入户叫应装置、鸣锣敲门等渠道,直达末梢,精准叫应到“点”。今年7月,在应对“7·8”强降雨过程当中,不到2分钟,近60万名市民通过手机收到了预警短信,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转移”的关键词是“提前量”。重庆按照“三个必转”的要求,坚持“白天提前转、夜间不冒险”,做到应转早转;根据风险情况适当扩大转移范围,做到应转尽转;明确避难场所、组织应急演练、熟悉转移路线,做到应转快转。“十四五”期间,重庆新增2.2万个临时避难场所,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针对农村散居情况,大力推广“十户联防”互助机制,确保避险转移一个都不能少。这套组合拳下来,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十四五”期间,我市有40起成功避险案例获得国家部委表彰。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