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人就打,高喊“希特勒万岁”?他们才是中俄关系最大的阻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1:07 1

摘要:这个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废墟中的极端组织,在“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崩盘的年代迅速蔓延。

近些年来,在圣彼得堡、海参崴等城市,针对亚洲面孔的袭击近年来屡见报端。

而这些袭击者身上有一个共同标签——“光头党”。

这个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废墟中的极端组织,在“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崩盘的年代迅速蔓延。

他们手臂上纹着十字架和纳粹符号,宣称要建立“俄罗斯人的俄罗斯”,将外国人彻底清除。虽然近年来俄罗斯官方加大了打击力度,但这些地下团伙就像城市的毒瘤,时不时就会发作。

特别是中俄关系日益紧密的当下,这些光头青年似乎找到了新的躁动理由……

如果你以为这些光头党只是街头小混混,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极端意识形态在作祟。

这些人在酒馆里传阅着泛黄的新纳粹刊物,在加密社交群里分享着如何识别中国人的技巧,甚至他们管这个叫“猎狐行动”。

更荒谬的是,有些人甚至相信打击中国人是在“拯救俄罗斯经济”。

要知道,2024年中俄贸易额高达2400亿美元,中国还连续三年稳居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

但这些年轻人一边用着中国制造的手机,一边殴打给他们带来就业机会的中国人。

让他极端民族主义从来都是双刃剑。

它最初可能只是少数失意者的情绪宣泄,但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俄罗斯现代史研究所的调研显示,光头党成员中,25岁以下青年占比高达73%,他们多数来自衰落的工业城镇,把生活困境简单归咎于“外国人抢走工作”。

这种认知偏差与30年前“休克疗法”时期如出一辙,而当时俄罗斯人均GDP暴跌,类似的排外暴力事件频发。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思潮正在借助新媒体变异。

在某个加密通讯群里,有人把中俄能源合作项目歪曲成“资源掠夺”,将“一带一路”倡议污名化为“经济殖民”。

这些论调虽然荒诞,却在特定群体中悄然传播,就像病毒会寻找免疫力低下的宿主。

因此,极端思想也总是瞄准那些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人。

回顾历史长河,极端民族主义的恶果早已写满教科书。

1938年水晶之夜的碎玻璃声犹在耳边,1992年洛杉矶种族骚乱的浓烟尚未散尽。这些事件都揭示同一个规律: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临界点,排外情绪往往成为最先引爆的炸药桶。

更何况,今天的俄罗斯正处在微妙的历史节点。

西伯利亚输气管道里奔涌的天然气,远东特区拔地而起的合资工厂,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本该成为民相亲的纽带。

但若放任街头暴力蔓延,可能就像蚁穴溃堤般侵蚀两国互信。

有迹象显示,近期中国投资者对俄项目风险评估中,已首次加入“社会环境安全系数”指标,这或许是个危险信号。

不过我们也要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俄罗斯主流社会对华态度仍在良性区间。

真正的问题在于,那5%的极端分子制造了95%的负面新闻。就像一锅汤里掉进老鼠屎,虽然量少,却能败坏整锅汤的味道。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俄罗斯对华心态的复杂性助长了这种暴力。精英层将中国视为“战略伙伴”,但底层社会仍受“黄祸论”影响。

例如2024年中国地图标注海参崴旧称,立即触发俄安全局“软性主权声索”的指控。

这种敏感源于两国未彻底化解的历史心结,而光头党正是民间情绪的极端宣泄口。

换言之,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与戒备并存——合作时称兄道弟,私下却担心沦为“跟班”。这种矛盾心态使得政府打击极端主义时难免力度不足,甚至纵容了针对中国人的选择性暴力

而光头党的暴力不仅威胁在俄中国人安全,更可能侵蚀中俄战略互信的根基。

若民间对立持续发酵,两国能源合作、远东开发项目等宏观蓝图恐难落地。例如俄方邀请中国投资远东79个项目的协议,需大量人员流动,若安全问题不解决,合作效率必然打折。

此外,极端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交织的风险正在上升。

俄乌冲突中,部分光头党成员以“志愿兵”身份参战,其意识形态在战场强化后,可能回流国内,进一步激化排外情绪。

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可能藏在历史经验里。

德国在战后用三代人的时间构建起反纳粹免疫体系,新加坡通过组屋政策强制实现种族混居。这些成功案例说明,消除极端主义需要制度设计与社会引导双管齐下。

对于当代俄罗斯而言,或许需要更精准的社会政策来疏导底层青年的焦虑,比如在失业率较高的地区增设职业技能培训,用经济融合消解身份对立。

中方可推动三项措施:一是设立中俄联合安保机制,在华人聚集区增派巡逻;二是加强媒体合作,通过纪录片、文化交流消解偏见;三是鼓励企业本地化雇佣,减少“抢饭碗”的误解。

须知,真正的盟友不仅是政府握手,更是街头百姓的互相尊重。

毕竟,两国在抗衡美国霸权、稳定中亚局势上有共同利益,关键是补齐“民间信任”短板。

中国青年网:2023-03-28:“PMC旅团”乱入俄乌冲突:暴力风波背后的亚文化矛盾

澎湃新闻:2018-01-23:光头党、电子乐、前沿亚文化:欧洲极右翼的“反抗运动”

来源:钦点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