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乡土大地上——河北大学博士马野超的文创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11:04 1

摘要:2017年,河北大学与大激店村签署古村落保护协议。当时硕士在读的马野超在导师的支持下,成立河北豆芽品牌策划公司,带着卷尺和85份问卷,第一次走进这座千年古村落。

□保定日报记者 安亚静 段恋

“哗——”铜壶吞吐明灭,铁水骤然泼向夜空,万千金珠炸裂如孔雀尾羽,坠地时溅起细碎红星,人影隐在焰红之中,场面耀眼夺目。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国家级非遗火壶表演在竞秀区大激店村音乐广场接连开演。火焰随老艺人的舞动四溅升腾,引来游客阵阵喝彩。

人群之外,河北大学艺术学博士马野超心潮澎湃。“看到这样热闹的场景,我更坚信自己选择‘文创赋能乡村振兴’这条路是对的。”

2017年,河北大学与大激店村签署古村落保护协议。当时硕士在读的马野超在导师的支持下,成立河北豆芽品牌策划公司,带着卷尺和85份问卷,第一次走进这座千年古村落。

翻开他泛黄的走访笔记,里面清晰记录着这座古村振兴的轨迹。他带领团队先后23次驻村踏勘,丈量31处古遗迹的裂缝宽度,记录梁枋彩绘的褪色痕迹,在老人们的叙述中拼凑驿站商帮昔日的繁华。

随着180余稿规划图铺满工作室,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主张建仿古商业街,有人提议造网红民宿。

“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大激店的魂是‘驿水相依’。”马野超的笔坚定地划过图纸:要让古码头重现漕运盛景,让百年古槐成为精神地标,让废弃打谷场变身音乐草坪。

论证会上,他播放村民访谈视频。那些“盼着端午再办龙舟赛”“想在老宅听孙子弹琴”的朴素愿望,成为最有力的语言。

创业理论终须在实践中验证。马野超提出“文创赋能四步法”,全面推动大激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实施——通过回望复盘梳理遗存,深耕定位挖掘驿站文化,聚焦整合布局162个业态,赋能创新策划30余项活动。

2022年端午,沉寂半世纪的龙舟竞渡重现瀑河,村民的笑脸绽放在热闹的场景中。村落的巨大变化,让村民从最初的保守观望转变为主动创业、参与建设。村民赵大勇的农家乐年收入翻了3倍,他感慨道:“现在年轻人抢着回来开民宿。”

此外,马野超在策划中格外注重世界与乡土、文化与流量的融合。大激店乡村音乐节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也让村落知名度显著提升,“让世界听到大激店的声音”从口号成为现实。

2023年,马野超站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的演讲台,成为聚光灯下河北省唯一的大学生创业代表。面对商业扩张的邀约,他婉拒得坚定而朴素:“我想把太行山文化带做成全国样本。”

夜晚的博士工作室,常常亮灯至深夜。书架上立着各类参考书籍,桌面上铺满了《河北大运河文化谱图》的手稿,白板上那一行“客流量×文化消费转化率=产业增收”的公式,不只是理论推导——它源于实践,也终将回归大地。

他所获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这条实践之路的注脚:参与两项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一项故宫博物院开放式课题;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及“乡村振兴奖”“第五届中国创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保定市银奖;出版《数字经济时代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化产业与数字融合:乡村振兴的双翼》两部专著。

正是通过这些扎实的课题与项目,从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到故宫博物院的合作内容,最终一一化作可触可感的乡村现实。

如今,马野超的身份已从一线的文化实践者,延伸至高校讲台——他成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协助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他带领的20人团队中,半数是高校毕业生。

14年时光流转,从艺术生到博士,从创业者到高校教师,理论在手、脚步不停,马野超的每一步,都让论文真正写在了乡土大地上。未来,他也将带着这份执着,在教学相长中继续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来源:保定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