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卖 1850 元?徐娇马面裙引群嘲,一句 “罗是织法” 能服众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1:01 2

摘要:“绫罗绸缎” 的马面裙卖 1850 元,点进详情页一看面料竟是 100% 聚酯纤维?这波操作直接把网友看懵了!当年《长江 7 号》里的 “小狄” 徐娇,重启汉服店刚上新就陷入 “割韭菜” 争议,一边是网友怒算 “百元成本卖千元” 的账,一边是她直播里振振有词的

“绫罗绸缎” 的马面裙卖 1850 元,点进详情页一看面料竟是 100% 聚酯纤维?这波操作直接把网友看懵了!当年《长江 7 号》里的 “小狄” 徐娇,重启汉服店刚上新就陷入 “割韭菜” 争议,一边是网友怒算 “百元成本卖千元” 的账,一边是她直播里振振有词的 “工艺论”。这到底是传统工艺的传承,还是明星光环的溢价?

事情发酵得特别快,就在最近,徐娇的汉服店刚上架新品,一款名叫 “绣球花纹三经绞罗马面裙” 的定制款直接戳中了大家的神经。宣传文案里满是 “绫罗绸缎”“花罗” 这类听起来就贵气十足的词,谁看了都得默认是高端天然面料,再加上 1850 元的标价,更是坐实了 “高端定制” 的定位。可等消费者扒开商品详情页,主面料那行 “100% 聚酯纤维” 的标注,瞬间让期待变成了质疑 —— 这不就是俗称的化纤吗?

质疑声几乎是连夜炸起来的。有网友直接晒出市场行情:“普通聚酯纤维仿花罗面料,一米撑死也就 10 块钱,马面裙就算用 6 米料,面料成本才 60 块!这卖 1850 元,翻了三十倍都不止,不是割韭菜是什么?” 还有人拿真丝做对比:“这个价格都能买件实打实的真丝马面裙了,化纤凭啥这么贵?” 更有人吐槽宣传玩文字游戏:“明知道大家看到‘绫罗绸缎’就想到蚕丝,偏不提前说清楚是化纤,这不是故意误导吗?”

但支持派的声音也不少,很快就和质疑者吵了起来。有熟悉汉服圈的网友站出来解释:“定制款本来就贵,‘一人一版’的打版费、人工费都不低,而且店里同款非定制版才卖 580 元,折后才 522 元,这价格在汉服圈算正常市场价了。” 还有人觉得不能只看面料:“汉服定价从来不是只看布料,设计、工艺都得算进去,徐娇这次明显是在推工艺,不是卖面料。” 两拨人各执一词,评论区里吵得不可开交。

面对这场风波,徐娇很快就在 10 月 12 号的直播里正面回应了,拿着样衣说得特别认真。她的核心观点就一个:“‘罗’根本不是指材料,而是一种织法!” 徐娇指着布料的纹理解释,这次用的是 “三经绞罗” 工艺,也就是一根绞经扭两根地经的传统织法,这种工艺最早能追溯到宋元时期,福州南宋黄昇墓里都出土过同款织物。她还补充说,这次的原材料是特别定制的,国外很多大品牌都在用现代材料做 “罗” 织法的衣服,而她只是想把中国传统的织造工艺带回现代生活。

为了证明高价有理,徐娇还扒出了工艺细节:“为了美感一点都没省工艺,用的都是高端服饰才有的暗缝翘边、拱针,这些手工活特别费时间。就连扣子都是纯铜打底镀真金,还是小批量定制的,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她的话并非空口无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赵丰教授就曾明确说过,“罗确实是一种组织结构,不是材料,古代多用丝织,现在加别的材料也正常”。从纺织专业角度看,“罗” 指的是经线相互扭绞形成孔眼的织法,最早名字都来源于捕鸟网,因为纹理和网眼很像,跟用什么原料确实没绝对关系。

可即便有专业背书,还是有网友不买账。有网友犀利发问:“工艺值钱我们认,但宣传时为啥不直说‘罗是织法,面料是化纤’?非要用‘绫罗绸缎’误导人?” 还有人吐槽:“传统工艺传承是好事,但别打着传承的旗号溢价,真要推广,定价不该这么亲民点吗?” 不过也有网友被说服了:“涨知识了,原来‘罗’是织法!这么看用化纤反而解决了真丝花罗难打理的问题,也算工艺改良了。” 甚至有非遗爱好者点赞:“很多传统工艺就是因为成本太高传不下去,用现代材料降低门槛,让更多人接触到,其实是好事。”

其实这场争议的核心,根本不是化纤能不能做汉服,而是 “信息透明度” 和 “定价逻辑” 的分歧。汉服圈里用现代面料做传统工艺的情况早就有了,比如用聚酯纤维做花罗,既能保留孔眼肌理,又抗皱耐磨还好打理,比真丝实用多了。但问题在于,徐娇团队在宣传时,只强调了 “花罗”“绫罗绸缎” 这些容易引发联想的词,却把 “100% 聚酯纤维” 藏在详情页里,没有主动厘清大众认知里 “罗 = 丝绸” 的误区。

至于定价,业内设计师早就透露过,中高端汉服的成本大头根本不是面料。一套衣服的开版费可能就 800 元,设计费更是能到 2000 元,再加上手工工艺和小批量生产的成本,定价 3000 元都算常规操作,徐娇这款 1850 元的定制款其实还算在合理区间里。更何况非定制款价格亲民,说明定价体系本身是分层的,并非单纯靠明星身份抬价。

在我看来,徐娇这次的初心大概率是好的。从《长江 7 号》出道后,她这些年一直深耕汉服领域,确实在做传统服饰的推广,这次选择 “三经绞罗” 这种有历史渊源的工艺,也是想让非遗走出博物馆。但她团队在宣传上确实有疏漏,忽略了大众对 “绫罗绸缎” 的固有认知,没有提前做好科普,才导致了这场误会。

说到底,这场争议给所有汉服从业者提了个醒:传统工艺的现代化传承,既要保住工艺的根,也要讲好明白的话。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化纤做汉服,也不是合理的工艺溢价,而是被模糊宣传误导的感觉。如果一开始就清清楚楚标注 “三经绞罗工艺(聚酯纤维面料)”,把暗缝、拱针、镀金扣这些工艺成本明明白白列出来,想必质疑声会少很多。

现在风波还没完全平息,但讨论已经从 “价格是否合理” 转向了 “传统工艺该如何传承”。这或许也是这场争议的价值 —— 让更多人知道了 “罗是织法而非材料”,也让大家开始思考:非遗传承不该只有 “原汁原味” 一条路,现代材料的改良同样值得鼓励,但前提是足够真诚、足够透明。

希望徐娇团队能接住这次的教训,把工艺科普做得更到位,也希望大家能多给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尝试一点包容。毕竟,让老手艺活在当下,比纠结面料本身更重要。至于价格值不值,只要信息透明,消费者自然会用钱包投票。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来源:日照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