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剧的热度,不用我多说,你们随便刷刷WB,都能看到满屏的花式好评。关键词大多是“坏女人崛起”“告别传统甜偶”“非纯爱战士必看”……甚至还有人直言:“好多人不喜欢这剧,纯粹是接受不了恶女设定。”
今晚咱们来唠一部最近火到没朋友的剧——《许我耀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剧的热度,不用我多说,你们随便刷刷WB,都能看到满屏的花式好评。关键词大多是“坏女人崛起”“告别传统甜偶”“非纯爱战士必看”……甚至还有人直言:“好多人不喜欢这剧,纯粹是接受不了恶女设定。”
豆瓣的热门短评里,二星到四星都有分布,不算一边倒。尤其后半段“追妻火葬场”开启之后,口碑才开始出现明显滑坡。
表面看,这是一片国产现偶的“突破之光”?
但很抱歉,我个人并不喜欢。不仅不喜欢,我甚至感到一种难以忽视的愤怒。在我看来,这样一部剧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和赞誉,对整个创作环境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会细细说清楚为什么。也欢迎喜欢这部剧的朋友在评论区理性交流,但请先读完这篇文。
《许我耀眼》在结构上可以切成两半来看。
前半段,讲的是女主“智计嫁豪门”——她雇了一对假父母,伪造海外研究员女儿的身份,只为配得上豪门出身的男主。类型感是有的,带点“黑莲花女主”那味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半段,则转向“追妻火葬场”,男主发现自己早已爱上女主,开启卑微追妻模式。而女主也在这段期间搞起了事业,试图建立情感之外的平等。
优点讲完,接下来是重头戏——我们聊聊它的问题。
演技、服化道、主播职业塑造这些,网上已经吵翻了,我们不重复。直接切进剧本的核心bug:
编剧自己,也搞不清女主到底在追求什么。
这部剧改编自小说《大乔小乔》,但把原著里最具悲剧张力的时代背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家庭悲剧——彻底抹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著里,女主是那个“不该出生”的二胎,她的存在让整个家庭陷入深渊,父母失去工作,父亲酗酒,母亲执念讨说法,而她被视为“灾星”。这种背景下,她的挣扎与复仇是有根的。
但剧版呢?改成了“重男轻女+先天心脏病”的设定。父母因为她是女孩且有病,不愿养她,是姥姥把她带大、全心爱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改,女主的动机就彻底模糊了。
你说她要复仇?可她从头到尾没对父母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报复。
你说她要改变命运?可她如何步步为营、如何锁定男主,全都轻描淡写,仿佛命运随手一推她就上了位。
你说她要事业?可她口口声声“不靠男人”,婚后反倒是她不断在帮男主解决情感与家庭问题。
那很多人说的“寻爱”呢?
更难成立。她有姥姥毫无保留的爱,她也懂得如何去爱姥姥。可她却选择用一场虚假婚姻去伤害姥姥——如果她真把爱视为终极追求,这岂不是自私又矛盾?
到了后半段,谎言被戳穿,女主发现男主也在利用她,于是愤而离婚,决心创业“做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起来很觉醒?
可惜,这段本该高光的成长线,却成了全剧最垮的部分。
首先,她的“独立”根本站不住脚。
创业路上遇到危机,是男主出手摆平逼债的厂商,是男主用“沈家太太”的身份为她撑腰,是男主通过采访向大众宣告资本对她的支持。
她唯一坚持的,只是“不接受他的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剧里剧外都有人说:看,她还是靠自己。
这种自我安慰式的“独立”,远不如坦荡承认“我就是想利用所有资源上位”来得真实、有力量。
其次,剧中所有人都在合力绑架女主的情感选择。
男主的儿子说:“男生被女生拒绝没关系,拒绝一百次也要追回来。”
男主的妈妈说:“不管用什么方法,你必须把她追回来。”
连女主的姐姐,前一秒还在帮妹妹躲男主,下一秒听说男主能提供她喜欢的男人的消息,立马倒戈,制造男女主相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一个人问过女主:“你真的愿意吗?”
没有一个人对男主说:“她拒绝你,你应该放手。”
在“HE必须甜”的铁律下,女主的“不”是可以被无视的。
这才是当下“追妻火葬场”最扭曲的底层逻辑:
它不再是虐男主,而是逼女主原谅。
观众等的不是男主如何被虐,而是女主何时心软。
为了制造这种“甜”,连离婚冷静期都能被写成笑点——荒唐,且恶毒。
这部剧最讽刺的,是它打着“坏女人”的旗号,内核却陈旧得发霉。
前期女主骗婚进豪门,被贴上“坏”的标签,甚至引出“好女人得名声,坏女人得一切”的讨论。
可这“坏”很快就被消解了——当男主回忆起结婚时女主眼中的爱意,她的“坏”瞬间洗白成“深情而被误解”。
所谓“坏女人”,不过是“好女孩”的另一种伪装。
更让人不适的,是剧中无处不在的刻板性别分工:
男性负责专业、资源、手腕;女性负责情感、抚慰、家庭。
女主帮男主,是教他理解父母、亲近儿子,是带他看望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全是情感疗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男主帮女主,是商业指导、人脉输送、危机公关——全是实打实的权力资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场戏特别典型:
女主的运货卡车半路坏了,男主赶来帮忙。
在时间紧迫、女主明确表示可以一起搬货的情况下,男主强硬地把她塞进车里,自己和司机两个男人完成卸货装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表面看是“宠”,是“甜”。
但本质上,这是一种基于性别的否定:这种体力活是男人该做的,女人不该插手。
这和那句“女性天生具有爱人的能力”一样,单听是褒奖,但一旦成为唯一的设定,就成了牢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剧中出现的其他女性角色,几乎都是反衬女主的工具人:
职场女同事:嫉妒成性、能力低下、霸凌女主,最后被扇耳光惩罚;
富家女方小姐:倒贴、蠢坏、试图插足,被男女主联手羞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连女主访谈节目请来的女强人,谈的也都是“给老公做什么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角色没有自我,没有复杂度,唯一的价值就是凸显女主的“清纯隐忍”和“智慧大气”。
最后,我想认真反驳一种常见说法:“看剧就图一乐,别上纲上线。”
不,我们不能这样轻纵。
剧作不是真空存在的,它传递的价值观、性别观、权力逻辑,会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心中留下印记。
当我们不断用“甜”来包装不尊重,用“独立”来粉饰依附,用“坏女人”来伪装旧道德,我们不是在突破,而是在倒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许我耀眼》的热,不是国产现偶的突破,而是一次精心包装的保守反扑。
我们值得更好的故事,女性也值得更真实的角色——而不是换个壳的“好女孩”,在“追妻火葬场”里等待被救赎。
来源: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