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空军在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搞了个大事,F-16战斗机和AI控制的XQ-58A“女武神”无人机,成功完成了协同试飞。
最近美国空军在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搞了个大事,F-16战斗机和AI控制的XQ-58A“女武神”无人机,成功完成了协同试飞。
这事不是简单凑一起飞一圈,背后是他们那“顶尖飞行员AI”项目,目标很明确,就是赶紧把人工智能用进空战里。
这一步算是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打仗的大突破,以后空战的玩法可能真要变了。
这次试飞不只是秀“编队飞行”的花架子,AI无人机还亮出了真本事。
它能自己拦截敌机,能处理实时战场数据,甚至能做有限的空战机动。
本来想觉得这些活儿资深飞行员都能搞定,后来发现有个关键点,AI能做毫秒级的战术决策。
这速度,就算是最有经验的飞行员也难跟上,现代空战拼的就是“先发现、先动手”,差个几百毫秒可能就定输赢了。
而且我查了下,2024年美军发的《空战能力报告》里提过,这次试飞还模拟了敌方电子干扰的场景,“女武神”的任务完成情况比2023年那次自主飞行测试还好些,这稳定性确实有点东西。
这事能成,不是临时抱佛脚,它背后靠的是美国国防部的“协同作战飞机”计划,也就是CCA。
这计划还是“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框架里的关键部分,美军的想法很大,想在这十年结束前弄出1000架AI战机,现在XQ-58A就是重点实验的机型。
听说2025年他们给CCA计划申请了38亿美元预算,大部分都用来升级XQ-58A,打算2026年弄出首架量产机。
这成本账他们算得挺精,AI战机的成本才是现代有人战斗机的四分之一。
既能少花钱,又能弄出更大规模的机队,还不怕被打下来,这种“低成本高抗损”的思路,确实戳中了现代空战的痛点。
而且NGAD框架里还有第六代有人机,以后很可能是1架有人机带好几架“女武神”组队,有人机指挥,无人机干活,这效率比单靠有人机强多了。
当然,这次试飞也不是一步登天,早在2023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就试过让XQ-58A完全靠AI飞了三小时。
那回更狠,没地面控制,也没GPS信号,全靠无人机自己的传感器找路,还能躲开模拟的敌方雷达区,算是把基础的自主生存能力练出来了。
后来他们才慢慢推进到“有人机指挥多架AI机”的模拟对抗,一点点完善AI的决策逻辑。
中间还搭了个“桥梁”,VENOM项目,就是把老的F-16战斗机改装成测试平台,在里面加了AI协作的接口。
飞行员能靠语音或者触屏,给AI无人机发“调整目标优先级”“换战术动作”之类的指令。
本来想这老F-16都快淘汰了,没想到还能衔接传统战术和未来编队,也算发挥余热了。
现在他们已经改了12架老F-16,测了200多次,给这次试飞提供了三千多组数据,算是帮了大忙。
再说说XQ-58A“女武神”本身,这货是奎托斯公司造的,全长9.14米,翼展8.23米,能飞高亚音速,最高能到13716米,一口气能飞3704公里。
设计上就突出一个“实用”,有隐身优化,还有内置武器舱,能挂GBU-39小直径炸弹,甚至以后可能挂高超音速导弹。
最关键的是它的“可消耗性”,说白了就是不怕丢,单架成本才是F-35的零头,就算在危险地方被打下来,损失也比有人机小多了。
在实战里,它能冲在有人机前面当诱饵,吸引敌方防空火力,也能去压制雷达,帮后面的飞机开路,还能投炸弹、搞电子战。
比如在太平洋那种广阔的战场,有人机续航有限,“女武神”就能配合岛链基地,搞“分布式部署”,覆盖更多区域。
今年环太平洋军演的时候,他们就试过F-35C带两架“女武神”模拟打敌方航母群。
结果“女武神”成功干扰了敌方雷达,给F-35C创造了突防的机会,这效果看着还真不错。
美国空军装备司令部的杜克・理查德森将军之前也说过,“未来的战机将以团队形式作战,有些有飞行员,有些没有,但所有战机都共享相同的作战节奏”。
很显然,“女武神”就是这个团队里的重要角色,不是要取代飞行员,而是帮飞行员把战斗力放大。
当然,问题也不少,比如GPS被干扰的时候,无人机能不能靠谱运行?数据链路会不会被掐断?还有交战规则的问题,到底什么时候能让AI决定开枪?
现在美军还只让AI搞电子干扰、侦察这些非致命任务,武器释放得靠人确认。
但实战中数据传慢了怎么办?万一AI判断错了怎么办?这些都还没完全解决。
而且伦理争议也大,政策制定者和法律专家还在吵,该不该把致命决策权给AI。
如此看来,就算2030年代初能部署,这些问题也得慢慢磨。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F-16和“女武神”的协同试飞,已经把AI空战的大门推开了一条缝。
以后的空战,肯定是有人机和无人机一起上的时代,大国在这方面的竞争,也会慢慢改变空战的“游戏规则”。
来源:历史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