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送美稀土?谣言背后藏三重黑手!谁在搅局中巴友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06:47 1

摘要:“巴基斯坦用中国技术提炼稀土,还免费送给美国,气得中国紧急出台管制政策”。这消息听得人一愣——中巴关系铁成那样,稀土又是战略资源,白送?没等网友细扒,中国外交部直接戳破:纯属无稽之谈!巴方更是急着澄清,说展示的根本不是稀土,就是块宝石原矿纪念品 。

文/白鸽

最近网上突然炸出个离谱消息:“巴基斯坦用中国技术提炼稀土,还免费送给美国,气得中国紧急出台管制政策”。这消息听得人一愣——中巴关系铁成那样,稀土又是战略资源,白送?没等网友细扒,中国外交部直接戳破:纯属无稽之谈!巴方更是急着澄清,说展示的根本不是稀土,就是块宝石原矿纪念品 。

可话说回来,这种连初中化学都能戳破的谣言,为啥能传得有鼻子有眼?敢造这种谣的都是些什么人?背后是不是有人在指使?今天就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看看谣言里藏着的那些猫腻。

一、先砸实锤:这谣言有多离谱?三个事实直接戳穿

要搞懂造谣的目的,得先弄明白这事儿有多假。别听某些人说得煞有介事,随便扒扒细节,漏洞比筛子还多。

1. 所谓“稀土样品”,其实是旅游纪念品

谣言的源头,是巴基斯坦领导人跟美国会面时展示了几块矿石。结果西方媒体一看照片,立马脑补成“稀土样品”,还说“完成首批交付”。可真相是啥?巴方后来直接交底:那就是工作人员在当地矿产集市买的碧玺、石榴石,跟首饰店里的宝石原料一个性质,连正规矿产检测报告都没有。

稀土是能造导弹、芯片的战略金属,而碧玺是做项链的,二者成分、用途八竿子打不着。说白了,这就好比你带了袋杭州龙井去见朋友,结果被人炒作成“送了座茶园”,离谱程度可想而知。

2. 巴基斯坦根本没富余稀土可送

就算退一万步讲,巴方真想送,也没东西可送。巴基斯坦的稀土开发刚起步,2023年才跟中国签了合作协议,建的还是“初级加工项目”,每月产能就50吨精矿,连自己用都不够 。而且这项目刚试生产半年,连高纯度提炼的技术都还没掌握,哪来的“成品稀土”送美国?

更现实的是,稀土不是白菜,现在市场价每吨12万美元,白送简直是跟钱过不去。巴基斯坦经济本来就紧张,犯不着干这种赔本买卖。

3. 中国稀土新规跟这事儿半毛钱关系没有

谣言还说“中国紧急出台稀土管制,是因为气不过巴基斯坦”。这纯属强行捆绑。中国商务部早就说了,新规早在半年前就开始筹备,目的是保障产业链安全、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跟巴基斯坦一点关系都没有。

再说了,中国对稀土技术出口的管控一直很严,设备出口要审批,技术参数传输有规范,巴基斯坦根本没能力“偷偷转移技术”。把政策调整说成“被激怒后的反击”,无非是想制造“中巴闹掰”的假象。

二、造谣图啥?三个目的,个个都藏着坏心思

能把假新闻编得这么“有细节”,绝不是随手瞎写,背后全是算计。总结下来,无非是三个目的:挑拨关系、搅乱市场、掩盖短板。

1. 最核心:给中巴关系“插钉子”

这是最明显的图谋。谁都知道,中巴是“全天候战略伙伴”,从喀喇昆仑公路到瓜达尔港,再到现在的稀土合作,几十年的交情是靠真金白银和互相帮衬攒下来的 。而中巴经济走廊更是“一带一路”的关键支点,这让某些势力如坐针毡。

所以他们才想编个“巴铁背刺中国”的故事,制造“巴基斯坦靠中国技术讨好美国”的假象。要是真有人信了,轻则影响民间对中巴关系的信任,重则可能干扰两国的战略合作。就像外交部说的,这就是典型的“挑拨离间”。

但他们显然打错了算盘。谣言刚冒头,巴方就第一时间给中国递了书面说明,承诺绝不会损害中方利益;俾路支省的村民还晒出照片说,中国建的工厂给了200多个工作岗位,工资比以前翻两倍,谁破坏合作他们第一个不答应 。民心在这摆着,哪是几句谣言能动摇的?

2. 搅浑水:打乱全球稀土市场格局

稀土这东西太重要了,小到手机芯片,大到五代机、高超音速导弹,没它全是废铁。而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地位有多稳?全球90%的重稀土产量、92%的冶炼分离产能都攥在手里,70%以上的提炼专利也是中国的。

美国这些年一直想绕开中国建“非中稀土供应链”,跟澳大利亚、加拿大签了一堆协议,可没中国的提炼技术,再多原矿也只是石头——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至今还得运到中国加工,加拿大的项目因环保问题停了3年。

眼看自己的“供应链自主梦”要黄,某些势力就想靠造谣搅局:一方面给市场放烟幕弹,让大家误以为“美国找到替代来源了”,影响稀土价格;另一方面也想给中国扣“技术垄断”的帽子,逼中国放松管制。可中国的产业链优势是几十年堆出来的,哪是一两条谣言能撼动的?

3. 遮丑:掩盖美国的技术短板和战略焦虑

这谣言还有个隐蔽的目的——给美国“挽面子”。美国自己有稀土矿,内华达州的矿每年产能1.5万吨,应付军工需求没问题,但它缺最关键的提炼技术 。说白了,就算拿到原矿,也炼不出能用的高纯度稀土。

这种“有矿无技”的尴尬,让美国在战略资源竞争中处处被动。于是有人就想编个“巴基斯坦送稀土、传技术”的故事,对外营造“美国正在突破困境”的假象,安抚国内的产业焦虑。这跟当年捏造“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套路一模一样,都是靠谎言给自己的战略失误找台阶下。

三、谁在造谣?三类人跳得最欢,动机各不相同

谣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翻遍传播轨迹就会发现,主要是三类人在推波助澜,虽然身份不同,但目的能凑到一块。

1. 带头挑事的:西方部分主流媒体和反华智库

这波谣言的“始作俑者”,是几家西方媒体和所谓的“战略智库”。他们先是把巴方展示的宝石原矿硬说成“稀土”,再编造“技术转移”的细节,最后拉上中国的稀土新规凑剧情,一套操作下来,把假新闻包装成“地缘政治大事件” 。

这些媒体和智库为啥要干这个?说白了,是为西方的战略利益服务。美国要搞“去中国化”供应链,他们就帮着造舆论;要离间中巴关系,他们就编“背刺”剧情。之前他们还炒作“中国在非洲掠夺钴矿”,却隐瞒中国帮非洲建生产线、让钴矿附加值涨10倍的事实;造谣“中国垄断锂矿”,不提中国开放技术帮多国降成本的真相。套路都玩腻了,无非是见不得中国在战略资源领域领先。

2. 跟风炒作的:国内无良自媒体

西方媒体抛完“钩子”,国内一些自媒体就赶紧接盘,还添油加醋编得更离谱。什么“巴铁翻脸不认人”“中国怒怼巴基斯坦”,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就为了骗点击量。

这些自媒体根本不管事实,连“稀土和宝石的区别”都懒得查,拿着西方媒体的二手信息就瞎编。他们心里门儿清:“中巴反目”“战略资源争夺”这种话题最容易引爆流量,至于真相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可他们没想到,外交部回应来得这么快,直接把他们的“流量密码”变成了“打脸现场”。

3. 煽风点火的:反中巴合作的利益集团

还有一群藏在背后的人,就是那些盯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利益集团。中巴合作开发稀土,是帮巴基斯坦把“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既给当地创造就业,又能稳定全球供应链,这本是双赢的好事 。

可国际矿业巨头不乐意了——巴基斯坦的稀土开发起来,会分走他们的蛋糕;某些地区势力也不爽——中巴经济走廊越稳,他们的生存空间就越小。于是这些人就出钱出力,撺掇媒体造谣,想把水搅浑,破坏中巴合作的氛围,好趁机插一脚 。

四、幕后有指使吗?不是“指令下达”,而是“利益合谋”

有人问:这些人是不是受了某个国家的直接指使?倒不一定是“上级下命令”,更像是“利益驱动下的合谋”,核心就是围绕美国的战略需求转。

美国对中国的稀土优势早就坐立难安了。2024年中国收紧锑等关键矿产管制后,美国更急着找替代来源,巴基斯坦的稀土资源自然成了他们的“目标”。虽然美国没直接下令让媒体造谣,但它的战略焦虑已经摆上台面,西方媒体和智库本来就跟政府、资本穿一条裤子,自然会主动“递刀子”,帮美国造舆论、探口风。

这种“不用明说的默契”,在国际舆论战里很常见。比如美国想打压中国科技企业,西方媒体就立马炒作“安全威胁”;美国想拉拢盟友搞围堵,就有智库出报告说“中国在搞地缘扩张”。这次的稀土谣言,本质上就是为美国的“供应链去中国化”战略服务的“配套舆论战”。

除了美国,其他想从稀土市场分一杯羹的国家和资本,也是幕后推手之一。他们巴不得中巴合作出问题,自己好趁机介入。比如有些欧洲国家,一边抱怨“依赖中国稀土”,一边又不想投入资金搞技术研发,就等着看中美博弈“捡漏”,自然也乐意看到谣言发酵。

结语:谣言是照妖镜,照出谁在急眼

这场“稀土谣言闹剧”,说到底就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某些势力的战略焦虑,也照出了中巴关系的含金量。

那些造谣的人,以为把宝石说成稀土、把政策调整编成因果,就能挑拨中巴关系、打乱中国的节奏。可他们忘了,中巴友谊是几十年风雨摔打出来的,不是几句谣言能拆垮的;中国的稀土产业链优势是全链条的,不是靠“找替代来源”就能撼动的。

更讽刺的是,就在谣言传得最凶的时候,中国稀土集团刚跟巴基斯坦签了新的合作协议,要帮巴方升级加工技术;美国内华达州的稀土矿,还在等着中国的提炼设备发货。事实就在这摆着:谁在干事,谁在造谣,一目了然。

以后再碰到这种“大新闻”,别着急跟风骂街,先问问自己:有官方回应吗?有具体数据吗?符合常识吗?毕竟在事实面前,再花哨的谣言,也不过是一戳就破的气泡。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