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晚上,看了央视新闻联播,我甚至激动得流下(热)泪。晚上睡不着,为在党领导下全国人民抗击“非典”而激动,为抗击“非典”的一线医务人员而激动和自豪。我也献出一份爱心,捐60元,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一定会取得胜利。
山地“防非”纪事
文/曲歌
居于深山野凹之地,经见的多为凡人小事,然而,当公元2003年“非典”袭来的时候,许多凡人小事却让人感动难忘。
悄悄的……
民政局领导:
今天晚上,看了央视新闻联播,我甚至激动得流下(热)泪。晚上睡不着,为在党领导下全国人民抗击“非典”而激动,为抗击“非典”的一线医务人员而激动和自豪。我也献出一份爱心,捐60元,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一定会取得胜利。
我家是很困难的,甚至连孩子上大学这学期的6000多元学费都欠着,家中连沙发、彩电都置不起,但这钱是党给的、是国家给的,我家再困难(也要)体谅国家的难处,把国家给的钱捐给最需要的人,通过你们送到一线医护人员,或作为“非典”病人的治疗或营养费吧,我也不要注(明)姓名,悄悄的就行了。
2003.5.5晚
(年纪大了,眼睛不行,写的潦草,请原谅)
看到上面这封信,已经是五月中旬。据民政局的同志说,这是全县第一位捐款者留下的。那天是5月6日上午,这位五十多岁的男子来到民政局,放下钱和信便要走,当民政局的同志让他留下姓名时,他却连声说着“不用,不用”便跑出门外。
这一切,使我产生了要寻访这位捐款者的冲动,然而一次又一次却使我失望而归。
真是应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诗句。一天,我与一位工人朋友在躲避暴雨中相逢,却从他那里意外得到了这位捐款者的信息。原来捐款者名叫薛秉银,今年55岁,是个“老三届”,当年从省城西安上山下乡来到山地凤县,便在这山里扎了根,就和这位工人朋友在一个化工厂工作,后来工厂停产,薛秉银便下了岗。一家4口,老伴没有工作,女儿有病,儿子正上着大学,全凭着老薛每月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打工维持。在那位工人朋友的指点下,我在山城一家泡馍馆找到了打工的老薛。当得知了我的来意,他却仍一再说:“这都是应该的,应该的,还是悄悄地不声张的好。”
真是无独有偶。
陕西凤县虽在深深的秦岭里,却居于陕甘川“咽喉”之地,境内又竟有7个火车站,又有316国道,212省道穿境而过,被称为宝鸡的南大门。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把守好门户,堵死非典侵入,便成为凤县的一大责任。凤县与甘肃两当县交界处的检查站为省上所设,日夜24小时值班,由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联合组成,凤县妇幼保健站的人员也参与其中。
5月24日黄昏,妇幼保健站孙梅英的爱人王佰忠不幸被一辆摩托撞得左小腿粉碎性骨折,在县医院做完手术和安顿好受伤的爱人,已是快天亮的时候。孙梅英忽然一惊,说:“哎呀,今天该我到检查站值班哩!”
听到这话,躺在病床上的王佰忠却平静地说:“你照常值班去,我受伤的事,悄悄地,谁也不要告诉。”
同一个“悄悄地”,却体现着怎样的一种胸怀啊!
夫妻请缨
上图自网络
有这样一对年轻夫妻:丈夫叫赵志华,中共党员,爱妻名叫屈爱红,共青团员。两人本来就工作在偏远的山乡卫生院。可是当抗击非典的战斗打响后,这对年轻夫妇却毅然向县防非办和县卫生局递交了这样一份请战书:
……作为两名普通的医务人员,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我们责任是多么重大,也就认识到抗击非典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两人向组织提出如下请求:
一、把我们作为防非战斗的预备队员予以考虑。
二、我们自愿加入青年志愿者行列,到疫情最需要的岗位上去战斗,请组织充分考虑我们的请求。……
像这样的夫妻又何止这一对。
深深故乡情
上图自网络
在此,我代表我们镇所有外出打工人员向你们道一声:谢谢你们!……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这场人类灾难,我也不会盲目、私自返乡的,……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你们永远是我心中的楷模。
——摘自凤县三岔镇打工者张建梅给镇政府的信。
下面再让我再摘录一点凤县红花铺镇防非工作领导小组5月19日的一个通知:
“三夏”大忙在即,为了让我镇在外的273名务工人员,特别是72名重疫区人员安心务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镇防非领导小组决定,在镇机关和各村、组,成立支援外出打工农户抢种、抢收的义务帮工服务队。……
镇机关以副镇长白军林为组长、镇团委书记林勇、妇联主任王雅琴、赵玲丽、张利萍、荀蕊、刘江、王钧、邢小兵、康红林、董小林等为成员的机关义务帮工服务队,由副镇长白军林负责调配,根据各村缺劳及农活紧要程度,深入村组农户,解决在外务工人员家庭的实际困难。……
各村、组由联系村领导挂帅,包村干部负责,组成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小组长任组长,党团员为主体的义务帮工服务队……
建立镇村党员干部帮扶缺劳户制度。全镇34名村干部都要确定帮扶对象……
何止红花铺镇,一场暴雨过后,温江寺乡瓦店子村村委会主任刘荣鑫,首先想到的是挨家探望在外打工者的家庭;岩湾乡沙坝村村委会主任王银科,甚至连在外打工者家的磨面、放牛也承担了起来……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山地凤县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帮工服务队”、“包扶组”和自愿者组织相继成立;一次又一次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如春潮般涌动。
面对故乡的承诺,面对故乡的深情,在外打工者怎能不为之感动。
(2003年,获第三届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银奖,并收入《世纪华章》一书。)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作品入选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首届记者节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县关工委委员。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