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又能烧秸秆了?中央三句话说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03:43 3

摘要:“2025年秸秆焚烧禁令废除了?”“以后种地终于能随便烧秸秆了?”近期,关于秸秆焚烧政策调整的讨论在农户间持续升温。事实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早已用三句话明确了政策方向,既不是“一禁了之”的回头路,更不是“放任焚烧”的大放开,而是精准施策的科学转型。

“2025年秸秆焚烧禁令废除了?”“以后种地终于能随便烧秸秆了?”近期,关于秸秆焚烧政策调整的讨论在农户间持续升温。事实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早已用三句话明确了政策方向,既不是“一禁了之”的回头路,更不是“放任焚烧”的大放开,而是精准施策的科学转型。

第一句:“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核心是“疏”,让秸秆变资源

“支持秸秆综合利用”这句定位,直接点明了政策的根本方向:焚烧从来不是最优解,资源化利用才是长远之道。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达8.6亿吨左右,这些秸秆并非无用废弃物,而是蕴含氮、磷、钾等大量养分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的“五化利用”模式已在多地落地。湖南宜章县农户用水稻秸秆培育赤松茸,采收后腐熟秸秆还田肥地,每亩综合效益超万元;山东莱芜区通过青贮饲料、生物质发电等方式,让90%的玉米秸秆变成“绿色财富”。中央明确支持这类探索,本质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让秸秆从“处理负担”变为“增收资产”,从源头减少焚烧需求。

第二句:“精准划定禁烧范围”——关键是“分”,告别“一刀切”

“精准划定禁烧范围”打破了过去“全域禁烧”的刚性约束,体现了对农业生产实际的尊重。此前,部分地区因环保考核压力实行“一刀切”禁烧,忽视了区域差异:丘陵地区秸秆离田成本高、茬口紧张时还田难、病虫害重的秸秆存在传播风险,这些现实困境让农户面临“烧则违规、不烧误农”的两难。

如今“精准划定”意味着科学划分“禁烧区”与“限烧区”:生态保护区、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环境敏感区域,全年严格禁烧;而在扩散条件好的平原农田、秸秆处理难度大的山区,可在特定气象窗口期、落实安全措施后有序焚烧。湖南明确禁烧区外的病虫害秸秆可申请焚烧,云南楚雄允许乡镇制定分时段烧除方案,都是这种精准思维的体现。

第三句:“依法依规落实禁烧管控要求”——底线是“严”,防“乱烧”风险

“依法依规落实禁烧管控要求”这句强调,精准不是放松,而是更精细的监管。有人将“精准划定”误解为“全面放开”,这是对政策的严重误读。事实上,焚烧仍有严格约束:禁烧区内焚烧将面临500至2000元罚款,污染天气或重大活动期间需全面禁止,即便是限烧区也需避开静稳、逆温等不利扩散天气。

这种管控更贴合实际需求:吉林省对秸秆离田后的残茬实行“空间分开、时间间隔”的计划烧除,既减少病虫害基数,又避免集中焚烧污染;湖南沅陵县明确限烧区19时至次日7时禁止焚烧,从时间上规避污染高峰。这种“有边界的允许”,既平衡了农时需求,又守住了环保底线。

不是“能烧”的松绑,而是治理的升级

综上,2025年的秸秆政策调整,本质是从“单纯环境管控”转向“多目标协同治理”的升级。允许有条件焚烧,是为暂时难以利用的秸秆提供过渡出路,绝非政策倒退;强调综合利用与依法管控,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抓手。

对农户而言,政策的温度体现在:秸秆能卖钱、还田有补贴、特殊情况可申请焚烧;对生态而言,精准管控既减少了“乱烧”污染,又通过资源化利用提升了土壤肥力。当秸秆真正实现“不必烧”“不想烧”,这场治理才算真正“破壁”。

来源:旷野中拥抱自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