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值得长期持有的八家“可控核聚变”公司,潜力无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01:36 1

摘要:上周去合肥科学岛办事,特意绕到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建设现场看了看,400多吨的杜瓦底座刚完成吊装,施工师傅说这玩意儿落位偏差不能超过2毫米,比绣花还精细。旁边做能源设备的朋友跟我感慨:“以前说核聚变是‘永远的50年’,现在圈内都改嘴了,按BEST

上周去合肥科学岛办事,特意绕到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建设现场看了看,400多吨的杜瓦底座刚完成吊装,施工师傅说这玩意儿落位偏差不能超过2毫米,比绣花还精细。旁边做能源设备的朋友跟我感慨:“以前说核聚变是‘永远的50年’,现在圈内都改嘴了,按BEST的进度,2030年点亮第一盏聚变灯真有可能,我们公司最近接的聚变部件订单都排到后年了。”

打开炒股软件翻了翻,可控核聚变概念确实在悄悄升温,虽然没像某些热点板块那样连续涨停,但西部超导、国光电气这些核心公司的股价近三个月稳涨了30%,成交量也比上半年翻了一倍多。小区里的老股民张叔发来消息:“知道这是‘终极能源’的风口,但公司太多太杂,有的就发个公告蹭热点,到底哪些是真有技术、能拿订单的?”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现在的可控核聚变早就不是纯概念炒作了。2025年9月《原子能法》正式实施,明确支持聚变研发;上海刚成立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注册资本就有150亿元,专门推进商业化;国际上更热闹,德国砸20亿欧元搞本土聚变计划,美国FIA也发布了商业化白皮书。最关键的是,国内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进入工程设计阶段,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核心部件交付加速,产业链正从“科研阶段”往“工程化阶段”跨,真金白银的订单已经开始落地。

但分化也特别明显:有的公司深度绑定ITER、BEST等国家级项目,聚变业务收入占比都超20%了;有的攻克了超导材料、偏滤器这些“卡脖子”技术,毛利率能到45%以上;也有的就签个框架协议,实际连核心部件的样品都没做出来。

今天不搞虚的,就从“技术壁垒、项目绑定、业绩韧性”三个硬指标出发,挑出八家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可控核聚变公司。每一家都拆透核心逻辑,结合最新的项目进展和订单数据,告诉你它到底强在哪,长期拿着心里有底。

一、先搞懂逻辑:现在关注可控核聚变,到底看的是什么?

在说公司之前,得先把大逻辑捋清楚。为什么这赛道值得长期盯?不是因为短期股价波动,而是三个“确定性”摆在那,这也是八家公司能脱颖而出的底层逻辑:

1. 终极能源的“刚需”,没有替代品

可控核聚变说白了就是“人造太阳”,用氢的同位素氘氚做燃料,1升海水里的氘能顶300升汽油,氚还能靠锂制造,地球上的资源够人类用几百万年。更关键的是,它既没有碳排放,也没有核废料污染,是真正能解决“能源危机”和“碳中和”的终极方案。

现在全球都在抢能源主动权,光伏、风电靠天吃饭,锂电池储能成本高,传统核电有泄漏风险,只有核聚变能做到“零碳、永续、安全”。国际能源署预测,一旦商用落地,到2050年聚变能源能占全球能源供给的20%以上,这是万亿级的市场,根本没有替代品能撼动。

2. 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化”,订单开始落地

以前说核聚变是“永远的50年”,现在真不一样了。核心指标Q值(输出能量/输入能量)早就突破了:美国NIF装置做到Q=1.5,中国EAST实现1.2亿度持续403秒,虽然离商用需要的Q>10还有距离,但已经从“能不能成”变成“什么时候成”。

更重要的是工程化加速了。ITER项目总投资超200亿欧元,现在进入核心部件安装阶段,国内企业已经拿到大批订单;合肥BEST装置2027年就能演示发电,2030年有望点亮第一盏灯;上海HL-4装置也在规划中,专门验证高温超导技术。这意味着产业链上的公司,现在就能靠实验堆、示范堆的订单赚钱,等商用落地直接迎来爆发,属于“现在有业绩,未来有想象”。

3. 产业链分工明确,核心环节有高壁垒

核聚变产业链分上游材料部件、中游设备制造、下游堆体建设三大块,现在最值得关注的是中游设备和上游核心材料,这两个环节技术壁垒最高,且直接受益于当前的实验堆建设潮。

从成本结构看,超导磁体占比28%,是价值量最大的环节;核心部件与材料占15%-20%,像偏滤器、真空室都是“量身定制”的高端货;电源与控制系统占8%,需要瞬间输出数百万安培电流,技术难度极大。这些环节不是谁都能做,比如超导带材全球就几家能产,偏滤器的钨铜复合材料工艺只有中国和德国掌握,高壁垒直接决定了高毛利。

搞懂这三点就明白,长期持有的公司必须符合“要么有独家技术,要么绑定核心项目,要么能从当前工程化阶段持续赚钱”。下面这八家,刚好踩中了这些关键点。

二、八家核心公司拆解:技术、项目、业绩各有王牌

这八家公司不是随便挑的,涵盖了“超导材料、核心部件、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对应核聚变装置的“心脏(磁体)、血管(真空室)、盾牌(偏滤器)”等核心部位,不管技术路线怎么变,都能靠自身优势站稳脚跟。每一家都附上最新的项目进展和订单数据,全是能直接参考的硬信息。

1. 西部超导:低温超导“垄断者”,ITER订单吃到2030年

要说核聚变里的“压舱石”,西部超导绝对是头一个。它的核心优势就俩字:独家。国内唯一能量产核聚变用低温超导线材(铌钛、铌锡合金)的企业,而这种材料是磁约束聚变装置超导磁体的“核心原料”,没有它根本造不出能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的强磁场。

它最硬的底牌是绑定了ITER项目,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核心供应商,垄断了国内核聚变用铌钛合金市场,全球市占率约15%。2025年手里的超导材料订单已经排到60吨,目前已经交付24吨,光这部分业务就能贡献稳定营收。技术上更是没对手,工程化生产技术国际领先,毛利率长期维持在45%以上,比普通制造业高太多。

可能有人担心技术路线变化,但低温超导目前是磁约束的主流,中国“环流三号”、EAST装置都在用它的材料,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随着CFETR项目启动,它的订单还会持续增加,长期来看就是吃“超导材料国产化”的红利,确定性非常高。2025年一季度,它的高温超导业务收入同比直接涨了120%,净利润增速更是吓人,这就是技术垄断的底气。

2. 永鼎股份:高温超导“领跑者”,独供国产尖端装置

如果说西部超导强在低温超导,永鼎股份就赢在高温超导这条更有潜力的赛道。高温超导带材(YBCO)能在相对高的温度下实现超导,是下一代聚变装置的核心材料,而永鼎股份是国内唯一能批量生产这种材料的企业。

它的技术有多牛?生产的高温超导带材耐温1.5亿摄氏度,磁通钉扎强度是国际标准的3倍,独家供应我国“洪荒70”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这可是下一代聚变装置的标杆。2025年刚拿到中核集团1.2亿元的CFETR磁体订单,还锁定了2025-2030年ITER项目41亿元的长期订单,商业化潜力已经实实在在兑现了。

高温超导是未来的方向,因为它能让磁体体积更小、磁场更强,更适合紧凑型聚变装置。永鼎股份提前布局,现在已经形成产能优势,等HL-4、BEST这些新装置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它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这种“技术卡位+订单落地”的公司,长期价值不言而喻。

3. 安泰科技:偏滤器“隐形冠军”,全球市占率超80%

很多人不知道偏滤器是什么,但它是聚变装置的“保命部件”——直接接收1亿度等离子体的热负荷,功率密度达10MW/m²,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地方放一个燃气灶,必须用耐高温、高导热的钨铜复合材料。而安泰科技就是这个领域的全球龙头。

它是ITER项目钨铜偏滤器、包层DEB部件的核心供应商,市占率超80%,累计已经交付数万件涉钨零部件,全球范围内根本找不到对手。国内的EAST装置关键部件也是它独家供应,2025年新签聚变堆部件订单超2亿元,技术壁垒高到别人连边都摸不到。

更关键的是它的材料优势,能生产全系列钨部件,从原材料到成品全链条自主可控,毛利率比同行高10-15个百分点。偏滤器是每台聚变装置的必需品,而且属于消耗品,只要聚变装置在建设、运行,它的订单就不会断。2025年它的聚变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22%,完全脱离了“概念炒作”的范畴,长期盈利特别稳。

4. 国光电气:真空部件“全能选手”,市占率超60%

真空室是聚变装置的“容器”,要把内部抽成高真空,还要耐1亿度高温、抗等离子体冲刷,制造难度极大,而国光电气是国内唯一具备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全链条制造能力的企业。

它的市场地位有多稳固?在国内聚变堆核心部件市场,市占率超60%,同时还是ITER项目偏滤器的独家批量供应商,国产化率超90%。更厉害的是它的成本控制能力,突破了包层系统模块化方案,能把制造成本降低30%,这在大工程招标里简直是“降维打击”。

2025年第一季度,它的核聚变相关订单同比增长35%,随着CFETR项目进入工程阶段,这块业务占比有望突破20%。真空室是聚变堆的“大件”,每台装置只需要一套但价值量极高,拿到订单就能锁定大额收入。它自主研发的兆瓦级微波加热系统还进入了下一代堆型研发,技术储备足够支撑长期增长,业绩确定性很强。

5. 上海电气:全产业链“巨无霸”,从部件到系统全覆盖

上海电气是核聚变领域的“全能型选手”,不像其他公司专注单一环节,它能提供从磁体、真空室到主机系统的全产业链设备,是国内唯一覆盖核聚变全产业链关键设备的企业。

它的王牌项目是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的主机系统,这可是下一代聚变装置的标杆,技术实力直接拉满。同时它还深度参与ITER和CFETR项目,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都有布局,2024年核聚变订单同比直接翻倍,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145.69%,业绩增长势头非常猛。

更重要的是它的抗风险能力,核聚变业务还在增长期,但它的传统核电、风电业务能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撑每年数十亿的研发投入。这种“大平台+强技术”的公司,既能享受核聚变爆发的红利,又不用担心行业短期波动带来的风险。HL-4装置的系统集成订单大概率也会落入它手,长期成长的确定性极强。

6. 中核科技:核级阀门“安全卫士”,市占率超70%

聚变装置里有上百个阀门,控制着 coolant、气体、真空等各种系统,一旦出问题可能引发连锁故障,所以核级阀门被称为“安全卫士”,对可靠性、耐腐蚀性要求极高,而中核科技就是这个领域的绝对龙头。

它独家供应“中国环流三号”80%的真空密封阀门,在“星火一号”项目中直接拿下6.5亿元部件订单。其“聚变级真空阀门”能承受1.6亿度等离子体冲击,寿命达10万小时,技术参数打破国外垄断,光相关专利就有47项,2025年上半年市占率高达72%。

阀门虽小,但属于“刚需消耗品”,每台聚变装置需要上百个,而且定期要更换,市场需求是持续的。它还通过了ITER项目的严苛验证,已经为其供应超6000万元阀门,海外市场也在打开。随着国内外聚变装置密集建设,阀门需求会持续放量,业绩增长的确定性非常高。

7.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全球龙头”,技术适配下一代装置

如果说超导材料是“食材”,那超导磁体就是“成品菜”,是聚变装置的“心脏”,而联创光电是全球少数能造大口径高场高温超导磁体的企业。它完成了国际首根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缆线研制,临界电流密度达2.8MA/cm²,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它最关键的优势是“技术路线适配性”,现在HL-4、BEST等主流装置都倾向“磁约束+高温超导”路线,而联创光电的磁体技术刚好完美契合。2025年它中标了中核集团“星火一号”混合堆项目,拿到18亿元大订单,超导业务毛利率高达42%,比很多同行高一大截。

2024年它的超导业务营收增长45%,随着下一代聚变装置开始建设,它的技术优势会更明显。磁体是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价值量占比高,一旦绑定项目就是长期合作,这种“技术卡位精准+订单落地”的公司,长期成长空间巨大。

8. 中国核电:商业化“国家队”,裂变+聚变双轮驱动

前面七家都是做设备和材料的,中国核电则是核聚变商业化的“最终玩家”。它战略投资10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还增资5亿元深化合作,是国内“裂变+聚变”双轮驱动的代表企业。

它的核心价值不是短期赚设备钱,而是长期享受商业化红利。核聚变从实验堆到商用堆,需要大量资金和运营经验,中国核电作为核电运营龙头,2024年净利润超90亿元,能为聚变研发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持。同时它深度参与CFETR等国家级项目,未来极有可能主导商用聚变堆的运营,这才是最大的蛋糕。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中国核电相当于“核聚变的稳定器”,既能分享行业成长红利,又因为有传统核电业务托底,波动比纯设备公司小。等到2030年聚变发电落地,它会是第一批把技术转化为利润的企业,长期持有能赚“商业化爆发”的大钱。

三、长期持有避坑指南:这3个误区千万别踩

选对公司只是第一步,长期持有还得避开几个常见的坑。很多人买核聚变概念赚不到钱,不是公司不行,而是犯了这些错:

1. 别只看“沾边”,要看业务占比和订单

现在很多公司蹭核聚变热点,发个公告说“布局超导材料”“与科研院所合作”,但实际聚变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连正经订单都没有。比如有的公司说参与核聚变项目,其实只是供应普通电缆,跟核心部件没关系。

怎么分辨?看两个数据:一是聚变业务营收占比,至少要超过5%才算沾边,像安泰科技22%、国光电气20%才是真主业;二是订单质量,优先选有明确金额的“中标通知书”,比如联创光电18亿元订单、永鼎股份41亿元长期订单,而不是“框架合作协议”这种虚的。

2. 别忽略技术路线,选错等于白等

核聚变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条路线,现在主流的ITER、CFETR、BEST都是磁约束路线,而且更倾向“高温超导”方向。如果选了主攻惯性约束或者低温超导老技术的公司,可能等不到爆发就被淘汰了。

比如现在高温超导磁体是下一代装置的核心,联创光电、永鼎股份就踩对了点;而有些公司还在做传统低温超导材料,虽然现在有订单,但未来增长空间有限。另外,像偏滤器、真空室这些部件,不管技术路线怎么微调都需要,安泰科技、国光电气这种“刚需部件龙头”更稳。

3. 别盯短期业绩,要看长期逻辑

现在核聚变还在工程化初期,很多核心公司的业绩会受传统业务拖累。比如西部超导2023年净利润下滑30%,但主要是因为传统航空材料业务波动,聚变相关业务其实在增长;上海电气的聚变业务占比才9%,短期业绩肯定靠核电、风电撑着。

投资这赛道要看“长期三要素”:技术壁垒够不够高(是不是独家供应、有没有专利)、项目绑定够不够深(是不是ITER、CFETR供应商)、订单增速够不够快(同比有没有增长30%以上)。只要这三点没变,短期业绩波动反而可能是布局机会,千万别被短期数据吓跑。

四、最后说句实在话:长期持有的核心是“跟着工程进度走”

夜已经深了,梳理完这八家公司,其实能发现一个规律:核聚变赛道的投资,本质是“跟着工程进度下注”。2025-2027年是实验堆建设高峰期,核心部件公司会先受益;2028-2030年是示范堆落地期,系统集成和运营公司会爆发;2030年后商用堆普及,全产业链都会迎来红利。

这八家公司刚好覆盖了不同阶段:西部超导、永鼎股份、安泰科技靠核心材料和部件,现在就能赚工程化的钱;上海电气、国光电气、中核科技靠设备集成,能吃到实验堆和示范堆两波红利;联创光电靠下一代技术,未来增长爆发力最强;中国核电则是赚最后商业化的大钱。

现在有人问“现在买还来得及吗?”其实核聚变是十年级的赛道,不是几个月的炒作。只要记住:别追概念票,盯紧有技术、有订单的真龙头;别在意短期波动,跟着BEST、CFETR的工程进度做长期布局。

最后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在纠结的:这八家公司里,你觉得哪一家的长期逻辑最硬?是技术垄断的安泰科技,还是卡位下一代技术的联创光电?或者是稳赚商业化红利的中国核电?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说说你看好的聚变标的,看看大家的逻辑是不是一样。

来源:森林里追逐的野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