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曲靖“五张名片” | 以“纯红”为底色的特色村庄,你知道吗

B站影视 2024-12-08 23:38 2

摘要:近日,记者一行走进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去感受这个以“纯红”为底色的特色村庄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红军长征过曲靖的光辉历史补足精神之钙。

以村口的红军广场为起点,再穿过红军过楼、红军街,一路看红色标语,听红色故事,最后喝瓢甘甜的红军井水。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去感受这个以“纯红”为底色的特色村庄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红军长征过曲靖的光辉历史补足精神之钙。

学习红色历史 寻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曲靖留下的光辉足迹

曲靖是云南省最大的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期间,分别于1935年、1936年两次过曲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曲靖留下了光辉足迹。途经云南的过程中,在曲靖境内扩红人数最多,行程最长,停留时间最久。现有革命遗址92处。伟大的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深深浸润着这块红色沃土。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即红二、六军团),长征先后两次途经曲靖市的富源、沾益、宣威、曲靖、马龙、会泽等县,停留及过境时间总计约30天,行程2000多公里,白龙山车心口和益白水曲靖关下村以及宣威虎头山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先后包围佯攻沾益、曲靖县城,攻克马龙、宣威、会泽县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富源营上发布《关于消灭沾益曲靖白水之敌的指示》,在曲靖西山三元宫召开重要会议,作出抢渡金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形成《关于我军抢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等电文。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打土豪,分浮财,开仓济贫,纪律严明,全区各族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先后达2000余人。红军长征过曲靖的革命斗争实践,为中共曲靖地方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红军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人民利益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思想,英勇顽强、不畏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曲靖地区各族人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补足精神之钙 到红色教育基地汲取精神力量

“三元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1935年4月27日红军长征过曲靖时,在关下村缴获龙云送给薛岳的云南军事地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宿营并召开渡金沙江会议的革命遗址。”

“红色文化,是三百户最重要的文化名片和靓丽底色,我们称这里为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为什么是‘第一村’?因为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有曲靖籍的第一个党员——金耀曾,曲靖籍的第一个女党员——伏瑞贞,曲靖唯一的女红军——叶琳。可以说三百户村的历史,见证了不同时期曲靖人民革命斗争历程。”

“每年都会有数万人走进三元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三百户营村接受红色教育。”讲解员在讲解中向记者介绍,每年度曲靖市各单位和部门,都会结合工作实际和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汲取精神力量。

为进一步传承红色精神,重温红色历史,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增强学员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近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2024级在职研究生社会管理专业曲靖教学班70名学员到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开展“重温红色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党日活动。让红色血液和红色基因流进脑海,流入心田。通过认真聆听、认真学习、认真领悟,所有学员均表示,时刻铭记光荣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砥砺前行。

谋划乡村振兴 把游客流量转换为经济增量

以红色历史为依托,把游客流量转换为经济增量,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三百户营村即是如此。

“在乡村振兴中,三百户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抓基础、兴产业、解民困,推动老村旧貌换新颜。”三宝街道五联社区党总支书记汤倩介绍,近年来,三百户营村充分盘活利用老村内闲置的167间16700平方米老旧房屋,不断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军屯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

将时间的坐标轴退回到2022年,五联社区党总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充分调动和发挥三百户营村群众支持参与村庄发展建设,对老村进行整体红色文化元素塑造,村集体按照市场价格对老村内所有闲置房屋进行统一流转使用20年,对流转的闲置房屋进行除险加固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红色文化、军屯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对闲置房屋进行装修装饰发展乡村旅居产业。

“这条路真的走对了。”介绍中,汤倩激动了起来,通过打造“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为三百户营村带来了财产收入、服务型收入、经营性收入、资产分红收入和带动性收入等“五大收入”,“不但附加值高,而且都是当地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当地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同时,三百户营村的集体经济也“井喷”起来,从2022年的“不足10万”到2024年的“近50万”。

在下一步工作中,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将按照中央、省、市、区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不断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军屯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推进“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建设,不断增强移民新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博达 殷洁 李文诗 杨子双

责编:黄芳

审核:黄世俊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