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儿个风大,把院里的玉米秆吹得“哗哗”响,我蹲在墙根下编竹筐,听村头广播里说啥“粮食战争”,没太听懂,倒是想起前几天城里侄子回来,拿着手机给我看的文章,说咱中国的庄稼,跟美国比差着老大一截子。
今儿个风大,把院里的玉米秆吹得“哗哗”响,我蹲在墙根下编竹筐,听村头广播里说啥“粮食战争”,没太听懂,倒是想起前几天城里侄子回来,拿着手机给我看的文章,说咱中国的庄稼,跟美国比差着老大一截子。
他手机里有串数字,我记不清具体的,就记得他说,咱种一亩小麦的成本,比美国高两倍还多。
我当时就笑了,说“能不多吗?你看咱这地里的活,哪样离得开人?”开春种麦,得弯腰撒种、起身耙地;夏天浇地,扛着水管在地里跑,晒得脊梁脱皮。
秋天收麦,虽说现在有收割机,可一亩地要花一百多块,收完还得拉回家晾晒,夜里还得起来看天气,怕下雨淋了。
可美国那边,侄子说人家几个人管上千亩地,从种到收全是机器,坐在驾驶室里吹着空调就把活干了,能不贵吗?
就说大豆吧,前几年我也种过。种了三亩,忙了大半年,收了两千多斤,拉到镇上卖,算下来除去种子、化肥、农药钱,才挣了不到一千块。
后来听说超市里的大豆油,好多是从美国、巴西运过来的,人家的豆子又便宜又好,咱自己种的根本拼不过。
再后来,村里种大豆的人越来越少,都改种玉米和小麦了,至少这两样是自己吃的,不用愁卖。
侄子还说,咱国家每年要从国外买好多大豆,差不多十亩地里有八亩半的豆子是进口的。
我听着心里有点不是滋味,问他“那要是人家不卖咱了咋办?”他说国家有办法,咱的大米、白面够自己吃,这是底气。
可那些大豆、棉花这些,还是得靠进口,就怕哪天人家卡脖子。
我种了一辈子地,从记事起就跟着我爹在地里刨食。那时候穷,吃不饱饭,现在好了,顿顿有馒头、有米饭,可这地里的难处,外人不一定知道。
村里像我这样的老农民,大多六十多岁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没人愿意种地。不是不想种,是种着地不挣钱,还累得慌。
去年村里统计,说咱全国有两亿多农民,可美国才两百多万人种地,人家不光养活自己,还能把粮食卖到全世界,人家的农民也挣钱多。
风停了,我把编好的竹筐靠在墙上,看着地里的玉米。今年的玉米长得还行,就是不知道收完能卖多少钱。
侄子说,以后会越来越好,会有更先进的机器,会有更好的种子,农民也能挣着钱。
我盼着那一天,盼着咱种地不用再这么累,盼着咱自己种的粮食,也能像美国的那样,又好又便宜,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跟老婆子说这事,她说“管那么多干啥,咱把自己的地种好,有饭吃就行。”
理是这个理,可我总觉得,咱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地里的事是大事。就像侄子说的,这粮食战争,不是真的打仗,是藏在地里的较量。
咱农民能做的,就是把地种好,可也盼着上面能多给点帮忙,让种地能挣着钱,让年轻人愿意回来种地。
毕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话咱老辈人传了多少年,错不了。
来源:老陈讲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