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血案牵连3万!胡惟庸真的谋反了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22:15 1

摘要:要聊这事,得先弄明白丞相是干啥的。古代皇帝管天下,不可能啥都自己干,丞相就是帮他处理政务的大管家,权力相当大。胡惟庸从洪武六年当上右丞相,后来又升左丞相,手里的权越来越重,渐渐就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明朝刚建十三年,南京城里就出了件大事。丞相胡惟庸被皇帝朱元璋砍了头,罪名是“谋反”。谁都没料到,这案子一查就是十年,最后竟有3万人跟着送了命。

要聊这事,得先弄明白丞相是干啥的。古代皇帝管天下,不可能啥都自己干,丞相就是帮他处理政务的大管家,权力相当大。胡惟庸从洪武六年当上右丞相,后来又升左丞相,手里的权越来越重,渐渐就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官员能不能升官,他不跟朱元璋打招呼就拍板。大臣给皇帝写的奏章,他先拆开看,内容对自己不利的,直接压下来不让朱元璋知道。还有人想走他的门路办事,金银、好马、大房子往他家送,堆得满院子都是。换谁是皇帝,心里都不会痛快。

朱元璋也不是软柿子,他早看胡惟庸不顺眼,想办法压他的权。洪武十年,朱元璋专门设了个通政司,规定所有奏章必须直接送自己手里,断了胡惟庸扣奏章的路。他还把汪广洋找回来当右丞相,想让两人互相牵制,别让胡惟庸一家独大。

可这些招都没管用。胡惟庸根基太深,还是把权力攥得死死的,丞相的权力照样能跟朱元璋的皇权掰手腕。真正让矛盾爆发的,是“占城国朝贡”那事。

占城国在现在越南那边,当年是明朝的藩属国,派使臣来朝贡,是得皇帝亲自接待的大事。胡惟庸倒好,压根没跟朱元璋说,自己就随便打发了使臣。朱元璋知道后火冒三丈,先把汪广洋赐死——你当右丞相,这么大的事不报告,留着干啥?接着就给胡惟庸安了“通倭通虏”的罪名,说他跟日本倭寇、北方蒙古勾结,想造反。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被处死,他的家人也没能幸免。按说案子到这就该结了,可朱元璋没停手,他要“追查胡党余孽”,也就是跟胡惟庸有关系的人。这一查就收不住了,从朝廷大官到地方小吏,甚至卖菜的、做小买卖的,只要跟胡惟庸家沾过一点边,都被卷了进来。

洪武二十三年,77岁的李善长也被揪了出来。李善长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朱元璋还赐过他免死铁券,承诺能免他两次死罪、免他儿子一次死罪。结果就因为他弟弟跟胡惟庸有勾结,他自己知道胡惟庸想谋反却没报告,朱元璋就不认账了。

免死铁券成了废纸,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人都被处死,只有他娶了公主的儿子,沾了皇室的光,被流放到外地保住了命。到这时候,整个案子牵连的人数已经到了3万,全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

很多人以为朱元璋是为了平叛才杀这么多人,其实不是。他的真实目的,是借这个案子彻底废除丞相制度。胡惟庸死的第二天,朱元璋就下旨,把中书省——也就是丞相办公的地方给撤了,还把丞相的权力拆成六份,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部长直接对他负责。

朱元璋还对外说:“自从秦朝设了丞相,没过多久就亡国了,汉朝、唐朝、宋朝跟着设丞相,也总有小人乱政。”这话根本站不住脚。秦朝亡国是因为暴政,不是因为有丞相;汉朝的萧何、唐朝的房玄龄,都是有名的好丞相,正因为有他们帮忙,才有了盛世。朱元璋这么说,就是为了给自己废丞相找个借口。

更有意思的是,胡惟庸“谋反”的证据根本站不住脚。《明史》里明明白白写着,胡惟庸谋反的证据“还没完全暴露”,很多所谓的证据,都是在他死后编出来的。胡惟庸死前,没调动过一兵一卒,没搞过任何谋反的实际行动,所谓的“谋反”,就是朱元璋编的幌子。

废了丞相后,朱元璋把所有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他每天要处理几百份奏章,忙得饭都顾不上吃。后来他设了殿阁大学士,让这些人帮他整理奏章、出出主意,但不让他们掌权,说白了就是个帮忙打杂的。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设了内阁,内阁大学士看着权力大,其实还是皇帝的秘书,没资格决定国家大事。

这种皇帝独大的制度,从明朝一直用到清朝。但代价也很明显,官场变得死气沉沉。那时候的官员,每天早上上朝都要跟家人告别,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谁都不敢说真话,不敢主动做事,怕不小心被安个“胡党余孽”的罪名,全家都得遭殃。

你再看看唐朝、宋朝,那时候有丞相跟皇帝一起商量国事,官员敢直言进谏,朝廷里有不同的声音,文化、经济都搞得很红火。明朝倒好,因为一个胡惟庸案,把“君臣共治”的好传统给丢了,官场越来越僵化。

胡惟庸案过去几百年了,可里头的门道值得琢磨。3万人的性命,不是死在“谋反”的罪名上,是死在朱元璋想独揽大权的欲望里。古代皇帝为了权力,能下这么狠的手,也让我们明白,权力这东西,不能只握在一个人手里,得有制度盯着,才能不闹出乱子。

来源:小超历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