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借助油气管网“管住中间,放开两端”的天然气基础设施输送模式,中国正在开展政府与市场协同改革路径。
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探索区域联动同时,还需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天然气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
文 ‖ 杨汉峰
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探索区域联动同时,还需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天然气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
合理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借助油气管网“管住中间,放开两端”的天然气基础设施输送模式,中国正在开展政府与市场协同改革路径。
积极探索区域联动
长三角与川渝地区在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中积极探索区域联动。首先,长三角地区是主要的消费中心,经济高度发达,用气总量巨大且仍存在增长潜力,工业、商业、发电、城市燃气需求多元,对价格承受能力相对较高。本地区高度依赖外部资源,包括进口LNG(通过沿海接收站)、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海气等多种气源。因此,该地区气源结构复杂。从价格基础看,其门站价受国家基准门站价体系影响较大,但实际交易价格(尤其合同外气量)与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形成的现货价格、进口LNG成本关联度高。该区域市场活跃度高,且交易量大,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是该区域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现货和合同交易平台。
其次,川渝地区的定位是重要的天然气生产中心和输送枢纽(页岩气主产区,川气东送起点),本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天然气产能主要来自中石油西南油气田、中石化普光气田以及川渝地区央企的页岩气公司等,同时也承担了满足本区域需求及外输保障的重任。川渝地区拥有显著的自产资源优势,自给率相对较高,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低于长三角。价格基础是国家基准门站价体系与本地资源开发成本的联系更紧密。历史上形成的“梯级累加、区域联动、动态调整”机制特色更鲜明(即上游出厂价加管输费形成区域内门站价,再根据区域内的成本差异向下游传导)。该区域内交易也十分活跃,但跨区域市场化交易的相对活跃度和价格影响力较上海油气交易中心略低,更侧重于服务本地产能和保障区域内外输供给合同的执行。
区域联动深化趋势与异同点
无论是长三角还是川渝地区,都积极参与市场化改革,其门站价中市场化交易部分的比例都在提高。合同外气量、竞价交易、非常规气等价格基本由市场形成;两地都依托交易中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对长三角是核心,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是川渝区域交易的重要平台,两者协同发展;都面临保供与稳价的平衡使命。在市场化推进中如何确保民生用气稳定供应,平抑异常价格波动是共同课题。
不同的是,长三角更侧重“价格输入与反应”。深化联动意味着更快速、更有效地将上海油气交易中心形成的更接近国际市场的价格信号,通过优化门站价格管理机制与扩大平台交易气量比例等方式传导至本地市场。需要发展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如期货、期权)以应对高波动性;而川渝地区更侧重“资源输出与成本传导”。一方面需要将资源地的开发成本、管网输配成本更科学地反映到外输价格中,建立合理的资源地收益分享机制;另一方面在本地市场,继续完善“梯级累加”与成本变动及时调整的机制,并提升通过交易平台参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综合来看,长三角是跨区域交易的主要目的地和价格信号接收方。川渝既是跨区域资源的输出地,也是承接外来资源的区域市场。
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区域联动深化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进程。长三角模式和川渝模式分别代表了消费中心型区域和资源地+枢纽型区域在定价机制改革和联动深化中的不同路径和特点。区域联动深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区域有特色、全国一盘棋”的市场格局,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兼顾保供、稳价和社会责任。长三角和川渝两地作为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关键两极,其模式实践和深化互动将对整个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国际视角定价机制市场化提速
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在区域联动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国际相比,天然气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市场化程度差异较大。当前,中国正处于由政府主导定价向市场发现价格的过渡期,现货及期货市场有待完善(2025年市场化交易量预计35%),而欧、美、加基本实现完全市场化定价。以美国为例,美国采用完全市场化的枢纽交易定价。价格主要由NYMEX期货市场及多个实体交易枢纽(以Henry Hub为基准)的供需平衡决定。具备高度透明、流动性强、金融衍生品丰富的优势,便于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2025年最新参考数据显示,亨利枢纽(Henry Hub)期货主力合约价约3.1美元/MMBtu (约合0.84元/立方米)。市场化指数接近100%。其次,定价基准不一样。中国依赖“门站指导价+区域浮动”组合机制,而欧、美、加则主要依靠枢纽或指数。再次,价格水平有差距。国内综合用气成本 (含管输、配气等)仍显著高于北美市场,略高于欧洲水平。发电用气门站价(2.1~2.3元/立方米)远高于美国基准价(约0.84元/立方米)。最后,关于管输与市场准入。中国的管网第三方公平开放程度(2025年开放服务占比约70%)低于欧美成熟市场(普遍≥95%)。
国际经验表明,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能够更好地反映天然气的供求关系和价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短期交易和长期合同交易相结合的定价模式,使天然气价格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引导天然气消费与投资。
此外,中国应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天然气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包括天然气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及终端用户等。建立健全天然气交易平台,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天然气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运行。
与此同时,中国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多元化供应保障,积极拓展国际天然气供应渠道,加强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通过进口LNG与管道气的方式,提升天然气供应的多元化水平。参与国际天然气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中国在国际天然气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