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棺材年销500亿:一个“晦气”产业,凭什么征服了全世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2 06:39 1

摘要:比如:有人靠直播卖鱼赚了千万,有人靠代工毛绒玩具做到出口第一,还有人靠卖棺材,干成了一个500亿的大产业。

在中国,有些财富故事听起来不可思议。

比如:有人靠直播卖鱼赚了千万,有人靠代工毛绒玩具做到出口第一,还有人靠卖棺材,干成了一个500亿的大产业。

没错,主角就是那个曾被网友玩坏的地方:山东曹县。

几年前,全网调侃“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

可谁能想到,真正让曹县立于世界之巅的,不是床,不是汉服,不是网红主播,而是棺材,一种在人们印象里“晦气”的东西。

这个被许多人避讳提起的行业,成了曹县人的金饭碗,甚至有人辞掉老师、公务员的工作,投身其中,一个月赚几十万。

这背后,不只是发财的神话,更是一场关于中国制造、产业智慧与文化心理的现实样本。

01

故事要从泡桐树说起。

在菏泽平原,这种树几乎随处可见,它们长得快,几年就能成材,但木质太软太轻,做家具不行,当柴火又嫌浪费。

过去,村民对泡桐的评价只有四个字:“烧都不值。”

不过有人动了脑筋,就说:“家具不行,棺材行不行?”

这一念之差,彻底改变了曹县的命运。

棺材要轻,要好看,要便宜,泡桐木恰好全占齐,轻便好搬,纹理细腻,还能雕刻花纹。

一场废材变宝材的逆袭,从那一刻开始。

于是,全县人开始种泡桐、砍泡桐、烘干泡桐、做棺材。

木材厂、加工厂、雕刻厂、贸易公司一夜之间遍地开花。

在曹县,一棵泡桐树能带动几十道工序,从伐木、锯板、打磨、喷漆到出货,每一步都有人靠它吃饭。

有当地人笑着说:“曹县的空气里都带着泡桐香。”

如今,曹县每年出产的泡桐棺材能装满上万只集装箱,出口几十个国家,年产值超500亿元,几乎垄断全球一半市场。

一棵没用的树,成了全球身后事的刚需材料。

02

中国人做生意有句老话:“哪儿有需求,哪儿就是市场。”

曹县棺材的第一个大买家,是日本。

日本老龄化世界第一,几乎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老人。

老龄化就意味着对“身后事”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日本殡葬文化极其讲究,葬礼规模堪比婚礼,一口好棺材,是体面离开的象征。

问题是,日本本地棺材贵得离谱。

最普通的要几万人民币,稍微有雕花的就得十几万。

相比之下,曹县的棺材质优价廉,一口只要人家十分之一的价钱。

日本进口商看了一眼成本,再看了一眼工艺,当场决定:买!

于是,曹县成了日本殡葬用品最秘密的供应商。

很难想象,如今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的殡仪馆里,九成以上的棺材,其实来自中国。

换句话说,日本人的最后一程,很可能是躺在一口曹县制造的泡桐棺里完成的。

日本之后,欧洲紧跟其后。

在意大利、德国、法国,曹县棺材同样受到追捧。

意大利人喜欢金雕银饰的华丽款;德国人偏好线条简约的极简风;法国人讲究浪漫庄重。

曹县的厂家迅速分出产品线,哪国需要什么风格,就定制生产哪一款。

不仅做得快,还做得便宜。

欧洲本土棺材动辄上万欧元,而曹县的出厂价只有三分之一。

有欧洲殡葬商直言:“曹县的棺材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

到2023年,中国棺材出口额已超过5亿美元,增速惊人。

这不是昙花一现的风口,而是全球老龄化趋势下的长期红利。

03

在曹县,卖棺材不再是老匠人的手艺活,而是一门国际贸易。

刘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她原本是一位小学老师,工作稳定,收入不高但体面。

可在看到身边朋友靠出口棺材月入几十万后,她心动了。

2023年,她做了个惊人的决定——辞职,创业卖棺材。

最开始,没人看好她,家里人劝她:“教书多好,别折腾。”

同事笑她:“这行晦气,还能有未来?”

但刘莹不信邪。

她白天跑工厂,晚上学外贸、做网站、联系海外客户,甚至自学各国葬礼文化。

她发现,每个国家的死亡仪式,其实是另一种消费文化。

她研究出欧洲市场的规律,冬天是旺季,因为气候寒冷,死亡率高。

中东市场喜欢金色、亮色款式,非洲客户喜欢雕花夸张、颜色浓烈的风格。

掌握了规律,她的生意一飞冲天。

仅2024年上半年,她的团队就出货5000多口棺材,客户遍布意大利、波兰、埃及。

一个原本拿着几千月薪的老师,如今每月净赚几十万。

她笑着说:“别人觉得我干的是晦气的活,我觉得我是在帮人最后一程体面走完。”

在曹县,像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有人是退伍军人,有人是返乡大学生,还有人是被裁员的中年打工人。

在曹县,棺材早已不是禁忌,而是一种稳定的生计。

04

曹县棺材的成功,绝不是运气好,它是一整套产业逻辑的胜利。

从泡桐种植、木材烘干、雕刻、喷漆到出口,每一个环节都能找到专业工厂。

有的企业只负责打磨棺盖,有的只做雕花图案,有的只做五金配件。

一口棺材可能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但平均只需20天就能从原木变成成品。

这就是“中国制造”的效率。

很多人以为棺材都是手工活,但现在的曹县工厂已经上了智能生产线。

自动切割机、喷涂机、雕刻机齐上阵,一个工人能管十几台机器。

生产效率提升数倍,成本反而更低。

再加上环保涂料、防腐技术、烘干工艺升级,曹县棺材不再是便宜货,而是国际标准的中高端产品。

很多地方的人觉得棺材晦气,曹县人反而觉得它是积福。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这行永远有需求,不怕周期,不看风口。

正因为敢做别人不敢碰的事,他们反而成了赢家。

在曹县的市场里,棺材被陈列得像家具一样,颜色各异,花纹精致,甚至有“艺术款”。

有些年轻设计师还在做文创棺材,把传统文化元素融进去。

“死”这个字眼,在他们眼里,不再是忌讳,而是一种产业语言。

过去,曹县人只做出口代工,如今,一批企业开始注册国际品牌,在海外设点、建仓,甚至考虑建厂。

有人说:“曹县正在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品牌’。”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出口棺材,而是在思考如何把这门身后产业做得更文明、更现代、更尊重文化。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软实力输出。

05

从表面上看,曹县棺材的崛起有点“魔幻”,但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事实:

在全球产业分工里,中国人永远能找到新的缝隙。

当欧美在做芯片、汽车、AI时,曹县人靠一棵树、一台锯、一双手,把冷门生意做到极致。

其实,他们的逻辑不复杂,别人嫌弃的,我去做;别人忽略的,我做细。

只要做得够专、够快、够稳,再小的市场也能做成世界第一。

更重要的是,曹县让我们看到,所谓低端制造,并不是低能制造。

它需要产业配合、供应链智慧、文化洞察力。

一个小县城能做到全球一半棺材出口,本身就是对“中国制造”的最佳注脚。

有人调侃:“曹县人靠卖棺材,赚的是全世界的‘终身客户’。”

这话虽然冷幽默,却透着一种深刻的商业哲学,真正的生意,不在风口,而在需求的底层逻辑里。

很多人笑曹县,笑他们“土”,笑他们“俗”,笑他们靠棺材发家。

但真正懂商业的人会说:曹县才是最懂人性的地方。

他们看透了消费的必然,看准了市场的缺口,也敢在被避讳的领域里深耕。

靠一门“冷门生意”,让十万人有了饭碗,让一个县城年入500亿,让世界记住了“中国制造”的另一种可能。

或许,这就是曹县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们用棺材,敲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