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大,特等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22:03 1

摘要: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自去年竞赛启动以来,工程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共组织了41支队伍、200余名学生参加校赛和省赛。经省赛选拔我校共有6支队伍入围“智能+”赛道、虚拟仿真赛道、新能

2025年中国大学生

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全国总决赛在大连理工大学圆满闭幕

安徽理工大学参赛团队表现优异

获得

特等奖2项

一等奖2项

二等奖2项

大连理工大学赛场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自去年竞赛启动以来,工程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共组织了41支队伍、200余名学生参加校赛和省赛。经省赛选拔我校共有6支队伍入围“智能+”赛道、虚拟仿真赛道、新能源赛道三个赛道总决赛。其中工程实训中心王若淳、冯晓阳、王辉指导的2支队伍分别荣获智能物流搬运赛项、太阳能驱动车赛项特等奖,机电工程学院张政、阮学云指导的2支队伍分别获得温差能驱动车、太阳能驱动车赛项一等奖,机电工程学院侯永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玉指导的队伍分别获智能救援赛项、工程场景数字化赛项二等奖

比赛现场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是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重要赛事,也是安徽省教育厅认定的A类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本次大赛以“交叉融合工程创新求卓越,守德崇劳制造强国勇担当”为主题,重点考察学生利用跨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服务制造强国的卓越工程技术后备人才,培养服务制造强国的卓越工程技术后备人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体系。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3268所高校、26324支队伍、86746名学生参加此次大赛。经校赛和省赛选拔,共有417所高校、1135支代表队、6000余名师生参加了总决赛。

智能物流搬运赛项

获奖等次:全国特等奖

参赛选手:胡嘉、李相哲、余巍、郭润之

指导老师:王若淳

本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以创新机械臂结构与多模态定位系统为核心,由电控、机构、视觉三组协同开发,在工业自动化与智能仓储领域优势显著。主控采用STM32F407VET6芯片,所有电路板自主设计,搭载FreeRTOS系统,融合惯性导航、高精度步进电机及自制正交编码器,结合CNC精密车身结构与优化悬挂方案,实现稳定配重与精准运动控制;视觉端为香橙派4搭载USB相机,基于OpenCV识别二维码、物料特征及坐标,引导机械臂精准搬运。团队经一年技术攻关,迭代3版4辆车,攻克车轮空转致停滞、视觉定位漂移、多部件协同响应延迟等难题。国赛初赛入围后,团队迎来社区赛5小时极限挑战:机构组适配异形物料夹爪,视觉组进行条形码识别并解算位置偏差,电控组整合数据并重构代码,最终团队协作完成全流程任务。本项目模块化设计使系统可灵活匹配不同场景,增强环境适应性。这些创新成果推动物流行业智能化转型,为构建高效、精准、可持续的现代物流体系提供创新技术支撑,对促进工业生产数字化与运营成本优化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太阳能电动车(新能源车赛项)

获奖等次:全国特等奖

参赛学生:张子乐、闫其睿、张志涛、汪俊伟

指导老师:冯晓阳、王晖

本作品基于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要求,紧扣双碳,与国家绿色低碳紧密结合,引入绿色技术创新,以模拟长征情景为核心场景,适配6000mm×6000mm正方形场地,需按16个标志点和若干情景标志点轨迹行驶;同时结合太阳能电动车运行需求,围绕轨迹精准控制、能源高效利用及整车轻量化展开设计。本团队对比凸轮、曲柄连杆等转向机构,发现凸轮转向机构具备简单紧凑、空间占有率小、精确度高、加工难度低的优势,且线接触特性无需考虑左右侧接触问题,可减少误差,提升精度。另外选用3D打印PETG车架及差异化材料(铝合金用于关键部件、3D打印用于非高速部件),解决整车轻量化与结构强度的矛盾,同时控制成本。在电路方面,本团队基于Stm32单片机实现经过标志点时灯亮和播报。该作品具备转向与传动融合创新,轻量化材料组合创新以及电路适应性设计,能很好完成赛题要求,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

温差电动车(新能源车赛项)

获奖等次:全国一等奖

参赛学生:马梓轩、张港豪、熊安健、王东生

指导老师:张政

本团队在温差赛项选用生物质能-酒精,通过它的燃烧获得热量,这些热量与冰块所产生的温度差通过温差片转化为电能为小车进行供电。小车结构有转向机构、微调机构和凸轮三个部分。小车的转向机构主要由导轨,凸轮推杆,滑块,微调千分尺,转向连接件,前轮,前叉组成,具有结构简单调整方便的优点。使用极坐标表示凸轮,通过MATLAB对凸轮进行模拟计算,根据运行轨迹得到相应凸轮曲线,得到理论凸轮后计算得到实际凸轮曲线。经MATLAB计算后,输出实际凸轮曲线各点的X、Y坐标,将MATLAB导出的坐标经EXCEL表格处理,为CAD提供坐标集合,最终通过CAD绘制出凸轮,使用激光非金属切割机进行切割,此方法具有凸轮高精度的优点。小车外壳采用3D打印,具有轻量化的优点。本团队也通过比赛内容设计了一款基于PW4040芯片的升压充电电路,通过嘉立创设计其原理图并进行其PCB电路板绘制,最终为比赛电容进行充电。

太阳能电动车(新能源车赛项)

获奖等次:全国一等奖

参赛学生:叶龙、蔡嘉梁、谷柳星、董佳恒

指导老师:张政、阮学云

太阳能新能源车是采用太阳能发电作为动力,即太阳能新能源车也称为太阳能电动车。本团队设计的车身采用红黄渐变涂装,象征朝阳初升、薪火相传。通过精密凸轮系统复刻长征路线,将红色精神与新能源科技深度融合。凸轮轨迹系统通过MATLAB算法优化压力角,精准映射长征路线,实现转向误差≤0.5°。凸轮轮廓曲线由长征路线数学转化,推动推杆控制前轮转向角。能源系统转换模式为太阳能→电能→机械能三级转换,超级电容实现快速充放电,超级电容管理系统支持恒流充电输入,实现高效能量转换,确保10分钟快充续航11.2分钟。作品在轻量化设计方面通过结构减重降低转动惯量,减少电机负载功耗,同时拓扑优化算法去除低应力区材料,齿轮辐条蜂窝镂空。

智能救援赛项

获奖等次:全国二等奖

参赛学生:丁海燕、王雅静、韩宇翔、张扬

指导老师:侯永刚

该智能救援机器人由机构、电控、视觉三组成员共同研发。在机构部分,团队采取共同设计的思路,保障电控视觉的适配性,该车底盘经过5次整体迭代已经10余次精细调整。另外在材料选择方面,根据不同需求选用碳纤维、ABS、PLA多种3D打印材料。在电控部分,全车采取HEL库开发,采用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可实现多线程任务处理。本车采用双F407芯片控制办法,主控板与大疆C板相互通信,各司其职释放计算性能。整车本车采取惯性导航方案,实现全场地坐标系建立,实现指哪走哪。我们在传统PID的基础上增加了二阶差分前馈,便于对电机的精细控制。在视觉方面本车采用openCV识别场地不同救援目标位置,并将位置信息传递给主控芯片,通过对多种物料训练可实现对不同形状物料的精准识别。

工程场景数字化赛项

获奖等次:全国二等奖

参赛学生:刘周莹、刘韶涵、田浩、黄振宇

指导老师:张玉

在煤炭开采领域,综采工作面作为现代煤矿生产的核心环节,其复杂性与高效性对煤炭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起着直接且关键的作用。然而,在普通大众看来,综采工作面的运作机制及采煤过程通常较为陌生,且难以理解。鉴于此,我们团队设计《智采新篇——综采工作面数字化全景科普与创新引擎》,致力于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综采工作面采煤这一复杂的工程场景进行数字化再现与科普,以达到全民科普的目标。我们深入调研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数据,分析综采工作面的实际运作状况,提取其中的关键技术和工艺,例如采煤机的运行轨迹、液压支架的支撑与移动以及刮板输送机的运输过程等。在此基础上,运用三维建模、 Unity 交互制作以及VR交互设备,对这些复杂的工程场景进行精准还原和生动展现。通过穿插交互关卡构建一个互动性强、沉浸感深的数字化科普场景,使大众能够直观地感受综采工作面采煤的过程,进而增强对煤炭开采行业的智能化发展的认知与了解。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10月13日)

编辑 罗 崇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