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英籍华人收藏家赵泰来先生的生命年轮定格在2025年的时光长河里,一位跨越国界守护文明根脉的赤子,带着他与6万余件国宝的传奇故事,化作了中华文化星空中一颗永恒的星辰。祖籍河南汝州的他,为何在广东?这与他的父亲有关,也与他大汉奸外公有关.......
深切缅怀“国宝守护者”赵泰来先生之一
当英籍华人收藏家赵泰来先生的生命年轮定格在2025年的时光长河里,一位跨越国界守护文明根脉的赤子,带着他与6万余件国宝的传奇故事,化作了中华文化星空中一颗永恒的星辰。祖籍河南汝州的他,为何在广东?这与他的父亲有关,也与他大汉奸外公有关.......
赵泰来先生
在广东东莞白沙行医的父亲竟然与国家时任外交部长是同学,他怎么从一名书香门第到英国乞讨?他坦言如果不是自己在英国的乞讨,可能命都保不住了?
赵泰来的收藏品
他在英国庄园的幽深地窖一干就是10年?在英国伦敦将价值8千万英镑的文物带回来?网上很多人说赵泰来先生的东西是假的,我当面问赵老师为何不回应,他告诉我背后的故事!为什么香港大学与他们家有关?他的外公写下的书法至今中国的银行还在使用......
8千万英镑的文物
笔者将这一系列的问号慢慢拉直(将在后来一一解答!)
他从变卖别墅筹集运费到将价值超8亿元的文物悉数捐赠祖国,他用一生践行着“让国宝回家”的誓言,以跨越山海的赤子之心,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4年,赵泰来出生于广东东莞一个浸润着书香的家族,曾外祖父是清末著名外交官伍廷芳——这位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先驱,早已将“家国”二字的分量刻进了家族血脉。
赵泰来
童年的赵泰来快乐的,但少年的他是悲惨的,没有读多少书却在古籍字画与人文典故的熏陶中长大,长辈们讲述的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悄然在他心中埋下了守护文化的种子。然而命运的考验来得猝不及防,1969年,父母在世前,哥哥连续9次偷渡香港没有成功,他用两个篮球偷渡香港成功,各种磨难下他投奔姨妈郑月娥,也正是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有幸拜入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门下学习书画。在笔墨丹青的世界里,他不仅练就了辨别文物真伪的慧眼,更从历代书画家“以文载道、以艺报国”的精神中,汲取了坚守文化初心的力量。
赵泰来陪同客人
1981年,一封来自英国的信件,彻底改变了赵泰来的人生轨迹。信中告知他,家族在英国一座庄园的地窖中,遗留着一批跨越千年的中国文物。当他千里迢迢来到英国,推开那扇尘封已久的地窖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不已:从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到秦汉的陶俑,从魏晋的佛教造像到唐宋的书画卷轴,从明清的瓷器玉器到罕见的金缕玉衣,6万余件文物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璀璨过往。那一刻,赵泰来没有丝毫私藏的念头,脑海中只有一个坚定的想法:“这些是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瑰宝,必须让它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赵泰来向的朋友讲解时
整理文物的过程,是一场耗时十年的“文化长征”。地窖潮湿阴冷,他常常戴着口罩、手套,跪在地上逐一擦拭文物上的灰尘;为了准确记录每件文物的年代与特征,他泡在图书馆查阅大量史料,向文物专家请教鉴定知识,甚至自学考古学与历史学。
我与儿子与赵泰来
有一次,他在整理一批唐代陶俑时,发现其中一件陶俑的手部有细微裂痕,为了避免修复过程中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他专程飞回中国,邀请西安博物院的专家赴英指导,仅修复这一件陶俑就耗费了三个月时间。这份对文物的敬畏与执着,让每一件经过他手的国宝,都被呵护得如同珍宝。
作者
然而,让国宝回家的路,远比想象中更艰难。当时英国对文物出口有着严格限制,为了规避政策障碍,赵泰来经过深思熟虑,加入了英国国籍;文物运输需要巨额费用,他毫不犹豫地变卖了自己在伦敦的4套别墅,将全部款项投入到文物捐赠事业中。有人曾问他:“你放弃了财富与便利,难道不后悔吗?”他笑着回答:“财富是身外之物,国宝回到祖国,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这比任何财富都更有意义。”
作者当年
1991年,赵泰来开始分批将文物捐赠给祖国。1995年,香港回归前,他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4卡车文化,4.7万件文物,其中41幅西藏唐卡,涵盖了明清两代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填补了国内唐卡收藏的部分空白;1998年,他又向广州番禺沙湾镇宝墨园捐赠1万余件文物,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子午鼎”,造型精美、纹饰繁复,是研究当时青铜铸造工艺与礼乐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当这些文物在博物馆的展柜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当无数观众驻足凝视、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时,赵泰来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世界上最大的鸡血石
赵泰来的作品被认证
除了捐赠文物,赵泰来还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事业。他担任宝墨园永远名誉园长期间,多次为青少年举办文物知识讲座,用自己与国宝的故事,点燃年轻一代守护文化的热情;他还参与编撰《赵泰来捐赠文物集》,详细记录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为文物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000年,他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捐赠事业的认可,更是对他赤子之心的褒奖。
慈喜书法赵泰来收藏
赵泰来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6万余件国宝,依然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他“让国宝回家”的信念,依然在激励着更多人投身文化守护事业。在这个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他用一生诠释了“家国”二字的深刻内涵——无论身处何方,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永远不会改变;无论面临多少困难,守护文明根脉的决心永远不会动摇。
作者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赵泰来先生就像一颗播撒文化种子的星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照耀着中华大地。那些他守护的国宝,将继续作为文明的使者,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那些被他感动的人们,将带着他的信念,继续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带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
作者带家与朋友一起与赵泰来合影
赵泰来先生,您放心,您守护的国宝,我们会继续守护;您热爱的祖国,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您的赤子之心,永照汗青!
来源:肖金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