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普:如果人类是猩猩进化的,为何现在的猩猩没进化成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14:39 2

摘要:当我们现在提到名字中包含“猩猩”的动物时,我们指的是诸如红毛猩猩(Pongo)、大猩猩(Gorilla)、黑猩猩(Chimpanzee)等,它们彼此间的区别是非常显著的。

对于那些习惯于将多种灵长类动物统称为“猩猩”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笼统的称呼在生物学分类上并不准确,因为这种做法忽略了它们之间的显著差异。

当我们现在提到名字中包含“猩猩”的动物时,我们指的是诸如红毛猩猩(Pongo)、大猩猩(Gorilla)、黑猩猩(Chimpanzee)等,它们彼此间的区别是非常显著的。

红毛猩猩属于人科下的猩猩亚科,并且是猩猩属(Pongo)的成员。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猩猩亚科的其它分支都已灭绝,包括:

巨猿属(Gigantopithecus)、西瓦古猿属(Sivapithecus)、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安卡拉古猿属( Ankarapithecus)、欧兰猿属(Ouranopithecus)。

而现存的红毛猩猩又分为婆罗洲猩猩(Pongo pygmaeus)和苏门答腊猩猩(Pongo abelii)两个亚种。

婆罗洲猩猩的外形如下所示:

在远古时代,我国南方的森林中也曾居住着大量的婆罗洲猩猩。《山海经·南山经》曾记载:“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吕氏春秋.本味》也有描述:“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掔、髦象之约。《水经注》中则提到:“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似狟豚,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断榖,穷年不厌。”

苏门答腊猩猩的外形则如下所示:

苏门达腊猩猩的雄性在发情期间力量远超雌性,并且十分渴望交配。年轻的雄性苏门答腊猩猩总是抓住任何与雌性交配的机会,而成熟的雌性则更善于避开它们,年轻的雌性则可能成为它们的目标……

因此,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说,当我们提到“猩猩”时,通常是指上述两种动物。在中文环境中,“猩猩”这一词汇可能还包括大猩猩和黑猩猩,但我们需要明白,大猩猩和黑猩猩实际上都属于人科下的人亚科。更具体地说,大猩猩属于人亚科下的大猩猩族,进一步细分为东部大猩猩和西部大猩猩。

至于黑猩猩,它们实际上是人族的成员。在人亚科下的人族中,黑猩猩属于黑猩猩亚族的黑猩猩属,包括黑猩猩和倭黑猩猩。

实际上,许多中文俗称在分类上都存在很大偏差。例如北极狐和沙漠狐,尽管都叫“狐”,但它们在分类上却相去甚远。类似的还有云豹、雪豹、金钱豹等。

此外,尽管人类位于食物链顶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进化的道路上比其他生物更为先进。在生物圈中,无论是人类、猩猩,还是老鼠、蟑螂、细菌,都是在现有环境下最为适应的进化形态。换言之,在当前的地球环境中,人类和猩猩只是各自达到了进化的最优状态,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只有在人类能够移居到地球以外的星球,或者彻底改变地球环境之前,上述观点才会成立。而且,一旦环境发生不可逆的恶化,人类未必能够凭借自身的智慧在其他生物中脱颖而出,成功存活下来。如果发生了毁灭性的核战争或超级瘟疫,说不定最后幸存的会是那些被称为“小强”的生物,如蟑螂、水熊虫、细菌等。

那么,人类为何从其他动物,尤其是其他灵长类动物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类别呢?这是因为人类拥有一些适应环境的独特进化优势:

人类与猩猩的共同祖先生活在森林中,需要在不同树冠之间精准跳跃移动,这促使它们发展出更加敏锐的空间感知能力。相比之下,其他动物基本在同一个维度内生活(鱼类除外)。此外,在森林中移动跳跃需要极高的抓握和攀爬能力,这就使得它们的上肢和手指脚趾更为灵活。在这个方面,猩猩的脚掌脚趾比人类更为发达,而人类的脚掌脚趾则相对退化。

而灵活的上肢和手掌,是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基础。与大多数动物只能用嘴来抓握物体不同,用手抓握物体的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其次,生活在树上的猿类需要寻找果实和捕捉昆虫小兽,这促使它们发展出更出色的记忆能力。否则,当它们在众多树之间穿梭后,很容易找不到回家的路。有人可能会提出鸟类也记得自己的窝,并且能进行长途迁徙。但与鸟类不同的是,猿类记忆的是一整套在树间移动的路径,而鸟类只需记住一个大致的坐标即可。

再者,猿类多为群居动物,具有社会性。这一点在现代猿类中依然可见,例如孙悟空就是一个群体的领导者。社会性使得动物产生了交流的需求,例如狼的嚎叫。

尽管所有动物都会发出声音,但灵长类动物在交流方式上不断精进,甚至发展出了语法系统。(现在,你是否明白了学习语言时强调语法重要性的原因?)

正是由于上述的这些优势,人类与猩猩的祖先——猿类——从其他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灵长类,并且拥有了独一无二的高级智慧。接下来,人类将与猩猩(的祖先)走上不同的进化道路。

大约2200万年前,地质构造的微妙变化影响了非洲大陆的气候,使其变得更加寒冷干燥。至500万年前,非洲中部的地带则迎来了明显的季节更迭。这一气候变迁引发了重要后果:非洲大陆曾广袤生长的裸子植物,被大量涌现的被子植物所替代,成为森林的新主人。具体来说,原本四季常绿的阔叶林,逐步被易燃的落叶混交林所取代。

这种气候与植被的双重变化,直接影响了森林火灾的频发程度。正如古人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雷电成为了许多火灾的导火索。火灾一经发生便难以遏制,无数动物随着森林一同化为焦土,未能及时逃离的则被活活烧死。看到这儿,你是否以为人类的祖先凭借敏捷迅速躲过了灾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祖先同样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不仅被大火夺走了生命,还被迫离开了森林。相较之下,猩猩的祖先们在低纬度潮湿的丛林中安然无恙,少有天火之苦。它们在那片乐园中称王称霸,眼看我们的祖先在灾难中颠沛流离。

然而,我们的祖先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并未被环境的剧变所压倒,那些从灾难中幸存的成员,发现了一个颠覆性的秘密:熟透了的动物肉质鲜美!

没错,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美味”天性,改变了我们的祖先,引领他们走向了文明的康庄大道。所以,此刻你可以自豪地宣告——自己是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那些熟透的动物尸体散发出的香气,极大地吸引了祖先们(毕竟连家中的猫儿都能被烤鸡的香味吸引),再加上食物稀缺,他们开始尝试熟食。这一尝试可不得了,熟肉不仅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而且易于消化,远胜生肉和果实。。

其实,这一点从化石中也能得到证实。早期的古猿牙齿粗犷,适合咀嚼纤维质高的植物,而后期的直立人牙齿则更为精致,推测他们由严格的素食者转变为杂食动物。(现在,你是否理解了饮食平衡的重要性?)

经过高温烘烤,熟肉中的蛋白质分子分解成易于吸收的小分子氨基酸。这些丰富的氨基酸为大脑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使得古猿的大脑发展迅速。研究表明,在200万年到50万年前,人类大脑的进化速度和智力提升达到了巅峰。从生食到熟食的转变,是人类智慧发展的重要基石。

那些生活在低纬度雨林中的猩猩祖先们,由于环境湿润,森林火灾稀少,未曾广泛获取熟食。加之野果丰饶,昆虫美味,它们的生食习惯从未改变。与人类有着共同祖先的猩猩(特别是黑猩猩)与我们有接近98%的基因相同,然而那微小的差异,引领他们走向了不同的进化之路。

大多数早期人类化石均在温带地区被发现,这表明了他们在恶劣环境中的成长,催生了比生活在富饶热带的猩猩祖先们更为发达的智慧。

随后,通过累积的经验,古猿们终于认识到了火的神奇之处。有了火,他们可以煮食、取暖、照明,甚至驱赶猛兽。更关键的是,借助火,人类得以离开自己的故乡,开启未知的旅程。。。

因此,用火成为了人类进化史中的重要里程碑。

从树上下来的古猿们,不得不学会了直立行走。他们自此站立起来,视野开阔,见识了更为宽广的世界。

直立行走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使得人类祖先的双手得以解放,更加适应于采集与制作工具。手掌逐渐演化成适合制造工具的形态,而非像猩猩般用于爬树和搏斗。(对,大猩猩,说的就是你。。)

手部的进化进一步刺激了大脑的发展。古猿开始学会思考,并通过制作工具改变周遭环境,逐渐形成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与只能被动适应环境的动物们不同,人类祖先开始主动思考,逐步发展出自我意识。

制作工具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记忆能力的提升。这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人类发展出了包含丰富语法的语言,并能够交流和理解复杂的句子。而猩猩则因为记忆力限制,无法进化出高级语言。

使用火使人类不再需要厚重的皮毛。直立行走使人类能够在各种地形上奔跑(且手中还可持武器或工具)。这两点使人类进化出了更发达的汗腺和体温调节系统,具备了优于其他生物的耐力。

自此,人类的进化之路与猩猩祖先们彻底分道扬镳。

或许你会好奇,是否有猩猩祖先试图复制人类的进化之路?他们难道就没有想要成为人类吗?

答案是存在这样的尝试。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总有其他灵长类尝试下树,学习人类祖先的陆地生活。

但遗憾的是。

他们觉醒得太迟。

现在,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拥有更高智慧的人类祖先绝不会允许其他类人猿入侵他们的领域,不仅将他们驱逐,甚至捕食。反过来,人类祖先还侵占了类人猿的地盘,将他们赶走。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并没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温情。

这就是人类祖先的进化历程,从森林火灾的幸存者到智慧生命的崛起,一路艰辛,充满传奇。

来源:宇宙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