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开出,好评岂能预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21:13 1

摘要:日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因其在直播销售中雇佣专人批量制造虚假好评,伪造“燃咔果冻三天瘦七斤”的减肥奇迹。这是全国首例针对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的行政处罚案件。

文/朱锦天

据央视新闻10月11日报道,日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因其在直播销售中雇佣专人批量制造虚假好评,伪造“燃咔果冻三天瘦七斤”的减肥奇迹。这是全国首例针对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的行政处罚案件。

事实上,“职业弹幕人”并非新现象,而是网络水军在社交营销时代的升级变种。从早期电商刷单炒信,到一些平台虚假的“种草笔记”,再到直播“预制”弹幕,本质都是通过伪造用户行为,制造虚假繁荣,误导消费者决策。类似灰色产业链,不仅严重干扰市场竞争秩序、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更涉嫌触犯刑法上的非法经营罪,立法与司法实践早已将此类行为纳入规制范畴。

然则徒法不能以自行,更需看清实际监管的软肋。技术革新固然带来监管的新压力,但社交平台内容营销的新特质实为治理病灶。以“种草”为例,特定产品的图文视频往往既有真实用户的测评体验,也会混杂雇佣水军的虚假评论。

社交营销下的自然话术、现身说法、亲近分享,不仅让真假言论难以辨认,也使得商业广告与自主表达混同不清。兼之算法与流量效应,高互动量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推荐权重,罔顾真伪的职业写手得以凭借海量的用户内容打掩护,“唯数据论”逻辑客观上为不法牟利提供了投机土壤。

不过,监管技术仍会迭代进步,一纸罚单虽能惩戒个别违法者,而社会信任一旦崩塌则难以重建。平台虚拟交易场景下,他人评价对于消费者而言早已成为重要的决策参考,评分、留言、口碑排名等也是弥合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

如果这些必要的信息供给真伪难辨,公众的信任一再被戏耍辜负,也将冲击数字消费生态的信赖根基。当虚假成为常态,真实的用户体验也会被质疑成剧本安排,彼时扭曲的将不仅是市场秩序,更会酿成阻碍文明进步的信任危机。

重建信任,能做的也不止于监管处罚,“打假”之余,更要“扶真”。固然,对于组织“职业弹幕人”、批量制造虚假互动行为依法追责是必要的,但健全良好的社区生态与平台规则,推动平台经济透明化,方为标本兼治的系统工程。现行法体系下,更好落实平台的风险防控责任,也可尝试对稳定真实测评的用户给予标识与流量扶持,协同行政、司法与行业自治规则,以透明换取公信。

未来或许可以通过技术识别出虚假的刷屏弹幕,但真正困难的,是让消费者再次相信那些真诚的点赞与留言。唯有维持执法力度、压实平台责任、推动透明化治理,才能让直播间里的热闹回归真实,让每一条评论重新承载起应有的分量。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