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养媳到白宫献艺:激荡岁月中,王莹的烈火青春与悲壮终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20:10 1

摘要:一九一五年三月八日黎明,朝阳初升,晨雾弥漫,小王莹在安徽芜湖降生。

一九一五年三月八日黎明,朝阳初升,晨雾弥漫,小王莹在安徽芜湖降生。

父亲喻友仁在南京亚细亚洋行任稽查,母亲王氏曾是中学教师。

王莹原名喻志华,后从母姓改名王克勤。

她在上海结识了女作家谢冰莹,谢冰莹十分喜爱这位妹妹,对她说:“我把我名字里的‘莹’字送给你。‘莹’是纯洁透明的美玉,你改名叫王莹,好不好?”

王莹欣然点头。此后除了偶尔用“王克洵”作笔名,她一直使用这个名字。

芜湖是民歌之乡,有优美的山歌、质朴的小调、激昂的歌谣。

小王莹在民歌氛围中出生成长,母亲又是音乐教师,给了她良好的音乐熏陶。

她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学唱民歌,被大家称为“小歌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二三年夏,八岁的王莹遭遇了人生第一场悲剧——母亲去世。

后母为人刁悍狠毒,把她送到遥远的基督教修道院女学堂寄宿读书。她在早晚祈祷之余勤奋学习,尤其喜爱作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几年后,她从高等小学毕业,考取了免费的芜湖女子师范。

本以为能摆脱精神枷锁,命运却给她更残酷的安排——后母将她卖给南京薛姓富商做童养媳。

受尽婆母虐待后,她冒险逃出,在汉口任修德女校校长的舅母帮助下,独自前往长沙,改名换姓考入湘雅医院护士学校。

在校园里,王莹如出笼小鸟般自由歌唱。

她民歌唱得甜美动人,被同学们称为“湘雅歌星”。

她热爱文学,如饥似渴地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女神》、冰心的《寄小读者》、郁达夫的《畸零集》和《敝帚集》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了她,为她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养分。

王莹

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军攻占长沙。

嘹亮的革命口号震撼湘江两岸,也震撼了湘雅护士学校。

王莹和同学们勇敢地加入示威游行队伍。

机缘巧合,她在路上遇见了北伐军军官阿英(钱杏村)——她在芜湖女子师范读书时的老师。

师生重逢,分外亲切。从此,阿英成为她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翌年秋,王莹从长沙来到上海,在浦东横缅镇小学任教。

不久后回到市区,经阿英介绍加入济难会,并进入大学深造,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攻读文学与戏剧。

王莹读书极为刻苦。鲁迅的《阿Q正传》她读了四十遍,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读了九十七遍。

同时她开始写作并参与演出,在文坛和剧坛初露头角,结识了胡适、洪深、田汉、阳翰笙、谢冰莹、顾凤城、施蛰存、郑伯奇等文化界人士。郁达夫就是在济难会认识她的。

郁达夫曾这样评价:

“王莹这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姑娘,文章写得还不错。

施蛰存看了,大为赞赏,马上拿去发表在自己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上。

不容易啊,她既会演戏,又会唱歌;既会写小说,又会写散文,是一个大有前途的姑娘。”

王映霞听了郁达夫的介绍,对王莹油然产生好感。

王莹

一九三三年四月,王映霞和郁达夫全家迁居杭州。

在杭州,王映霞观看了王莹主演的《女性的呐喊》和《铁板红泪录》,又从报上得知这位年轻女作家兼影星的消息:她东渡日本求学,因拒拍《中日亲善》处境艰难,不到一年便返回上海重返影坛。

一九三八年冬,郁达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之聘前往主编副刊。

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五日,王莹率领中国救亡剧团(后改为“新中国剧团”)先遣队迎着惊涛骇浪抵达新加坡。

得知这个消息,王映霞满怀喜悦赶到南天酒店。走进房间,里面坐满男女青年,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王莹。

她还是那样真挚活泼,身体更健康,面容更丰润。乱世中故人重逢,两人紧紧握手,相望无言,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王映霞说,她见过不少名流夫人、小姐、明星、女文人、女战士,却从没有人像王莹这样聪明真挚、热情勇敢。

南洋侨胞视她为最可爱的人,各报称她为“马来亚的情人”,徐悲鸿誉她为“人人敬慕的女杰”。

这些荣誉,她当之无愧。

郁达夫也十分喜爱王莹,从这个年轻姑娘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中国光明的前途。

他满怀热情写下三篇《南洋随笔》,其中说道:

“这种跃进不已的精神,在一个年轻女子身上发现的时候,真是如何可以使人兴奋的事情,正如一位南洋记者所说的一样,中国在抗战中,全民族都有了进步,尤其是民族中间一半的女子们。”

除了写文章,郁达夫还挥毫写了一副条幅: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八十五岁的老画家宋君方根据这副条幅的诗意画了一幅梅花。

唐代张谓的《春梅》写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当时梅花被尊为国花,郁达夫以此比喻王莹,可见对她的敬爱。

敬爱她的何止郁达夫和王映霞。

大画家徐悲鸿在新加坡观看王莹演出后,内心激动,创作了不朽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这幅巨作高四尺五寸,宽三尺二寸,生动刻画了王莹的飒爽英姿和围观群众。

徐悲鸿对这幅画十分满意,其好友黄曼士居士更是赞赏有加,赋诗赞颂:

大师绘事惊中外,女杰冬梅艺绝优。

驰骋文坛为祖国,令名岂止遍星洲。

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放下你的鞭子》这出街头剧抗战期间风靡全国。

张瑞芳与崔嵬、陈波儿与袁牧之等名演员都演过数百场,其中王莹和金山演出场次最多——国内八百多场,南洋七百多场,总计一千六百场,创下话剧史上最高纪录。

一九四〇年阳春三月,历经波折,郁达夫终于同意与王映霞协议离婚。

签字后,王映霞独自乘船回国,在重庆与王莹重逢。

在重庆时,王映霞身边没有孩子,十分清闲;王莹尚未成家,没有家务负担。

两人有说有笑游遍重庆名胜。这段时光轻松愉快,让王映霞几乎忘却了往日家庭纠纷的苦恼。

一九四二年四月四日,王映霞与钟贤道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婚礼。王莹帮了不少忙。

王映霞平日不爱打扮,很少涂脂抹粉,衣着朴素。

结婚这天,王莹劝她化妆,她觉得有理,终身大事确实该打扮一下,便让王莹为她化妆,但再三叮嘱只要淡扫蛾眉。

化完妆,王莹还陪她去中国照相馆拍了照片。

婚礼当天高朋满座,亲友送的花篮从礼堂一直排到大门口,轰动整个山城。

王莹也抽空前来,送了一个用电灯镶成的大喜字,约五尺见方。

他们将喜字挂在礼堂正中墙上,光彩夺目,宾客无不赞叹这份礼物既珍贵又别致。

一九四二年春,一个重庆难得的晴天,迷雾散尽,蓝天白云,风和日丽。

王莹匆匆来找王映霞,说要赴美留学,前来辞行。

王映霞为她能深造感到高兴,问她:“你一个人去吗?”

她答:“不,有人作伴。”

王映霞追问:“是谁?”

王莹抿嘴笑而不答。

王映霞说:“在大姐面前还瞒什么?我知道,一定是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谢和赓。”

王莹嫣然一笑,笑得甜蜜又开心,随即点头。

王映霞说:“你们恋爱多年,该结婚了。”

王莹答:“到美国后再说。”

谁知这次分别,竟成永诀。

王莹、谢和赓

虽然远隔重洋,但王莹作为中外驰名的明星作家,国内外报纸常有报道,朋友间也常谈论她的行踪,因此王映霞仍能得知她的一些情况。

王莹在美国经女作家赛珍珠介绍,先后进入耶鲁大学、贝满女子学院和海佛福德学院攻读西洋文学和戏剧。

海佛福德学院是百年男校,却被王莹的坎坷经历和才华打动,破例招收了她。男校招收女生,一时传为美谈。

不久,王莹应美国总统府邀请,在白宫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卢沟桥》等抗战歌曲和婉转动听的江南民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亲自报幕。

罗斯福总统虽日理万机且行动不便,仍坐轮椅前来观看。

副总统华莱士夫妇、各国驻美使节及夫人也一同观赏。这是中国人首次在白宫演出。

演出结束后,罗斯福夫人代表总统上台祝贺并与王莹合影。

王莹与丈夫谢和赓在美国生活了十三年,一边写作一边演出,生活舒适,却始终思念祖国故土。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一九五五年,夫妇俩返回北京,王莹任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谢和赓在人民出版社工作。

此时王映霞全家已从重庆迁居上海,钟贤道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王映霞也走出家门在中学任教。

一九五七年,“反右”风暴席卷全国。听说谢和赓被打成“右派”,王莹受牵连被迫离开市区,到香山郊区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一九六六年炎夏,“文化大革命”风暴袭来,王映霞家也受到冲击。

她惦念着王莹,心想她恐怕在劫难逃。

抗战前王映霞听郁达夫说过,蓝//苹(李/云/鹤,后改名江//青)曾与王莹争演《赛金花》女主角,导演洪深对蓝//苹的吵闹十分反感,最终让王莹出演赛金花。

“文//革”期间,江//青权势显赫,自然要报这一箭之仇。

王莹被抄家、关进“牛棚”,最终入狱,不堪折磨,病逝狱中。

一九七九年七月,王映霞从报上看到文化部为王莹平反昭雪的消息,才知她于一九七四年三月三日逝世。

她最后一首诗写道:

被推出园门,夫妻从此分。

但愿青天在,重聚永不分。

王映霞感叹:莹妹,你年纪比我小,却先我而去。

我思念你,永远思念你。莹妹啊,安息吧!

参考书籍:王映霞《王映霞自传:一个知识女性的独立史》

来源:一枚小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