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元江县那诺乡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梯田的保护与开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产业富民、就业拓展、改革深化、美丽乡村、巩固脱贫”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千年梯田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年来,元江县那诺乡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梯田的保护与开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产业富民、就业拓展、改革深化、美丽乡村、巩固脱贫”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千年梯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返乡青年归乡创业 直播赋能激活梯田产业
在那诺乡的梯田核心区,返乡青年李文顺正在直播。他脚下的4亩水田,去年还是长满杂草的旱地,今年已经种满了优质红米和彩色水稻,稻谷已经抽穗泛黄,呈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返乡青年李文顺正在直播
据李文顺介绍,9年前,他和当地大多数青壮年一样,背起行囊走出大山去往城市,寻求更多的机遇和梦想。城市的快节奏和压力让李文顺时常怀念家乡的梯田和宁静生活。去年,他听到并看到家乡的不少变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
李文顺开心地说:“我觉得家乡还是有很多的资源值得我回来利用,通过我的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来到云上那诺。所以我回来,今年我回来做了很多的事情,家里面有很多田地都被我利用起来了。我自己种了三四亩的田,也放了很多的稻花鱼,养了很多的鸭子,我就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对自己现在做的这些很有信心。”
政府牵头多方协作 农文旅融合复苏千年梯田
李文顺的回归,是那诺乡以农文旅融合激活“梯田经济”的生动缩影。作为玉溪市连片面积最大的梯田区,那诺乡拥有7203亩梯田,其中核心区达5370亩,承载着上千年的哈尼农耕文化。但由于季节性缺水、劳动力外流等原因,不少水田沦为旱地,导致哈尼梯田这个千年“活化石”面临着消亡风险。如何在梯田生态保护、农耕文化延续和乡村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一道必答题。为此,那诺乡积极申报哈尼云海梯田农文旅融合项目,以梯田为核心资源,深度挖掘哈尼农耕文化内涵,将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与文化体验紧密结合。
哈尼云海梯田农文旅融合项目整体布局图
那诺乡副乡长杨林强说:“长期以来,那诺乡的梯田产出率低、产值低、效益低,导致了劳动力外出。或者改种其他粮食作物,给保护我们梯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以农文旅融合项目为契机,通过村办公司流转土地、统一品种稻鱼共生、壮大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梯田远景
近年来,那诺乡聚焦梯田保护性开发,借助项目优势,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在不破坏原有梯田形态的前提下,由企业承包梯田修复、种植等项目,引进新品种水稻种植。通过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引进扶持种植大户,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分批次将已经变为旱地的梯田重新恢复为可种植水稻的水田。去年年底,那诺乡已启动第一批次的梯田恢复工作,计划恢复梯田800亩。截至目前,那诺社区梯田核心区已形成1400多亩连片梯田。
梯田焕新生态富民 农文旅新名片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还将进一步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为今后梯田种养殖产业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发展打好基础。随着一块块梯田不断“复活”,那诺乡也将依托梯田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山水稻。同时,充分挖掘梯田观光价值,积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梯田人家·云上那诺”农文旅新名片,依托“矻扎扎”“十月年”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那诺,观赏梯田风光、体验哈尼文化。
举办“云上那诺 和美乡村”体育节
站在观景台远眺,层层梯田如链似带,田埂上劳作的农人、田水中嬉戏的鱼鸭、山间点缀的哈尼寨子,构成一幅生动的农耕画卷。从“濒危旱地”到“生态富民田”,随着农文旅项目的逐步落地,古老的梯田正以全新的姿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游客参加摸鱼比赛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